牧區生態保護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5:09:00
導語:牧區生態保護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中總結了幾次草原地區調查和長時間以來與牧民接觸當中的經驗,認為草原生態保護工作中牧民是主力軍,地方政府和其他的民間環保組織應起到支持,幫助,引導牧民的輔助作用。草原生態退化的社會深刻原因主要是農耕文化取代草原文化、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外來人口的增多等等。草原生態的退化正是因為草原文化的消亡引起的,因此恢復草原文化,發揮掌握有這個文化的牧民的主力軍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草原生態保護中我們注重軟件建設,疏通牧區各種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同時應該注重信息流通等硬件建設。
關鍵詞:草原生態草原文化牧民主力軍
一、草原生態退化的深層原因
現在專家們經常提的草原退化的表面原因中有:開墾、過度放牧、挖藥材、開礦、工業開發等等多種原因,總之都是人為導致的。既然都是人為導致的,肯定與草原生態背后的草原社會有關系。社會原因是草原退化的深層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1.1開墾的社會背景和導致的其他問題
內蒙古草原的大量開墾是從清代末期開始的。建國前開墾的范圍主要集中在哲理木、赤峰、興安盟等東部盟區。隨著開墾和大量農耕人口的移進,可放牧的草場逐漸減少,開始定居。這些早期開墾地區的人口壓力空前增大,隨之蒙古高原上最肥美的草原---科爾沁草原變成了科爾沁沙地。
建國以后,開墾草原的趨勢進一步惡化,六十年代的大開荒已經觸及到了烏珠穆沁等最內部的草原地區。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慢慢認識到草原不可開墾的生態學道理,開始制止開墾,可是為時已晚。已經大面積的草場被開墾,而且開墾的都是濕地。因為開墾,濕地失去了保護水的生態作用,水資源大量丟失,隨之草原開始大面積沙化。現在“草原法”里已經明確規定草原上禁止開墾,但是依然還有很多偷開者。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呼倫貝爾新巴爾虎東旗90萬畝夏營地天然草場被非法開墾。一般當作夏營地的都是地勢低矮平坦,水資源豐富,草長得茂密的地區,草原地區最好的草場。
開墾會破壞濕地;抽地下水澆田,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表的湖泊和河流干枯;春天干旱又風大的時候很容易吹走已掀開的地皮,然后耕地變成遺棄的荒地;隨著耕地對水資源的破壞和過多的索取導致周圍沒有開墾的草場也因缺水而退化。開墾十畝地,影響到周圍的一百畝。內蒙的很多地區都是這樣被破壞的。
開墾導致的一個問題是人口的猛增。對于生態脆弱,水資源嚴重缺少,養育能力有限的內蒙古草原來說人口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人口的增多導致了進一步的開墾,為了生存,人們無禁止地索取草原的資源,使得草原千瘡百孔。
外來人口的涌入同時帶進去了外來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之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沖突。因為人口的優勢,外來文化占領了領導地位,使得適合草原地區的游牧文化喪失保護草原的功能,慢慢消亡。用農耕文化的思想去管理草原,開發草原,沒有借鑒本土文化的優點,更沒有學習。這是草原退化的最主要的深層原因。
隨著外來文化的日益增長,本土文化被扭曲,沒有機會正常發展?,F在游牧文化幾乎變成了電視上演的和書籍里寫的死文化。這種文化勢力的消弱使原土著牧民也喪失了很多適應草原生活的本領,也無法傳承下來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管理草原的技巧。從九十年代開始這種侵蝕已經滲透到了草原最深處的烏珠穆沁和巴爾虎。
這種農耕文化的統治導致了文化和生態之間的矛盾,就是社會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因此,生態退化了,社會貧窮了。
1.2過度放牧的社會背景和導致的其他問題
現在全國人都有一種誤解,說起草原沙化,就會把帽子扣在過度放牧上。很多人從來沒有去過草原,更不懂草原,可是他們確信草原是因為過度放牧而退化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們也承認過度放牧的存在,可是過度放牧并不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原退化的結果。
首先來分析導致過度放牧的原因。主要原因:一是草場面積的減少,二是草原的退化。因為人口的增多草場日益減少,還有大量草場已經被非法占用。這樣原本足夠用于放牧的草場已經遠遠不夠了。草原退化以后已經無法養育退化前所能養育的人口和牲畜。草原的羊單位的畝數一直在增長,剛開始是5畝地1只羊,后來12畝,再后來二十多畝,現在有的地方已經達到36畝地一只羊。
若牧民想增多存欄量很容易,只要不賣掉的話牲畜繁殖得很快,基數越大繁殖的越快。但是牧民也懂得自己的牧場能養活多少羊,每年都會賣掉多出來的牲畜。就那么一段時期,牧民的牲畜存欄量空前增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們經常聽到一則消息---表揚“千只戶”。千只戶是小畜超過一千只的牧戶,政府獎勵這些人,也鼓勵他們大量增加存欄量。這是那時候的一個政策。據牧民說那時候就一個東烏旗的滿都寶力高蘇木就有60-70個千只戶。政策的引導和鼓勵是超載過牧的次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實行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大力鼓勵部分人群快速富起來。社會各領域中經濟占領了主導地位,人們的理念也集中在一個東西上---個人經濟收入的增長。這影響了全社會,人們的理念是以經濟增長為一切。這種畸形的發展觀也影響到了牧區,雖然牧區生活比較富裕,但受到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物欲橫流,人們大量增加自己的財富數量,忽略了生態效應。這也是牧民大量增長存欄量的個體原因。
過度放牧導致了什么問題?政府開始執行嚴格的以草定畜、圍封轉移、生態移民等政策。牧民不得不賣掉大部分的牲畜,經濟收入逐年減少,有的牧戶變得赤貧。國內很多專家和領導人都認為過牧是草原退化的首要原因,甚至有人提出了永久性禁牧的政策。禁牧以后草原上干什么?錫林郭勒盟一些主要領導人的想法是發展工業??墒枪I會帶來更嚴重的破壞。牧民并不是過牧的創造者,而是過牧的受害者。生態破壞導致了過牧,人們為了治理過牧采取了進一步破壞草原的措施。生態進入了下一個惡性循環。
1.3開礦和工業開發
改革開放以后內蒙一直在小范圍內發展工業,在農業區或者城鎮附近發展工業。因為工業需要大量的電,也要求交通方便,所以到九十年代為止工業一直沒有開發到內部牧區。九十年代以后草原上掀開了工業革命。簡單地說,這個工業革命開始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國家政策鼓勵全國范圍內大力開發工業,而且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狀態的標準是GDP。若一個地區想快速增長他們的GDP,最好的途徑就是工業開發,經濟增長速度快又大。二是東北工業基地等老工業基地的接近癱瘓刺激了內蒙古,東北工業基地如果想維持下去需要大量的資源和電力。還有就是內地部分污染嚴重的化工廠被當地驅逐出來,蒙騙不懂化工業的內蒙官員,轉移到了內蒙地區。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也是內蒙古某些官員抓住的理由之一。他們會說:“現在西部大開發,損失你們個人的利益算什么”。
如果說開墾的草場可以幾年內有效地恢復的話因為開礦或者化工廠而受到污染和破壞的草原用幾百年也說不定能恢復。開墾也罷、過牧也罷、挖藥材或者車輛增多也罷,都是破壞了草原的表面,可是工業污染會滲透到草原的骨子里。工業會污染地下水系統,同時破壞地質,因此生存在這個土地上的所有生命受到影響。這種污染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凈化。治理這種破壞,投入多少資金都沒有用,人類的努力往往顯得微不足道,而只能依靠大自然的凈化能力。大自然的凈化能力的大小由水資源充足與否來決定,南方那樣水資源充足的地區大自然的凈化能力強,可是內蒙古這樣生活用水都緊張的地區就很難說了。
草原深處的工業污染剛剛開始,據我們統計,光東烏旗這樣草原的最深處就有五六個非法化工廠,這些化工廠的污水通過地下水影響整個地區。這是非??膳碌氖虑?。因為草原上的工業革命剛剛開始,所以我們現在還看不出來惡果。有一位先驅者說過一句很簡單的道理:大自然的反映不可能那么快,并不是你今天污染,明天植被就退化,后天整個變成沙漠。不過在工業污染巨大的毒性之下這個周期不會很長,過幾年以后這些廠子因為缺水而倒閉,草原也因為污染而死去。
如果說開墾打傷了草原,那工業污染是一個拳頭下來把草原給打死了。
1.4挖藥材等其他人為破壞
相對于開墾、工業污染等大型破壞來說,這種破壞的影響并不很大,但小規模里他們已經造成了沙漠化。挖藥材、機動車輛的亂竄、亂采砂和采石等等個人行為導致的破壞也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用。
1.5小結
總結起來,草原生態的退化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在草原地區農耕文化取代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瀕臨消亡;用農耕文化的思想去管理和開發草原而導致了草原的退化。
2、發展理念的單一化、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等等政策誤導也是草原地區退化的一個原因。
3、外來人口的猛增增加了草原的壓力,不懂草原的外來人口無禁止地索取資源導致了草原一步一步退化下去。
二、草原文化在牧區生態保護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草原文化,以游牧文化為核心的適合草原地區的人文環境。草原文化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草原文化中,生產方式是適合干旱草原地區的游牧方式;生活習慣是極為節約型的生活;人們的傳統宗教和理念中崇拜上圣天和大地;人們日常的感情中家鄉的山和水與父母一樣重要。在長期的生活當中草原人民已經積累了適合草原生態生存下去的很多經驗和技巧。草原人整天接觸大自然,投入的感情和智慧最多,因此他們也最懂得草原,最會利用草原。草原人對草原的依賴性也最強。
幾千年以來的生活中生態和人們共同選擇了這樣的生產方式和這樣的文化。這是通過長時間的篩選后穩定下來的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結合。這種和諧結合方式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互動作用中統治著人類社會,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逐步得到完善,適應發生的變化。
草原文化是一個開放性的文化,容易吸收外來的新知識,也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草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主的改變是可以的,可是不能推翻草原文化用其他的文化思想來管理草原。這樣,大自然和人類社會這兩個對持著得到平衡的雙方必定因為互相不適合而失去平衡。最終結果是生態退化,社會貧窮!
因此可以說草原文化在草原地區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也是保護草原生態唯一可以依靠的人類意識形態。內蒙古地區草原文化和國外的都不同,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文化是基于這里特有的自然環境隨著歷史演變慢慢形成的一整體。草原文化不僅包括草原生態和人類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還要包括蒙古族人民的特殊文化思維,歷史,語言,生活習俗,感情世界等等多方面。所以引進世界上其他發達地區草原管理方式并不一定適合內蒙古。
三、牧民在草原生態保護中的主力軍作用
草原文化是草原生態的靈魂,那么掌握著這個智慧的人群是當地牧民。因此牧民是保護草原生態的主力軍。
如果生態惡化,首先牧民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牧民從事的都是自然放牧式的牧業經濟。這種牧業經濟完全依賴于大自然。這種經濟方式幾乎沒有資金投入,人力投入不大,依靠大自然的養育來維持生存。
生態惡化同時會傷害牧民的感情。草原人認為家鄉和父母同樣重要,牧民對家鄉的責任感很強,對家鄉的感情也很深。我們在環保中一定要看到這一點,讓牧民去當環保的主力軍是唯一可以做好草原環保工作的途徑。如果我們的盲目行動違背牧民的愿望,失去他們的信任的話環保工作在牧區很難展開。
最懂得草原的人在哪里?當然在草原上,而不在科研院所。不管個人經驗也好,或者傳統理念也好,使得牧民成為了最懂得草原的人。蒙古人歷來的生產方式是適合草原地區的牧業經濟。幾千年以來蒙古人已經收集了很多適合草原的經驗和教訓。只要合理開發這些智慧資源才能找到保護草原的路徑。我們的專家應該向牧民學習而不是牧民低聲下氣地向專家學習。只有牧民是草原的主人,也是草原的保護者。
最愛草原的人在哪里?當然也在草原上,而不在知識分子里或者環保志愿者中。對于牧人來說草原就是他們的母親,對于草原來說牧人也是她的兒子。
最依賴草原的人在哪里?還在草原上,而不在那些追求GDP的政府官員或者外來的淘金者。政府官員一般都三年輪換制度,過了三年他就調到別的地方去了,屁股后面的爛攤子會怎么樣他們不管。那些淘金者淘完了金子就走人,草原的死與活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只有牧民世世代代,永遠守在草原上。這輩人不會離開草原,下一輩的也不會,甚至好幾輩的人都會生活在同一個山腳下。牧民對草原的依賴性最大。
這樣一群最懂得草原、最愛草原、最依賴草原的人理所當然地應該是草原生態環保的主力軍。
四、如何發揮牧民在草原生態保護中的主力軍作用?
有人會問到,既然牧民如此熱愛自己的家鄉,為什么草原生態被破壞到如此的程度?難道他們沒什么所作所為嗎?
4.1牧民生態保護主力軍的地位被取締
至于草原生態退化的原因,以上已經簡單地分析過。從中看,牧民不是草原生態的破壞者,而是生態退化的受害者。再說,牧民現在雖然非常清楚草原退化的情況,可是無能為力。其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草原地區法律的不健全。牧民自己不懂法,地方政府執法也經常發生不公正的問題。牧民眼看著破壞行為,可是不知道如何制止。二是草原地區地方政府對生態保護方面往往和牧民作對。牧民對草原的認識和感情跟政府官員不一樣,當發生矛盾的時候政府官員經常拿權壓人。三是,草原地區很偏僻,信息流通不了,牧民得不到及時的、有用的信息。因為以上一些原因,牧民眼看著很多破壞行為都無能為力。
內蒙古地區搞生態保護也已經搞了二十來年,可是越保護越惡化。為什么?因為生態保護中沒有發揮牧民主力軍的作用,多數都是地方政府單方面的行為強加給牧民的。
4.2如何發揮牧民生態保護中主力軍的作用?
首先讓牧民建立起來自信。通過交流,送信息到牧護,培訓等途徑讓牧民認識自己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優勢,引發他們的積極性。牧民傳承下來的牧業經濟經驗和與草原生態和平共處的知識是草原生態保護中可以依靠的主要智慧庫。我們在牧區生態保護中不能盲目地引進內地的或者國外的經驗。而應該去開發牧民所擁有的那些智慧。
其次,健全牧區的法制制度。當遇到利益沖突的時候應當用法律手段公平解決。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的有效保護。
三,地方政府應該重新認識生態的重要性,擺正對生態的態度,大力支持牧民。以牧民為中心和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扶助牧民完成“草原生態恢復”這個偉業!
四,各民間環保協會應該協助牧民和地方政府搜集信息,做好信息流通的工作。適當地引導牧民的環保協會,幫助解決疑難問題。外地的環保組織應該成為牧區和外界之間的橋梁。
五、草原生態保護工作必須注意的幾點問題
5.1理順草原地區的一些關系
5.1.1發展和保護之間的關系
我們不能單一追求發展或者保護一方,一定要把這兩個結合起來。這樣說來發展和保護的度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正確認識發展是什么。發展,如何才是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發展的標準是什么?對于牧區發展來說這些都沒有一個先例,也沒有標準。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制定一個標準,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那我們可以拿來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和標準嗎?不能,因為我們發展的最基本的基礎---草原生態和經濟基礎與其他地區不一樣。為了達到其他地區發展的程度我們推翻老的經濟模式,破壞傳統的人與生態的關系,這樣做其實很危險。誰都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會怎么樣。怎么發展才是正確的?這是一個大的問題,關系到經濟學、哲學、生態學、民族學、文化學的各個領域。也關系整個牧區的生態、人群、社會,甚至都關系到國家的利益。
我們的觀點是:發展的時候我們先認識好我們的基礎,認識好了基礎以后在這個基礎上謀求穩定、可持續的、利民利國的發展。所謂的基礎里包括生態基礎、經濟基礎和人文基礎等三個方面。忽略任何一個都會出問題。
生態基礎,我們先得要認識好草原生態,而且只有內蒙古才有的干旱草原生態。干旱草原生態主要的特點就是缺水和地皮薄,正因為這個特點土地不能長時間地重復利用。所以,牧區發展各行各業首先考慮到的應該是節約用水的問題。其次盡量少動土,說白了就是盡量不要做一些掀開地皮的事情。生態是一切的基礎,一個地區的生態決定這個地區的發展模式。我們討論發展,絕對不能離開生態來說話。
經濟基礎,基于生態基礎形成了特殊的經濟基礎。這是用千百年才穩定下來的經濟運作方式。我們不能單一地謀求經濟增長速度而忽略我們的經濟基礎。牧區有一個特點就是GDP并不高,但是人們生活比較富裕。GDP不高,這并不說明這個地區貧窮。官員們盲目地追求GDP和政績,不考慮長遠的發展,這造成了發展和生態之間的矛盾。發展這個概念很復雜,城市化并不一定是發展,工業化也并不一定是發展,農業化更不是發展。那什么是發展?適合本地區的適度的發展才是發展。先破壞,后治理,這是一個必定的過程嗎?不是,這是一條彎路,我們何必一定要走這個彎路呢?蒙古牧民傳統生活方式是游牧,生活很簡單,就是一些簡單的家具,連房子都可以拆開了背著走。一個蒙古人,穿上袍子,揣上刀和碗,騎上馬就可以出發了。這樣走個幾個月或半年都沒問題。袍子,白天可以當衣服穿,晚上可以當被子用,靴子是枕頭。刀既是餐具又是武器。拿著自己的碗就不用別人家的碗了,喝茶吃飯都可以用。馬既是伙伴又是交通工具。草原地區比較干旱,很少有細菌這個東西,因此一般都不會得病。這樣一個節約型的生活方式才適合缺少多種東西的草原地區。現在我們既要求住磚瓦房,又要求過著現代人的生活。所謂的現代化并不一定就是改變過去的狀態和盲目地學習別人的模式,每一個地區都可以有自己特殊的現代化。
人文基礎:內蒙古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到一點,內蒙古是民族地區。這里還生活著很多蒙古族人民,特別是錫林郭勒這個盟。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是基于她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演變來形成的,不能輕易地去改變。正如以上所說,因為草原地區的人文環境被破壞了,所以生態才受到破壞。所以人文環境的保護和建設非常重要,我們提倡發展的時候絕對不能離開這個人文環境。
謀求發展的時候如果充分認識到了這些基礎,充分尊重這些基礎的話,發展和保護就不會發生沖突。
同樣,我們也不能光說保護而逃避發展。發展是大的趨勢,所以不能完全抵制發展?,F在自然保護區基本等于無人區??墒菬o人區并不一定就能夠保護好生態。哪一些地區可以有人,哪一些地區不能有人,這是大自然選擇的事情,只有大自然才有那個能耐,不是我們人類可以決定的。把自然保護區人為地變成無人區也是一個極端。當從自然保護中遷出來的人集中到其他地區的時候對其他地區形成壓力,發生新的破壞。從賀蘭山遷出來的7千多牧民現在都集中在附近的地方從事農業;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將要遷出4萬多人,這些人不可能全部進城,那他們干什么?會不會集中到某一個地區造成新的破壞?保護來保護去最后我們就剩下那幾個面積及其有限的自然保護區,周圍全是大沙漠。自然保護區里有人,并不一定肯定要破壞,并不是每個人都是破壞者。所以,提起保護的時候我們還得從多方面考慮,不能單一化。
5.1.2幾個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
這里所說的利益群體有三方,一個是以牧民為核心的廣大群眾;一個是政府;一個是外來的開發者。
牧區一個特殊的情況是,開發者中幾乎沒有一個當地人,而全是外來者。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重重的矛盾。外來者只會考慮個人的經濟利益,不會考慮這個地區的長遠發展,他們只是淘金者。因此外來者和土著居民之間常常發生利益沖突,我們可利用的資源是常數,如果我要的多了一點,你得到的肯定少了。當外來者和當地人之間發生利益沖突的時候政府應該出面調解。可是現在地方政府往往以另一個利益群體的身份出現。很多開發項目都關系到政府的利益,包括個人貪污的利益和政府財政收入。這時候政府這個利益群體往往和外來者站在同一個戰線上,做對牧民。
如果想做好牧區的環保工作,首先要疏通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護土著農牧民的利益為核心,限制外來者,讓政府回到正確的位置上。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政府起的作用就是管理和監督。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謀求利益的活動當中。為了保證地方財政的正常運行,各方應該繳納一定額的稅,這也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5.2牧區生態保護中軟件建設問題
這里所謂的軟件就是人的認識和觀點問題。草原生態保護當中,建立正確的思想導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直在錯誤的認識和觀點(用農耕思想管理和開發牧區)的引導之下破壞了大量草原,那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擺正我們的觀點了。
對于牧民來說,重新建設傳承下來的草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還得要提醒一句,一說文化建設人們就會認為那是發展歌舞或者民俗旅游。生態保護不需要歌舞,也不需要旅游。而需要挖掘牧民生活中的生態知識,讓他們找回來適應草原地區的完整的意識環節。建設好牧民的生態意識后應該增加一些現代的新興知識,從根本上改變他們一些老套的認識,比如說法律意識、信息意識等。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應該重新認識生態,改變唯獨追求經濟利益的錯誤觀點。
對于環保組織和其他的大眾來說,首先擺正一個錯誤的觀點:“過牧不是草原退化的原因,而是草原退化的結果”。然后我們做環保工作的時候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項目來限制牧區生態保護工作。生態保護不只是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事業,更不是一兩個項目能夠解決的事情。我們這個時代處在草原生態最有危機的時刻,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保護,還有治理和恢復的問題。我們應該做好長遠的心理準備,做好長久的打算。我們是開拓者,為后來者要鋪好路。其三,我們應該尋找破壞源,制止破壞源,這樣才能避免下一步的退化。內蒙古二十年來的生態保護中沒有切除那個惡性腫瘤,病人能治好嗎?從根源上治理才是真正的治理。有些環保協會和地方政府的做法是今天種點樹,明天種點草,后天又圍封一塊兒地,這些都是表面工作。并不是說這些表面工作沒有用,而是,如果破壞源沒有治理好的情況下表面上投入什么都沒用。正如對著得了癌癥的人下皮膚藥一樣荒唐。
以牧民為核心,以政府和環保組織為扶手,建立起來草原生態保護的三方合作網絡。
5.3牧區生態保護中的硬件建設問題
現在為了保護生態而所建設起來的硬件有:機井、人工配種點、人工種草種樹點、資料基地等機械化建設;還有就是圍封轉移、圈養、輪牧等政策性的改變。這些硬件建設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時間和技術,可是沒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為什么這樣說呢?首先這些對環保也許沒有好的作用,而且對改變當地人的意識形態,沒有起到作用,沒能夠讓他們主動去保護生態。如果想讓土著牧民自主保護生態我們應該從另一面投入資金,建設其他一些有必要的硬件。
我們的觀點是:為了建設草原地區生態保護三合網絡,首先得建設信息流通環節。其中草原之友嘗試開展的信息站是一個比較適合牧區的流通信息的橋梁。若想讓一個人主動地去做一種事情,就得先讓他武裝好腦袋。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因此我們應該投入資金建立牧區的信息流通工作站。這個工作中包括各種信息的直接收集和發放,這樣可以建立牧區和外界之間的橋梁。有人會問,我們的社會發展到這個水平了,難道還有人需要這種初級的設備嗎?是,太需要了。正如以上所說,牧民不懂法,需要普法。其實除了法律以外牧民需要很多外界的信息。我曾經問過一個旅游局的局長,你們引進的西門塔爾牛是從哪里來的?他說不知道。這位參加改良牛種工作的政府官員自己都不知道這些“優良”品種的牛從哪里來的,牧民能知道嗎?如果我們自己是牧民,這樣不知情的情況下能保證它的性能嗎?說起信息流通,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語言障礙。牧民家里都有電視,也有收音機,可是他們基本上不看很多節目,多數都是因為看不懂。還有一個問題,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比電視和廣播上的多得多,更及時,可是牧民無法上網查看這些信息。就算能上網也罷,也是同樣的障礙,看不懂。因此我們主動去引導牧民,給牧民提供方便,讓他們吸收有用的知識,自己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做比起給他們扶貧或者圍封轉移好得多。
建立信息流通站的同時我們還需要組織人員進行各方面的培訓。比如計算機應用技術、法律、生態知識、國內和國外個地區的發展趨勢的解說等等。這其實屬于民間教育活動。
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所以需要實踐中積累經驗,一步一步探索更佳的方法。幾次牧區調查中牧民共同的反應都集中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連西部大開發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們都說,我們得不到及時的信息,與世隔絕。我自己是從互聯網開始進入環保行列的,所以我相信人們從互聯網上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在牧區建立信息站,有幾個主要問題,一個是硬件設備,二是人員培訓,三是各種語言之間的翻譯。這里需要投入資金,需要投入時間和技術。資金只能解決初步的基礎建設問題,從長久角度來看的話更需要投入時間和技術(包括管理、翻譯、硬件技術等)。
六、總結
生態保護是長久的工作,也是公眾性的工作。長久地堅持下去和讓更多的公眾參與進來是必定的一條路。對于草原地區來說,掌握著草原生態特性的牧民是生態保護主力軍。草原生態保護中一定要發揮好牧民的主力軍作用。政府和其他地區環保組織的任務是支持、幫助、引導牧民,各方攜手共進!
- 上一篇:生物入侵危害防治管理論文
- 下一篇:安全生產工作安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