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有害植物防控策略

時間:2022-04-28 05:22:00

導語:林業有害植物防控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有害植物防控策略

1林業有害植物的特點

植物一般為人侵種,入侵種的確定主要參考Schwartz的9條標準,但也有例外…。我國確定入侵種的標準也不統一,常用的標準是:借助人類活動越過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間障礙而入境;能在當地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擴散;對當地生態系統和景觀造成明顯的影響,損害我國的生物多樣性-2J。對比以往的研究成果發現,國家林業局公布的24種林業有害植物有以下特點:

(1)林業有害植物自身可形成大量繁殖體,且繁殖體的傳播能力強。通過有性或無性繁殖,有害植物能產生大量的后代或種子,或繁殖世代較短。如紫莖澤蘭每株可產種子3~5萬粒,多的可達10萬粒,一叢紫莖澤蘭含種子70萬粒。薇甘菊從現蕾至盛花期大約5天,開花后5天便完成受精,再經過5~7天種子成熟,便立即散布;同時其莖節處可隨時生根長成植物體。造成林業有害植物傳播能力較強的原因還包括其種子的自身特點,如種子小而有翼或刺,可以隨風和流水傳播,亦可通過鳥類或其他動物遠距離傳播。

(2)有害植物的種子可在極其貧瘠的土壤上生存,適生范圍非常廣,可在多種生態系統中生存。有害植物一旦遇到適宜的環境(往往處于亞健康狀態),便可呈指數增長,造成爆發性大面積危害。

(3)林業有害植物既包括寄生植物,也包括非寄生植物,它們對林業造成的傷害方式也不同。如狗尾草、蒼耳、紫莖澤蘭等,主要對幼林或森林更新造成影響;薇甘菊具有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能力,其攀上灌木或喬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而死亡;還有一些植物是通過寄生達到吸收林木有效養分,從而“餓死”林木,如寄生類有害植物。

2外來林業有害植物的危害

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危害外來林業有害植物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來植物入侵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改變了土壤的營養水平、水分平衡,以及林相結構和小氣候特點,進而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健康。另外,入侵種本身能形成優勢種群,并可最終導致本地物種的滅絕,使物種單一化。二是通過壓迫和排斥本地物種,使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和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導致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國際上已經把外來人侵植物列為除棲息地破壞以外,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第二大因素。外來人侵植物對生態系統的另一個更難察覺的影響是污染當地的遺傳多樣性,隨著生境的片段化,殘存的植物常被入侵植物分割、包圍和滲透,使本地生物種群進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親繁殖和遺傳漂變。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了許多新的醫學問題,其中一些是由外來植物入侵帶來的。如豚草花粉是人類反應癥的主要病原之一,所引起的“枯草熱”給許多國家人民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外來人侵植物通過改變侵入地的自然生態系統、降低物種多樣性,從而影響當地的社會文化。如鳳眼蓮的入侵,使得河邊、湖泊、水庫和池塘被大面積覆蓋,不僅影響到周圍居民的生活用水,改變了原有的自然風貌,而且也改變了人們乘船外出的生活習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外來人侵植物不僅因造成作物減產、增加控制成本,而給農牧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損失;同時,還使水源涵養區和淡水水源生態體系質量下降,減少水的供應;它還會因改變生態系統而帶來諸如火災等其他不良后果。

3黑龍江省林區林業有害植物的種類及特征

槲寄生植物(Viscumspp.)寄生灌木。莖具明顯的節;葉對生,具直出脈,或退化為鱗片狀;花小,單性,或排成聚傘花序狀,頂生或腋生,無花梗;漿果,中果皮具粘膠質。巴天酸模(Rumexpatientia)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達1.5m,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具溝槽?;~有粗柄;葉片矩圓狀披針形,長l5—30am,寬4—8a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全緣或邊緣波狀。莖上部的葉窄而小,近無柄。花兩性,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瘦果卵形有三銳棱,褐色,有光澤,包于宿存內輪花被內?;ㄆ?—8月,果期6—9月。生于水溝、路旁、田邊、荒地,也見于山區的溝邊潮濕處。藜(Chenopodiumalbum)1年生草本。莖直立,高60~120am,粗壯,具棱和綠色或紫紅色條紋,多分枝。葉互生,有長柄,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長3~6am,寬2.5—5cm,基部楔形至寬楔形,葉緣具不整齊鋸齒?;▋尚裕帕谐梢干蝽斏膱A錐花序。胞果包于花被內或頂部稍露;種子雙凸鏡形,直徑1.2~1.5llm,光亮,表面有不明顯的溝紋及點洼?;ü?—10月。生于路邊、農田、宅旁及荒地。灰綠藜(Chenopodiumglaucum)1年生草本,株高30~50am。莖自基部分枝,分枝平臥或斜生,具綠色或紫紅色條紋。葉互生,有柄,葉片具圓狀卵形或披針形,長2—4cm,寬6~20mm,葉緣具缺刻狀牙齒形,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白色或淡紫色,密生粉粒?;ㄐ蛩霠罨驈退霠?,頂生或腋生;花兩性和雌性。胞果伸出花被外,果皮薄,黃白色;種子赤褐色或暗黑色,直徑約0.7mm?;ㄆ?—9月,果期8~10月。生于田邊、路旁和水邊輕鹽堿地。黃香草木樨(Melilotusoj~cinalis)1年生草本,莖高可達3m。全草有香氣,三出復葉,小葉橢圓形,先端圓,具短尖,邊緣有疏鋸齒;托葉三角形,基部寬,有時分裂??偁罨ㄐ?,腋生;花萼鐘狀;花冠黃色。莢果卵圓形,網脈明顯;種子1粒,矩形,褐色?;ㄆ?~8月,果期8—9月。生于半干燥、溫濕地區,抗堿性及抗旱性均較強。白香草木樨(Melilotusalbus)2年生草本。莖直立,高達1—4m;全草有香氣。三出復葉,小葉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2~3.5cm,寬0.5~2cm,先端截形,微凹陷,邊緣有細鋸齒;托葉狹三角形,先端尖銳呈尾狀,長可達8mm??偁罨ㄐ蛞干换ü诎咨?,較花萼長。莢果卵球形,灰棕色,具凸起脈網。每莢有1~2粒種子;種子褐黃色,腎形。原產亞洲西部,現在世界各地廣為栽培。適生于濕潤和半干燥氣候。為家畜重要飼料,也可作綠肥及護地作物。冬葵(Malvaverticillata)2年生草本,高60~90am。莖直立,有星狀長柔毛。葉互生,腎形至圓形,5—7掌狀裂。葉柄長2—8cm,托葉有星狀柔毛。花小,淡紅色,常叢生葉腋問,花瓣倒卵形,頂端凹人。果實扁圓形。生平原曠野,村落附近,路旁尤多見。

野薄荷(Menthahaplocalyx)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60am,有芳香,四棱形。葉對生,具柄,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3~5am。輪傘花序腋生,球形,花多數,花冠淡紅紫色。小堅果,黃褐色,卵球形?;ㄆ?—9月,果期9月。見于海拔3500m的水旁潮濕地。車前草(Plantagodepressa)1年生草本,高5~20am,有圓柱狀直根。葉基生或平鋪,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縱脈5~7條;葉柄長1.5~3am,基部有寬葉鞘及葉鞘殘余。穗狀花序自葉叢中抽出,直立,長4~10ClYl;花冠裂片4,卵形或橢圓形。蒴果,圓錐狀,長3mm,褐黃色;種子長圓形,長1.5mm,黑棕色,光滑?;ㄆ?—9月,果期7~9月。常見于路旁、田野、村莊附近。蒼耳(Xanthiumsibiricum)1年生草本,高達90cm。葉互生,三角狀卵形或心形,長4~9cm,寬5—10cm,基出三脈,兩面被貼生的糙伏毛。雄頭狀花序球形,密生柔毛;花冠鐘狀;雌頭狀花序橢圓形,具瘦果的成熟總苞堅硬,綠色、淡黃綠色或帶紅褐色。瘦果,灰黑色,倒卵形。生于平原或低山丘陵。黃花蒿(Artemisiaannua)1年生草本。莖直立,高達0.5—1.5m,多分枝。葉互生,三出羽狀深裂,基部及下部葉在花期枯萎。頭狀花序多數,球形,排成復總狀或總狀?;ㄍ矤?,黃色,邊花雌性,l0—20朵,中央花兩性,l0~3O朵。瘦果長圓形,長約0.6mln。生于山坡、林緣、荒地及居民點附近、撂荒地的先鋒植物。假蒼耳(/vaxanthifolia)1年生草本,高達2m。莖直立,有分枝。葉對生,莖上部葉互生,有長柄,疏被柔毛;葉片廣卵形、卵形、長圓形或近圓形,長5~20cm,寬2.5~15am,具三脈,基部楔形,先端漸尖或長尾狀尖,邊緣有刻狀尖齒,表面被糙毛,背面密被柔毛。頭狀花序多數,于莖或分枝頂端形成穗狀及圓錐狀花序,花序軸被粘毛;雌花花冠退化成短筒,長0.2mm,花柱長;雄花多數。瘦果倒卵形,長2.5mm,寬1.5mm,黑褐色,基部狹楔形,先端平截。花期7—8月,果期8—9月。原產北美洲,生于路旁或草地。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1年生草本,株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于雄花序下或生于上部葉腋。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對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原產北美洲,我國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有分布。生于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

三裂葉豚草(A.f如)原產北美,在我國見于東北、華北、華東和湖北,與上種不同之處在于葉大,對生,掌狀3—5裂或不裂;雄花序總苞有3肋,雌花序輪狀聚生。狗尾草(Setariaviridis)1年生草本。莖稈直立,中空,高3O一100cm。葉片條狀披針形,寬2—20mm。圓錐花序緊密呈圓柱狀,長2—15cm;小穗長2~2.5mm,2至數枚成簇生于縮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剛毛狀小枝。生于荒野,危害谷子、玉米、高粱、小麥、大豆、棉花、蔬菜、果樹等作物。賴草(Leymussecalinus)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基部具殘存枯葉纖維,稈的上部微生柔毛。葉較長,長8~30cm,寬4—7mm,質較堅硬而旋卷。穗狀花序頂生,每節簇生2~4個小穗,含4~7個花?;ü?—8月。生于沙地上。

4林業有害植物的防控對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在科學制定我國外來入侵種控制管理名錄及評估方法的基礎上,在相關的法律、條例中增加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或生態環境破壞的相關內容,制定并完善有關禁止或控制進口及轉移高風險物種的法規和條例。加強入侵性和生態風險的評估做好這項工作不僅有助于盡快消除我國在進行國際植物品種引進中的不規范行為,防止引入具有潛在危害的植物品種,以及外來人侵植物的大面積擴散;而且可以促進我國植物品種的引進和國際合作,提高引種的成功率。建立信息系統和監測網絡這項工作是進行入侵性評估及監測預警的重要基礎工作。通過收集外來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原產地以及引種地的生態與氣候信息、生長與栽培情況等相關信息,并形成外來人侵物種信息共享機制,以期為制定外來植物入侵性評價標準、建立生態風險評估體系及監測預警系統、制定外來植物管理政策等提供科學依據。建立長期監測與預警體系應建立長期定位觀測點,通過對外來植物入侵的途徑、特征和地區的研究,分析評估外來植物的入侵風險、危害程度和擴散速度,并提出早期預警,以防止生物入侵和生態災害的發生,降低危害程度。針對已進入境內、危害面積較小的外來入侵種的控制措施對于剛剛引入、建立或處于停滯階段的入侵植物,可采取人工拔除。根據入侵植物的生物、生態學習性,可采用火燒、放牧、水淹,以及種樹等控制措施。化學農藥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積推廣的特點,但在防除外來植物時,往往也會殺滅許多本地植物,因此,在特殊環境,如水庫、湖泊等附近應限制使用。生物防治是指從外來有害植物產地引進食性專一的天敵,具有控效持久、成本低的優點。

5結語

盡管我國對部分林業有害植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針對大部分林業有害植物研究還較少,而且就林業有害植物的入侵現狀、侵害程度、入侵機制的評價;以及“外來種”、“人侵性”、“入侵植物”、“入侵種”等概念的界定還不夠準確。同時,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將引進外來樹種作為育種的重點,忽略了鄉土物種對于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盡管很多有害植物的入侵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其在全國是什么樣的情況尚未摸清本底。以上這些問題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