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狀況及防控策略
時間:2022-08-01 02:33:59
導語: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狀況及防控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晏縣位于青海湖東北部,地處湟水河源頭,境內有兩大水系,湟水水系和青海湖內陸水系。湟水水系流量占整個湟水河流量的二分之一,主要包括哈勒景河、包忽圖河、水峽河。青海湖水系主要包括甘子河和哈爾蓋河。1992年青海湖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1997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為改善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青海湖資源,我縣先后采取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但總體惡化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森林做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改善氣候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系統所無法替代的。上世紀后期,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主要表現在水位持續下降,沙漠化不斷擴大,草地退化嚴重,海晏縣海拔較高,氣候條件惡劣,自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植物生長極其緩慢,一旦破壞,很難恢復。近年來森林病蟲害呈現上升趨勢,嚴重破壞了珍貴的森林資源和稀有的沙生植被,甚至在青海湖局部地區形成難以扭轉的生態災難。因此,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這項工作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自然條件
海晏縣地處北緯36°44''''-37°37'''',東經100°23''''-106°20'''',東西寬85.7km,南北長102.21km,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000m以上。氣候為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降水少、季節變化大,蒸發強烈、日照長、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均氣溫不足-0.2℃-0.8℃,最暖月平均氣溫12℃,最冷月-14℃。年均降水量270-350mm,夏季占63%。年蒸發量1580-1700mm,集水面積5938km2,常年平均徑流量17億m3。土壤類型主要有風沙土、栗鈣土、黑栗鈣土和高山草甸土。
2林業資源情況
海晏縣現有土地總面積444627hm2,林業用地面積149653hm2,其中:有林地面積320hm2,灌木林地面積38846hm2,苗圃地33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2993hm2,宜林地面積94433hm2,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8%。
3林業有害生物主要種類及發生現狀
3.1主要種類根據2006年林業有害生物調查資料,我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種類有十幾種。危害較嚴重的病害主要有2種,蟲害以食葉型害蟲為主,有4種,鼠害2種。(見表1)
3.2發生現狀近幾年,隨著我縣各大工程和人工造林面積的不斷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造林的增加,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不斷增加,危害也加劇,防治難度也加大。自2008年至2011年林業有害生物年均發生面積達4938m2。其中病害發生面積46hm2,蟲害發生面積3798hm2,鼠害發生面積1094hm2。
4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主要原因
4.1環境條件惡劣由于受干旱、寒冷的氣候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多數林地缺少澆水條件,使一些樹木生長不良,樹勢減弱,對外來有害生物侵襲抵御能力差,給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創造了有利條件。
4.2樹種單一適宜本土的樹種過于單一,造林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差,生態系統不健康,群落對有害生物入侵調節自控能力低。因此,有害生物一旦傳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可造成大面積的暴發。
4.3管理粗放管理意識不強,重造輕管,干旱時即便有條件的地方也很少澆水,樹下雜草叢生,放牧家畜咬啃,冬秋野火澆草殃及樹木,病蟲害發生時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控制,缺乏防治有害生物的主動性。
4.4防治技術力量薄弱我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專業人員少,加之防治資金投入少,基礎設施不完善,防治技術力量薄弱,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測報、檢疫、防治等環節未達到最佳運作管理模式和協調均衡發展。
5防治工作的意義
5.1鞏固造林成果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縣人工造林面積不斷擴大,森林病蟲害誘發因素也隨著增多。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不但對于鞏固造林綠化成果,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對于減少森林資源損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2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加快林業發展、改善生態狀況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青海湖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的生態環境狀況尤為重要。為改善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青海湖資源,近年來我縣先后采取退耕還林、人工造林、工程固沙、沙區封育、天然林保護等措施,使青海湖流域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但總體惡化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森林做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改善氣候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系統所無法替代的。因此,營造健康的森林資源對維護青海湖的生態環境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我縣生態環境的好轉,將形成一條堅固的綠色屏障,保護西寧的生態安全。氣候的好轉將減少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防風固沙林面積的增加,將有效阻止沙礫向青海湖的堆積。因此,加強環湖地區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森林病蟲害的防災、御災和減災能力,對于保護青海湖資源意義深遠。
5.3有利于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自古以來,森林病蟲害是"不冒煙的森林火災",是林業三大災害之一。不僅具有水災、火災那樣嚴重的危害性和毀滅性,還具有生物災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長期性、艱巨性。森林病蟲害防治是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林業生產的全過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6防控對策和措施
6.1加大苗木檢疫,嚴防危險性病蟲入侵加強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嚴防帶疫苗木進入造林區。嚴禁從松材線蟲病等疫區調運苗木,嚴格執行查驗“兩證一簽”制度,徹底杜絕有害生物隨著苗木傳入。
6.2加強監測預警監測工作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基礎,按照“全面監測,及時預警,力求準確,全程服務”的總體要求,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監控測報體系,對造林集中分布區和重點地塊要設立常年監測點,布設標準地,定時、定期、確定專人負責。準確掌握有害生物的發生危害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控。
6.3加大新科技推廣,改進防治手段為保護好三江源頭環境,維護青海湖地區生態安全,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意義。必須要牢固樹立綠色防治、環保防治的理念,積極探索和使用新技術,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規定,大力推廣應用環境友好型藥劑,嚴格使用假冒偽劣藥劑,推進無公害防治,鼓勵生物防治,開展以生物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試驗。
6.3.1加強無公害為主的防控措施在開展重點防控工作中,要推行無公害防治措施,以營林措施為基礎,生物防控為根本,生物和人工防控等無公害措施為主要手段,突出天敵和生物制劑使用,減少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保障高原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安全。
6.3.2撫育管理撫育管理主要加強早期預防和養護管理,造林時根據立地條件選擇樹種,做到適地適樹,合理配置樹種。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避免大規模的純林設計。如楊樹爛皮病和楊柳小卷蛾的防治,要早期預防養護,對長勢差的植株應及時澆水、施肥、松土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的枝條,減少病蟲入侵,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6.3.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具有對人畜安全、無毒、環境兼容性好、不殺傷天敵昆蟲、選擇性強、對生態影響小、不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等特點。生物防治作為重要的調控措施已成為無公害防治技術體系的主導措施。開展生物防治,一是加強對天敵的保護和利用,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適宜生存的環境。二是要選擇使用生物制劑,如使用貝奧不育劑和莪術醇不育劑進行鼠害防治。生物制劑藥劑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對病蟲害的控制具有持久性。
6.3.4物理防治對于鼠害種群密度較低、不適宜進行大規模滅鼠的林地,可以使用鼠鋏、地箭、弓箭等物理器械開展群眾性或組建專業防治隊進行人工捕捉。對于明亮長腳金龜子的防治,2009年我縣采用阻隔式技術防治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項防治技術,在節約、環保、經濟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應用,為開展無公害防治技術奠定了基礎,今后可以繼續采用此方法進行明亮長腳金龜子防控。
- 上一篇:全市職工技術創新若干意見
- 下一篇:文學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