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發展對林業生態建設影響
時間:2022-08-01 02:38:59
導語:林業發展對林業生態建設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林業沿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是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林業生態工程概述
1、內涵林業生態工程是隨著林業發展戰略轉移、國家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需求而通過繼承、交叉形成的一門新的工程。它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從生態、環境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進而形成一種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
2、特點從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出,林業生態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對生態理論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根據生態理論,以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通過工程措施即進行系統設計、規劃和調控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所進行的林業生態建設。此工程旨在堅持土地資源優化組合的原則,通過大力植樹造林,全面保護和科學經營現有森林,合理調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結構,來充分發揮森林改善生態環境、抵御自然災害的生態功能。
3、內容林業生態工程包括以下內容:我國林業生態工程的總體布局與規劃,六大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情況與特點,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與空間分布,生態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林業生態工程發展戰略,立地劃分與適地適樹,不同區域山丘區環境、資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點,樹種選擇與林分組成,整地與造林方法,合理密度與密度控制,幼林撫育、防護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網、流域等為單元的生態防護體系的構成與特點,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農林復合、農田林網、河岸道路防護、災害地植被恢復、海岸防護等防護林的配置與構建技術,干旱、鹽堿、風沙、干瘠、鈣積層等技術問題。
二、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直接影響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1、我國森林資源底子薄,表現在問題不足,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林分蓄積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工區和東北地區,西部森林資源極度匱乏;經營水平低,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木過量采伐現象依然存在。
2、人口、經濟調整增長帶來對森林資源的高需求,森林資源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仍相當尖銳,帶來森林資源的巨大消耗。
3、林業投入長期不足。近年啟動的國家林業六大生態工程的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國債資金,國家財政資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態建設投入保障體系尚未建立。
4、林業行業各項改革滯后于其他行業,管理體制、運營機制不順,影響社會資源向林業行業集中,制約了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
5、我國主要林區90%為山區,森林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問題還沒有完全協調好。中國林業尚處在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森林資源增長緩慢與社會對林業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林業的主要矛盾,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要需求,生態建設成為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
三、發展林業產業必須正確處理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
和諧社會一方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在木資源的承載力之內;另一方面,要求在資源可持續的基礎上,達到社會經濟的發展。換言之,既要做到林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參與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既包含要不斷發展林業產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林產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強林業生態建設,滯社會對生態的需求。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林業整體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的因果關系。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如何認識和協調兩者關系的問題。而且,隨著人們對森林功能多樣性認識的深化和對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對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之間關系的認識也在不斷完善。生態和產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1、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矛盾與制約。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這種矛盾與制約關系主要是由人們在林業生產過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與勞動者自身利益關系不同造成的。在林業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投入和耗費一定的勞動,同時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可能是負效益),但這兩種效益被勞動者感覺到的時間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林業產業主要產出體現的是經濟效益,勞動者的獲得是直接可見,與勞動者之間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關系;而生態建設主要產出的是生態效益,生態效益的體現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覺到的。
2、林業產業與林業生態的依存與促進。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之間不僅存在著矛盾與制約的關系,更主要的是依存與促進的關系,這種依存和的關系同樣與人們對森林、林業產業及林業生態的認識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兩者統一以森林為基礎。林業生態建設的任務就是要恢復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數量,提高森林的質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離開森林也就無所謂林業生態建設;而林業產業的發展是以森林資源為前提的,沒有森林資源,就沒有林業產業,更談不上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林業生態建設是林業產業為發展的基礎。這種基礎關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決定的。森林是陸地上生態系統中生物量最大、結構最復雜、功能最完善的生態系統。森林的主體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種環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產品等工業原料的基地,是動物的棲息場所,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是一個巨大的“綠色水庫”,在凈化空氣、防治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環境衛士”之稱,是天然的“過濾器”,森林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林業產業發展,說到底是在認識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資源,把森林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結構實行最佳組合。
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的辯證統一。按照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實質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兩者結合的結果就是生態經濟學講的生態經濟效益。在林業社會化生產中,如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結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經濟效益與提高生態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業產業的發展,又可在產業調整發展中保護和建設林業生態,達到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
- 上一篇:文學反映受動性
- 下一篇:林業集群生態結構及平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