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7 06:31:00

導語:農業機械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機械化研究論文

1980年4月,農業機械部部長楊立功向新聞界宣布不再提“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口號,這是中國政府啟動農業機械化改革的標志。之所以持這樣一種認識,因為這不是單純的提還是不提什么樣的口號問題,它不僅是對20多年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歷程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更是啟動新的農業機械化運作機制的重大信號,寓義深刻。中國政府啟動農業機械化改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技術背景,本文試圖對此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為此,本文從邏輯相通的4個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第一部分,對農業機械化改革前的政策要點進行歸納,第二部分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作出判斷,這兩部分,為分析農業機械化改革的動因作一鋪墊。第三部分,從經濟技術發展規律、農業機械化行業發展失調與困境、農村改革初期經濟制度環境變化的要求這3個層面,就1980年開始對農業機械化實行改革政策的歷史必然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第四部分,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對新中國50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踐與理論進行反思,從中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規律。

一、1980年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政策要點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農業機械化事業高度重視。早在1937年,在《矛盾論》中就指出:“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用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方法去解決?!盵1]在農墾事業創建初期,指出:共產黨宣言的十大綱領中,有一條就是建立農業產業軍,所以要開墾荒地,建設一支采用現代化機械和科學技術的農業大軍。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1950年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南海舉辦了新式農具展覽會。1958年,在提出以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為內容的“農業八字憲法”,把農業機械化列為發展農業的重點內容之一。1958年11月10日,在對《鄭州會議關于若干問題的決議》的修改和信件提出了農業工廠化的設想,指出:“要使具有雄厚的生產資料,就必須實現公社工業化,農業工廠化(即機械化和電氣化)?!边@里,把農業工廠化闡釋為機械化和電氣化。在中國農業和農業機械化工作中起著重大指導作用、最經典的思想,就是1959年4月29日在《黨內通訊》中提出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1962年親自主持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確定:“我們黨在農業問題的根本路線是,第一步實現農業集體化,第二步是在農業集體化基礎上實現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p>

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對農業機械化有著高度的認識,因而在實踐中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特別是運用計劃經濟集中配置資源的手段,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1948年創辦了機械化國營農場。1953年創辦國營拖拉機站。“一五”計劃時期即開始投資建設大中型拖拉機廠。1959年9月,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部。全國上下都建立了抓農業機械化的工作機構。1955年到1964年的10年間,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發表關于農業機械化問題的社論多達36篇,平均每年3.6篇,其中1958年有8篇,1963年更是多達13篇,這是其他任何一項技術工作所沒有的。1966年7月,根據的指示,國務院在武漢召開農業機械化湖北現場會議(即第一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布置到198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的任務。此后國務院于1971年8月和1978年1月,先后召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以加快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進程。

1980年前,為推進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

(一)政策目標

1980年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政策目標,舉國上下都很清楚,即是“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這一政策目標的確立,是與黨和政府在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方面的認識相關聯的。中國共產黨把農業機械化作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50年代初即確立了以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為內涵的農業現代化的技術路線,而這一技術路線在60-70年代的實施過程中則偏重抓農業機械化。1955年7月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最早提出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時限。他指出:“估計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面的技術改革,大概需要四五個五年計劃,即20年至25年時間。全黨必須為實現這個偉大任務而奮斗。”從講話的1955年算起,按25年算,即為1980年。但是,這一時間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號召,而未作為具體計劃指標或行動綱領來指導或規范農業機械化的實踐。其后,關于實現農業機械化時限也有不同的提法。例如,1959年4月29日在《黨內通訊》中談到“機械化問題”時限時指出:“要有10年時期。四年以內小解決,七年以內中解決,十年以內大解決”。這里把實現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時間變成了10年左右。1959年10月18日中央批轉農業機械部的報告,批示中說:“應該根據從1958年起以十年至十五年的時間實現農業現代化,即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進一步鞏固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中提出:“再經過20-25年的努力,就一定能夠在基本上實現黨中央所預見的、農民和全國人民盼望很久的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北M管如此,農業機械化問題只是作為一項技術工作正常推進。農業機械化作為一個重要問題,重新提到中央議程是1966年初湖北省委寫信給中央的一份報告引起的。1966年2月19日寫信給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重新提出25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問題。他在信中說:“目前是抓緊從今年起的十五年。已經過去十年了,這十年我們抓得不大好?!边@就是1966年全國第一次農業機械化會議把1980年確定為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時限的緣由。在1971年的全國第二次農業機械化會議上,確定到1980年農、林、牧、副、漁主要作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全國農用拖拉機達到80萬臺左右,手扶拖拉機達到150萬臺左右,排灌機械總動力達到6000萬馬力,平均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達到80市斤左右。在1978年1月全國第三次農業機械化會議上,提出了“全黨動員,決戰三年,為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奮斗”的號召。為了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國家在投入、價格、經營體制及推行農業機械化的方式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二)投入政策

1980年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運用行政手段,在投入上實行向農業機械化傾斜的政策,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投資主體單一,農業機械化建設資金全部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信貸和集體經濟組織自身的積累。在農業機械工業方面,到1980年,國家對農業機械工業建設投資總額達到81.67億元。在國家支持社隊購置農業機具方面,到1980年代撥出無償投資和各種貸款129億元。具體情況是:從1953年建立第一個國營拖拉機站起,直到1958年下放至社,國家在農業機械化投資上采取了大包大攬的政策,即基建由國家管,生產費用按任務撥給,教育、培訓按年度預算撥款。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拖拉機及拖拉機數量大量增加,國家獨自辦不起,60年代開始改為國家與集體兩方面都投資。據統計:1953-1965年,國家用于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撥款達24.4億元。1966年后,國家對全民所有制農業機械化事業單位仍實行撥款。1966-1980年,國家用于這些單位的資金達41.52億元。另外,國家為鼓勵農村集體購置農業機械,自1966年開始,從“支援農村投資”渠道,投資53億元;農業貸款中的生產設備代款,每年約9億元;發放農業機械專項長期無息貸款,計劃1978-1980年發放20億元,實際發放8億元。到1977年,在《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規劃》中關于投入政策,提出:“今后三年,全國購買農業機械資金約需300億元,其中國營農林牧漁場企事業單位購買的約15億元,由國營農林牧漁場的投資中解決。屬于社隊購買農業機械的資金,約285億元。各地要發揚自力更生精神,發展農業生產,開展多種經營,因地制宜地發展社隊企業,為農業機械化積累資金,就全國來說,今后農村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積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購買農業機械,加上社辦企業利潤的一部分,約可解決購買資金的65%左右。其余資金,將通過降低產品成本、降低出廠價格、銀行貸款、國家財政和地方機動財力的支持來解決?!?/p>

二是,國家和集體在投資上對農業機械化實行傾斜政策,農業機械化投入所占比例較高。在國家投資方面,1966年開始將“支援農村投資”主要用于農業機械;農業貸款中的生產設備代款,主要用于社隊購置農業機械和小水電設備,1975年的比例高達60%左右。在集體投資方面,社隊將收入的1/3用于購買和維護農業機械;1977年規定農村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積金平均以30%到40%用于購買農業機械。

三是,農業機械化事業費上升較多。農業機械化改革前,中央對農業機械基本建設投資變化不大。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事業費不斷增加,“四五”計劃時期比“三五”計劃時期翻番,“五五”計劃時期比“四五”計劃時期翻番(見表1)。

表1:農業機械化投入情況單位:億元時期農機事業費農機基本建設投資

1952年0.13

1953-1957年2.93

1958-1962年16.88

1963-1965年2.175.89

“三五”計劃時期3.082.64

“四五”計劃時期6.542.33

“五五”計劃時期14.196.50

“六五”計劃時期17.081.51

“七五”計劃時期26.351.73

“八五”計劃時期50.641.86

(三)價格政策

國家為了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農業機械產品銷售價格、修理價格及農用油料價格實行低價政策,對農業機械生產企業、維修企業實行價格補貼。據統計:自1952年第一次降低農具價格起,曾經多次降低農業機械產品價格。1966-1973年,農業機械產品降價5次,農用柴油降價3次。其中東方-75降價28%,工農-7降價20%,195柴油機降價33%,農用柴油降價14%。

(四)農業機械化的經營體制

中國農業機械化自起步之日起,經營主體即是國家和集體。50年代學習蘇聯,建立國營拖拉機站,后來大部分下放經營,國家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屬半官辦。70年代,許多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也建立了農機站。1980年4月農機部制定的《農村農業機械管理條例》規定:“大、中型農業機械一般由或生產大隊經營;在少數地區,有的生產大隊規模較大,也可以經營大、中型農業機械,要根據有利于發展生產、集體富裕的原則決定。小型農業機械一般由生產隊經營;有些地方生產大隊規模小,又能由小型農業機械承擔農業生產主要作業的,可由大隊統一經營?!边@一政策直接持續至1982年底。

(五)用行政手段強行推進農業機械化

1949-1978年間,中國農業經濟組織除少量的國營農場外,50年代中期是清一色的農業生產合作社,50年代末開始至1978年是清一色的政社合一的,農業機械化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的。

為了“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這一目標,國家將技術經濟問題政治化,把農業機械化當成政治任務,采取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地推進農業機械化。國家確定到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和任務,并通過行政命令層層分解和下達的方式發動農業生產基層單位去完成。由于為化而化,不求效益,而不是把農業機械化作為發展農業的手段,目標與手段錯位。這種自上而下、強制性的技術變遷中,政府成為農業機械化技術選擇的主體而不是農民,農民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選擇和采用完全是被動的,加上當時物化勞動成本高于活勞動成本,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超出實際可能,違背了經濟規律,這使農民在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上缺乏內在動力,反而由于經濟效益下降,而挫傷了農民應用機械技術的積極性。

二、1980年前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的基本判斷

新中國成立至1980年,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建立了農業機械工業體系,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有較大進展,但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未能實現。

(一)農業機械工業獲得較大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際,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基礎是非常薄弱的,只能生產鋤頭、鐮刀、鐵锨、木犁等傳統農具。為了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中央提出“農機制造以地方為主的方針”,各地大搞農業機械工業。到1979年,全國已建立縣和縣以上農業機械制造廠2327個,農業機械修造廠2386個(另外還有一批相當數量的半拉子工程),從而基本上建成了農業機械制造、維修、配件生產大致適應,門類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工業體系,在農業機械制造和修造廠工作的職工達到117萬人。

與此同時,建立了包括農業科研、鑒定、推廣、培訓、供應、維修等比較齊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體系。到1980年底,全國各省、市(地)、縣均設有農業機械管理機構,建成縣以上農業機械(化)研究機構2113個,農機具試驗鑒定站46個,農業機械化中等專業學校134所,省、地農機校140所,1800多個縣建立了農機常設培訓班,農機公司2812個,每個縣都有了農機修造廠,50%的公社和20%的生產大隊建立了農機維修點,公社農機管理站4.31萬個(占全國公社數的80%),形成了覆蓋全國、遍布城鄉、比較健全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保障網絡,為農業機械使用提供及時、方便、可靠的服務。在農業機械維修上做到大修不出縣,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村。

(二)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提高

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農業機械動力很少,僅18萬千瓦(見表2)。到1980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4746萬千瓦。每萬公頃耕地擁有大、中型拖拉機75臺,小型拖拉機189臺,農用載重汽車13.5輛,灌溉動力機械570千瓦。

表2中國農業機械動力增長情況

單位:萬千瓦、萬臺、萬輛、萬部、萬艘

年份農機總動力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機引農具農用汽車漁業機動船

195218—*—*—*—*—*

19571211.5—**—**0.40—**

1962—**5.50.119.20.820.15

196510997.30.425.81.110.57

1970216512.57.834.61.560.78

1975747934.559.090.83.961.42

19781175055.7137.3119.27.384.72

19801474674.5187.4136.913.476.10

19841949685.4329.8123.534.9214.30

19882657587.0595.897.159.1426.50

19902870881.4698.197.462.4432.10

19953606067.0863.399.079.4037.68

19974201668.71047.8112.987.6039.88

19984490072.11136.0129.490.1140.11

注:*表示忽略不計,**表示沒有找到相應的統計數據。

(三)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

1949-1980年,中國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從種植業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析,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達到63%,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達到24.7%,機收面積占收獲面積達到15%(見表3)。1980年農用動力中,人:畜(頭):機(千瓦)的比例,從1965年的100:18:4.6變為100:16:47,畜力相對減少了11%,機力增加了10倍以上。

表3種植業機耕、機播、機收水平變化情況單位:萬公頃、%項目機耕機播機收

年份面積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面積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面積機收面積占收獲面積

195213.6

1957263.6

19651557.9

19701822.218

1975332033.37935.202331.5

1980421342.4156010.904333.1

1985373338.513609.405073.5

1988450046.7169311.707805.4

1995356756.3200020.04111311.2

1997579160.7356523.4213514.0

1998600563.0383624.7234315.0

(四)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落空

應該說,當時規定的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指標體系,既不完善(偏重種植業,忽視養殖業和農產品貯、運、加等),指標也較低。盡管如此,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仍落空了。1980年底,農業機械化實際水平與原定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規劃的目標相比:在動力裝備方面,大中型拖拉機與預定目標80萬臺差56440臺、差7.1%,小型拖拉機比原定目標150萬臺多375247臺、多25%,排灌機械比原定目標6000萬馬力多1661萬馬力、多27.7%。在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上,全國機耕面積占耕地面積為42.4%,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只有10.9%,機器插秧面積占插秧面積僅0.58%,機收面積占收獲面積只有2.7%,機電灌溉面積只占可灌溉面積的56.6%,每畝施用化肥只有17.1市斤??傮w而言,到1980年,機械擁有量中的不少指標已經達到或基本達到,但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等指標都比原定目標相差甚遠,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落空。

三、農業機械化改革是歷史的必然

(一)農業機械化孤軍深入違背了經濟技術協調發展的規律

1980年前農業機械化獲得一定的發展,是因為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利用行政干預和強有力的國家財政支持,加上要求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實行高積累政策,才獲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198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的目標未能實現的原因,農業機械部門曾對1980年以前的農業機械化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法概括為3句話12個字,即脫離實際、孤軍深入、急于求成。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應與整個經濟發展相適應,這是經濟技術發展規律,不可違背。1980年前推行農業機械化,急于求成,脫離了經濟發展水平的要求,不符合技術經濟演進規律,不經濟,也養不起。

從國家投入分析,農業機械工業和農村農業機械化規劃都脫離了國民經濟可能提供的支持。如第三次全國農業機械化會議確定國家每年向農機供應柴油1600萬噸,實際上當時全國柴油產量總共才1800萬噸;要求拿出300億元支持農村購置農機,也根本辦不到。

從國家對農業投入結構分析,把大量的財力用于農業機械化,則相應地要壓縮對農業的其他投入。這也影響了對生物技術的投入。

從微觀經濟主體分析,國家規定給社隊的貸款,60%以上用于購買農機具,社隊收入的1/3用于購買和維護農業機械。這樣造成兩個后果:一是農民把錢投于此,積累與消費結構不合理,影響了社員的分配收入。二是農產品成本隨著農業機器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據商業部門對2162個生產隊的調查,1976年與1965年相比,6種糧食作物畝產由232斤增加到316斤,增長36%;同時畝成本由26.2元增加到40.5元,增加了54%,平均勞動日值降低20%[2],也影響了農民的收入。造成這種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當時勞動成本比機械成本低,尚沒有達到勞力替代的條件。因為,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城市在集聚和生長現代生產力的同時,抑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勞動力從50年代的約1.8億人增加到1978年的3億,耕地面積由10666.7萬公頃減少到9933.3萬公頃,使勞均耕地從0.593公頃降為0.333公頃,在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內,一般勞均耕地僅0.2公頃左右,浙江、上海還不足0.133公頃。這致使勞動生產率無法提高,1952-1978年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因此,勞動力有多余,生產中勞力成本與機械成本兩套成本同時支付,使生產成本大為增加。這抑制了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傊驗楦母镩_放前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低,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民收水平低,在這種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物化勞動價格比活勞動價格高,還沒有達到用機械技術替代勞動力的經濟條件。這就是通常講的用得起和用不起的問題,機械技術必然是不經濟的選擇,因而農業機械化進程沒有預期的快。這是最根本的教訓,必須記取。

更為嚴重的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的農業機械產品生產,實質上是有計劃的無計劃,處于混亂狀態:一方面,農業機具不配套,很多作業沒有適合的機具,所配備的農機具利用率不高,且不能解決農忙時作業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少農業機械質量差,故障多,零配件緊缺,購買困難,維修費用很高。這些,都加大了農業生產費用。據1971年統計,東北一些地方,每臺拖拉機油料和維修費一般在1萬元以上,有的高達1.5萬元,分別相當400畝和600畝糧豆產品的收購價格總額[3]。如此昂貴的油耗和維修費,即便是行政手段推行,農業機械化也是難以推進的。

綜上所述,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加上把農業機械化政治化,強行推行農業機械化,盡可能動員和集中資源向農業機械化傾斜配置,既不經濟,也養不起,而且由于強行推行而導致不符合國情的技術路線選擇,造成了失誤。由此可見,經濟規律不可違:農業機械化其實質是勞力替代技術,必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即達到勞力替代的經濟條件(機械作業費用低于勞力費用),否則,孤軍深入,違背經濟規律,必然失敗。換言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不可能進口一個現代化,也不可能發給農村一個現代化,必須依靠廣大農民,以市場為導向,才能引導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

(二)農業機械化行業發展失調的困境

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中,農業機械產品的生產,實際上是無計劃的混亂狀態,農業機械化行業發展失調,處于極端困境之中。

1、農業機械工業重復建設,造成極大浪費,農機具產品生產成本偏高。國家長期執行“農業機械制造以地方為主”的政策,造成全國各地強調地方自給,什么都自已上,重復建設現象嚴重,農業機械工業比例失調。1978年底,全國擁有大中型拖拉機廠65個,手扶拖拉機廠140多個,其中年產量上萬臺的只有幾家,其余年產量大都在2000-3000臺左右,甚至有年產幾百臺、幾十臺的。260個內燃機廠,多數年產量只有幾萬馬力。由于這些因素,導致農業機械產品生產成本高,進而導致農業機器價格偏高。據1971年統計,從農業機器和糧食比價來看,中國手扶拖拉機價格比日本高4倍,35馬力輪式拖拉機價格比日本高2倍。日本20馬力乘坐拖拉機每馬力價格折合稻谷550斤,中國28馬力東方紅拖拉機每馬力價格折合稻谷3250斤,比日本高5倍。中國柴油與稻谷比價也比日本高5倍[4]。

2、內部結構失調。片面強調種植業的機械化,不重視養殖、貯藏、加工、運輸等作業的機械化,不重視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窒息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活力。一些生產中急需的如收獲機械、林業機械、牧業機械、漁業機械甚至還是缺門。農業機械產品型號多,僅柴油機型號就有250個之多,“三化”水平很低。生產批量很大的490型柴油機,有4個型號,功率、缸徑一樣,但420多種基本件不能互換。

3、農業機械的生產、分配是按政府計劃進行的,不管農業生產是否有實際需求,結果造成很多積壓浪費。

4、農機經營企業虧損。由于農村社隊經濟力量薄弱,不少社隊付不起機器作業費用,長期拖欠,這是導致大量拖拉機站連年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農村改革的制度環境要求農業機械化作適應性改革

1978年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大包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啟動了農村改革。這之后,1980年9月中共中央轉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紀要》,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從而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與此同時,農村市場化改革也開始啟動。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恢復農村集貿市場,1979年7月國務院轉發了《關于盡快把國營農場辦成農工商聯合企業的座談紀要》。概括而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農村改革實際上在兩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一是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重新確立了農戶經濟,農民有了經營權、財產權和收益權,農戶成為農業生產、經營、投資的主體;與此同時,國家農業投資體制發生變化,逐步形成了以農民投入為主體,國家、集體、農戶等多元化投入的格局。二是啟動了市場化改革,農村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市場在農村經濟中的作用愈來愈明顯,利益原則逐步得到體現。這兩方面的改革,導致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發生變化:(1)農戶在農業經營中需要機械等生產資料,應該成為農業機械化投資的主體和經營的主體。(2)農民通過核算能否獲取經濟效益來確定是否使用機械作業和使用何種機型。

正是因為有上述制度環境的變化,我國農業機械化于1980年開始啟動了改革。根據農村制度環境變化的要求,對農業機械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政策要點主要有:

1、允許農民個人或聯戶購買、經營農業機械,農民取代了國家和集體成為農業機械化投資的主體,進入到“官”、“民”同辦的階段。

2、突破了產品經濟的陳舊觀念,允許農業機械作為商品進入市場,使農民和農業機械企業生產者共同面對市場,實行產銷雙向選擇,改變了農業機械工業幾十年一貫制的“生產什么就供應什么”的“官商”意識,進而樹立了“為用戶服務”的企業經營思想。在1980-1994年間形成了農業機械化“計劃+市場”的運作機制?!坝媱潯?,即:繼續對農業機械產品實行價格管制,保證農業機械產品以較低的價格供應農村;對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采取價外補貼、產銷倒掛補貼、減免稅收、調撥平價物質等手段,彌補農業機械企業的政策性虧損;國家繼續對農業機械的使用實行優惠政策,每年安排數百萬噸平價柴油供應農村,以降低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成本。例如,平價柴油較長時間保持330元/噸?!笆袌觥?,即從農業機械產品出廠,進入千家萬戶,到使用,基本上沒有國家干預,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農業機械產品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銷售商根據市場需求采購農業機械產品,農民根據生產需要和收益預期自主選擇、自主投資、自主經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優惠政策逐步取消,“計劃”的主導作用逐漸讓位于“市場”。到1994年7月1日,取消農用平價柴油,至此,國家在以前實行的農業機械化優惠政策已取消完畢。90年代中期起,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階段。

四、理論反思和啟示

1980年以前之所以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并將這一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其背景是因為50年代初期劉少奇關于先機械化后合作化的主張被否定了。50年來,有兩個理論對中國的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是認為以家庭為經營單位,規模小,不適應使用機械技術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二是由于中國資源稟賦的特點是人多地少,根據這一國情,認為不應采取節約勞力的機械技術,應該采取勞動密集型的集約化經營。對50年歷史的反思,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并上升到理論和規律性認識的高度是很有必要的。近50年來,特別是農村改革20年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程,為農業機械化理論的探討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一)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機械化

50年代初,因為認為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的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機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化,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進而推進以農業生產合作化為模式的規模化改造。這一理論引發了兩個結果,一是給先機械化還是先合作化的討論劃了個句號;二是認為小農經濟不適應工業化、城市化所需的農產品供應和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技術的要求,進而要大力推進以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模式的規?;脑?。家庭承包經營是否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取決于這樣幾方面的因素:一是小生產與大市場能否接軌。90年代,各地農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中,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企業和農民都減少了尋找市場的交易費用,企業獲得穩定的原料和產品,并獲得規模效益,而增強了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農民也從中獲利,農業則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穩步發展。實踐中,廣大農民探討出多樣化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形式。二是能否適應科學種田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要求。從理論上分析,規模經濟的一個重要起因,就是要素的不可分性。但是,歷史上由于理論的不足,忽視了農業的特點,認為土地家庭經營規模小,會限制現代化農業機械技術的應用。實際上,農業生產要素的不可分性,并不像工業生產要素那樣顯著,如工業需要協調配合的流水線作業,而農機具則不然,可單機作業;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適合家庭分散經營。90年代我國農業機械化獲得快速的發展,充分證明,土地家庭承包經營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能夠獲得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市場取向的改革中,農業機械經營主體的多樣化。這里,實踐解決了另一個理論問題,就是農業機械化的組織形式問題。誰是農機經營的主體,有一個認識發展過程。蘇聯只準許國營拖拉機站購買經營農機具。50年代,我國發展了一步,在政策上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購買經營拖拉機等大中型農機具。到1983年,我國放活了政策,允許農戶購買拖拉機等大中型農機具。農機服務組織在十幾年的實踐中,形成了包括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個體農戶、各種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等農機服務組織,并形成了農機以家庭經營為主的格局。農機家庭經營主體地位的形成,因為機制靈活,除耕作服務外,還搞加工、貯運等綜合經營,有的農機戶還搞跨區作業,進而提高農機具的使用效率,而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實踐還證明,隨著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的提高,農民對農機服務的需求在逐步增加,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了以機械服務為紐帶的合作,這種合作不是走向原來的型的合作,而是以農機專業化服務為內容或紐帶的合作,其中股份合作制也逐步發育起來,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機械技術是土地集約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多地少,必然選擇以土地替代型的技術路線,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走集約化經營的道路,這也是唯一的現實選擇。理論和實踐表明,作為節約勞力的農業機械化技術,不僅與土地節約經營不矛盾,機械工程技術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因素,與土地集約經營是一致的,是土地集約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不能以此來否定節約勞力的機械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

(三)農業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提高了對農業機械技術的需求

在人多地少的條件下,土地資源稀缺,相對價格高,勞力資源豐富,相對價格低。勞動力機會成本,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就業結構的變化而變化,逐步升高。選擇勞動集約型技術,還是選擇節約勞力的機械技術,取決技術要素的相對價格。換言之,對農戶而言,購買農機具或要求機械服務,是一個經濟過程,決策權在農民,有一個需要、買得起和用得起的問題。實際上,農民在任何時候都是根據這一原則,在節約勞力技術上進行選擇的。忽視這一問題,往往會發生失誤。在農業機械化改革之前,就是因為忽視了農業要素相對價格問題,雖然強行推進農業機械化,但事倍功半,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仍然落空。

80年代中后期,一些地區農村的農民放棄使用機械技術而重返手工勞作,不是農民不需要機械作業,而是無論農民買得起還是買不起,一般都用不起,因為物化勞動成本高于活勞動成本。9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進城務工經商,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增大,使用機械技術轉變為經濟的選擇,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農村,無論是買得起還是買不起,一般都用得起,這里不僅因為物化勞動低于活勞動成本,更重要的是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高。這里得出幾點結論:一是問題的實質不是先機械化還是先合作化,而是物化勞動成本與活勞動成本比較,不同的生產力水平和收入水平,決定的物化勞動成本與活勞動成本水平;二是家庭承包經營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可以預見,隨著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進城務工經商,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將繼續增大,使用機械技術將逐漸轉變為經濟的選擇,農業機械化將獲得更大的發展。

(四)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仍需要國家和集體的扶持

農業機械化是經濟過程,由農民選擇,但這并不是說農業機械化不需要國家和集體的扶持。實際上,由于農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民積累少。要讓農民買得起、用得起,需要對農業機械化事業進行大力的扶持。特別是西部經濟技術落后,國家應把農業機械化納入西部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予以扶持。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的扶持,其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對農機具生產和經營企業給予優惠政策,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采取國家、集體、個人投資的辦法,如現在一些地方通過以工建農的辦法,國家和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補助一些,最終讓農民買得起。特別是發達地區農村,不能因為農業比較效益低而使農業現代化短腿,而是要通過社區平衡機制實行以工建農,增加農業機械化的投入,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協調發展。二是要對農民購買和經營農機具實行優惠政策,提供法律保障體系和服務,堅決杜絕各種亂收費項目,降低農民使用農機具所承擔的費用,讓農民能用得起。三是對農業機械服務組織,對其為增強服務實力而興辦的多種經營,在政策上予以優惠??傊?,國家和集體對農業機械化事業,要采取多種形式給予扶持。

[1]:《矛盾論》,《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11頁。

[2]牛若峰編著:《農業經濟和宏觀問題研究——我的學術實踐、觀點和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1頁。

[3]牛若峰編著:《農業經濟和宏觀問題研究——我的學術實踐、觀點和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0頁。

[4]牛若峰編著:《農業經濟和宏觀問題研究——我的學術實踐、觀點和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