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6:44:00
導語:環保產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掘金環保業熱情日高
2005年3月,由美國國際環境管理公司與新加坡聯合工程集團組建的優藝國際環??萍迹ū本┯邢薰臼紫瘓绦泄俨闋査埂す爬恍?人,興致勃勃地對四川環保產業進行了考察。面對中國環保的巨大市場,查爾斯·古利興奮的表示,優藝公司看好四川的環保產業,將選擇醫療垃圾作為切入點,以BOT(建設—經營—轉讓)方式和四川本地企業合作。
事實上,優藝公司的熱情只是中國入世后外資企業對中國環保市場熱情日漸高漲的一個縮影,中國環保行業規模龐大的市場早就令眾多的國際環保企業垂涎。早在2002年,中國剛剛邁進WTO的大門,意大利商家和政府就已經先人一步,意大利環境與領土部代表意政府在約翰內斯堡全球首腦峰會上同中國國家環??偩止餐岢隽艘豁椇献饔媱?,該計劃的內容包括了高效能源、可再生能源、交通、工業和房地產等諸多領域,同時還配套開發實施眾多的項目,如環境質量評價、自然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農業、能力建設、進行環境監測等,鑒于該計劃的意義,它被聯合國納入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計劃中。為了更好的實施該計劃,意大利方面與北京就綠色奧運簽署了5個項目的合作協議,其中包括贈送300臺天然氣發動機,使北京市公交車輛達到歐4排放標準,為北京提供大額贈款,購置相配套的尾氣凈化裝置、建立輕型汽車尾氣檢測系統、建立智能監測交通污染系統、建立醫療廢物焚燒設施、建立新奧運區域的環境監測系統等。其中,天然氣發動機項目已由中意合資的南京依維柯公司承擔,同時,與北京、內蒙古防治沙塵暴等4個新項目的合作,也在談判當中。除此以外,2004年底,全球煙氣脫硫技術引導者意大利艾德瑞科環保公司正式與湖南永清脫硫有限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議,在技術與設備方面進行深度合作。這為湖南省“藍天碧水”工程再添強大的技術支撐,環保界人士評論說。
面對環保這一綠色的大蛋糕,其他國家的企業也毫不示弱。與意大利不同,法國企業則主要選擇污水處理這一領域。來自法國的世界著名水務公司威立雅,通過收購等方式已在中國建造了20多家污水處理廠和飲用水處理廠,并憑借這一優勢,與首創股份一起,收購了深圳水務集團股權,成為在中國水務領域最活躍的外資公司之一。
的確,在“九五”期間,我國政府陸續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規劃,“兩控區”(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區)規劃,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和“一控雙達標”計劃等環境保護重點計劃,有力地促進了環保產業潛在市場轉化為現實市場。而現在隨著奧運的日益臨近,按照綠色奧運的目標,2008年,北京污水處理率將由目前的42%提高到90%。為此,北京將投資120億元,開工建設9座污水處理廠和8座再生水處理設施。同時,據上海2003年至2005年的環保行動計劃,污水治理項目的總投資約131億元,計劃到2005年底使上海污水處理率達到70%。無疑,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都將大幅增加對環境規劃的投資和現代化環??萍嫉男枨?,這一巨大的利潤空間讓更多國家的企業都躍躍欲試,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相關企業紛紛加大中國市場的開拓力度,力求多分得一杯羹。
“綠色蛋糕”有多大
我國環保產業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已經成為產業門類基本齊全、并具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產業體系?!熬盼濉逼陂g,環保產業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比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快了近兩倍。根據國家環??偩止嫉臄底郑?002年全國環保產業總產值已達2200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9%,全國從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的單位已增加到18144個,比1997年增加了近一倍,從業人員已達317.6萬,增加了近87%。以廣東為例,2003年廣東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總產值達385億元,是當年全省GDP的2.87%,與2000年年總產值146億元相比增長了118%,年均增長達到29%,廣東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期慶新如是透露。
即便增長的速度非常的驚人,因為基礎薄弱,環保的市場還是無限廣闊的。業內專家介紹說,其原因:一是我國環保領域市場機制尚未健全,向環保領域投入的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不足,政府經常借用國外的優惠資金用于進行相關的環境保護建設,這筆資金是非常可觀的,如“九五”期間,我國環??偼顿Y中利用國外貸款總額為45.34億美元,利用國外贈款約為6億美元;二是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逐年加大,隨著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各種污染治理的政策性或市場性收費等利益引導激勵型管理機制都將逐步建立和健全,使環保利用外資項目時的國內配套資金的籌集有了一定的來源,為順利實施各種項目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三是隨著我國市場化機制的健全,環境保護領域必將會像發達國家一樣形成一個有著穩定收益的大市場。如目前在城市垃圾的比例中,塑料占到了8%—9%,玻璃占到了4%—5%,紙張占到了2%—3%,如果將其中的有機可燃物加以燃燒,一噸城市垃圾的熱能相當于半噸煤。垃圾發電、垃圾處理的資源化,在國外許多國家,已經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在中國也必將成為新興產業,這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
在這個龐大的綠色蛋糕中,水處理、大氣、固體廢物治理等為最主要的市場。據初步統計,2001年—2005年期間,我國政府為環保的撥款總額達到85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環保利用外資的總額將達到60億美元以上。根據計劃,這些環保資金主要投入于水污染防治、廢棄物處理、環境保護、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大氣污染防治等項目,因為這些領域的問題比較突出,同時又同整個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污水的處理為例,目前我國水污染問題相當突出,國內企業受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等因素制約,對水務市場一直望而生畏。而對國外企業來說,這塊市場的**力是巨大的,如美國金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開發區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使綿延8公里的涼水河由昔日的臭水河變成風景秀麗的水上公園。“整個污水處理行業未來五年每年至少可以實現30%的增長。”佛山安德里茨技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就如此描述了環保產業在中國的美好前景。
事實上,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大公司及合資公司所占有,100多家中外資環保公司占了3/4,而國內數以萬計的環保企業只占1/4。除了直接的投資,更多的海外公司通過技術轉移在我國建立合資企業,用先進技術,雄厚的資本與低成本、熟悉市場規則的中國企業結合,形成包括環保產品生產、服務、開發、營銷、咨詢、管理、資源利用、生態保護、潔凈產品生產等跨行業、跨地區的新興產業。從成長性角度來看,整個環保行業未來的巨大成長空間將造就一批新興環保企業,主要分布在空氣凈水特別是煙氣脫硫、水凈化特別是城市污水處理以及環保設備3個領域,有業內人士如此分析認為。
最近,綠色GDP之風日盛,核算體系建設有了實質性的進展,我國的部分省份將環保方面的指標納入干部考核體系中,綠色GDP的推行、環保意識的增強無疑將使環保產業迎來一次新的飛躍,也必將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同時,根據我國政府承諾,入世后會逐步將現有的環保產品關稅稅率從平均13.4%調低到2008年的6.9%,這些政策措施都強烈地吸引著外資對中國環保市場的熱情,從而投下巨資加入到對這個市場的搶奪中,業內人士指出。
外資對環保業貢獻幾何
無疑,外商投資建設環保企業,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首先是外商直接投資于環保產業,這不僅給我國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還加快了我國環保產業和產品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同時滿足了我國環保市場的巨大需求,有效治理了環境污染。同時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生產經營,為其帶來了直接、豐厚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我國工商稅收做出了相應的貢獻。隨著外企數目的不斷增加,投資的擴張,收入的上升,其繳納的稅金也隨之上升,這已經成為我國環保投入的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同時還有力地拓寬了融資渠道。除了外商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以外,它們所起的示范作用也帶動了間接投資。如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捐款或貸款、國際金融市場貸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環保資金短缺的困難,拓寬了環保企業的融資渠道,促進了產業發展。到今年初為止,在臭氧層保護、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我國已獲得蒙特利爾多邊基金項目贈款4.45億美元,200多家企業從中受益,下一個五年我國擬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履約計劃引入贈款6.6億美元。另外,我國云南省也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環保交流與合作,共引進外資1.5466億美元,接受贈款1150萬美元,這對促進地方環保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時,外資的進入使得地方保護主義、保護落后環保產品的情況得以改善;行業壟斷、偽劣產品、各類企業不能在平等條件下競爭等一系列問題日漸被克服;他們還極大促進各國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出口創匯能力,為進一步擴大產品出口提供大好機會。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條件亦將日趨成熟,這會讓更多較成熟而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國外,以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除了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他們還提高了我國企業及居民的環保意識。在發達國家,環保的意識早已深入人心,從企業到普通消費者。“綠色”運動表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以“綠色生產”、“綠色采購”、“綠色消費”等為主的綠色浪潮。而我國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尚未形成以保護環境為榮、污染環境為恥的經營與消費觀念,外資的大量進入,不僅帶來了資金與技術,還帶來了先進的生活理念,提高了我國企業及居民的環保意識。
入世后隨著我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的大潮,環保產業的全面對外開放勢在必行,這既是環保產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大我國環保產業的開放力度,鼓勵外資進入,特別是積極引進外資中包含的知識與技術要素,注重引資質量,以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的調整,這樣才能使我國的環保產業不斷進步,走向成熟。我國加入WTO后,需要實施新的利用外資的戰略來統一規劃和部署環保產業利用外資政策,進而達到與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相銜接的目的,業內專家提醒說。
利用方式需多元配套措施待完善
面對中國本土企業的欠缺和外資日盛的投資熱情,如何有效的利用外資,同時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將是我國引導國外企業投資我國環保行業的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有業內專家憂心忡忡地說。因此,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利用環保業的外資便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無疑,環保業利用外資的方式要靈活選擇。業內專家認為,利用外資方式雖然很多,但要堅持以無償和低利率為原則,重點放在國際環保組織的援助、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的贈款和貸款上,另外還可將利用外資的范圍擴大到引導外商對環保(設備和技術)產業進行直接投資,以及對城市環?;A設施實行BOT的方式投資建設。
其中的BOT方式便是專家們推薦的好方法之一,事實上它也深受國外公司和國內合作方的歡迎。優藝公司首席執行官古利先生就透露,優藝公司將實施本地化戰略,以BOT方式建設新的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或收購現有項目并予以改建的方式進入四川的環保產業,也就是說,BOT仍是首選。四川省社科院也有專家就此評論說,國際上,BOT模式主要運用于資金密集型項目,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項目,如環保工程、鐵路和公路建設等。如國內已有北京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廣州西朗污水處理廠、深圳垃圾發電廠等一批環保項目就是采取BOT模式運作起來的。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國的環保產業前景巨大,世界各地的環保企業都把目光瞄準了中國。尤其是奧運之前,對于環保產業的相關設施需求明顯加大,國內企業與政府了解國外的產品,外資企業展示自己產品無疑都需要經過一定的途徑,而在目前最好的舞臺是要依靠專業展會。由此看來,環保展會也是很有市場的。這種展會吸引的往往是國外巨頭,因為他們更舍得投入。今年4月舉行的第6屆中國(廣州)國際給排水、水處理技術與設備展覽會吸引了諸多國外環保巨頭便是很好的一例。
無論方式如何,無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擬引進的技術、設備應與實際吸收消化能力相適應,達到外資、技術、管理與人才培訓等的綜合投入,使借入的資金最大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是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利用外資時,要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利用外資工作程序嚴謹、技術性很強,牽涉的部門、環節多。項目選定后,環保外事機構要主動與財經委、計委等部門聯系,作好項目建議書、實施方案、可行性論證、貸款擔保等立項工作,并疏通對外渠道,報請國家對口部門審查,向外聯系。還要做好外方審查批準的組織協調以及項目實施、評估和償還等工作。
同時,各級政府還要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改善投資環境、創造公平的競爭秩序。業內人士指出,政府行為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解決環境問題、發展環保產業時也要利用市場機制,如征收環境稅等。國家應在企業重組、技術進步方面予以導向,在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資金投入等方面對環保產業予以支持。事實上,政策驅動對于尚處于初級階段的環保產業而言是一種有效的驅動機制,公平的競爭環境是吸引外商介入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在觀念和體制上存在許多與WTO規則不相適應的地方,特別是環保產業現行的有關法規政策及制度標準與慣例相去甚遠,短時期內很難完善,但正在不斷改進之中。在我國公布和實施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和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將環保產業的許多相關領域列入鼓勵外商投資項目,這必將對外資流入環保產業及其相關產業起到積極正確的引導作用。即便如此,我國應在現有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完善,并與國際接軌,將貿易投資與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規范和管理經濟活動;還應認真履行入世承諾,積極執行TRIPS和WTO的相關規定,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將大大改善外商在我國環保產業的投資環境,有利于外資更好地投資。我國還應積極借鑒國外的有關政策,盡快制定適合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相應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投資于環保產業的積極性,對環保產業的發展將會起到有效的扶持作用,業內人士提醒說。
面對環保的投資熱,環保界有關負責人也提醒說,在吸收外資時要遵循環境與發展并重的原則,嚴格把好“環?!标P,加強審批與監管制度,把“環保”作為引資立項的首要因素,防止發達國家的污染轉移和資源掠奪,對技術成熟可靠的新型環保技術,無疑要鼓勵引進,但堅決反對國外將一些未達到商業化程度的新技術放到中國市場進行試驗。因此,中國企業對引進國外環保產品和技術要“睜大雙眼”。尤其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政府和企業引入國外環保產品前,應當做好相應的市場調研,從中國市場需求著手對癥下藥;二是注意價格因素,國外產品如果在價格上無法吸引中國消費者,出路將會很困難。的確,我們希望的是國外先進的環保技術和理念能夠推動中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技術的進步、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發揮重要的作用,這些是引入外資必須充分考慮到的。
- 上一篇:環境行政處罰管理論文
- 下一篇:人與自然和諧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