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生態林業發展模式探討

時間:2022-08-19 08:39:26

導語:西部地區生態林業發展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地區生態林業發展模式探討

摘要:森林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在人類生存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生態環境脆弱,西部地區更為突出。森林作為生態環境的主體系統,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經濟影響重大。本文根據生態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結合西部各地區的實際生態環境情況,依據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方向,探討生態林業發展模式,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西部;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發展模式

1生態林業與可持續發展

1.1生態林業的基本概論。生態一詞注重的是動植物之間發展保持平衡,其最終目的是讓生態環境平衡發展,達到動植物生存環境的空間不被破壞,在各自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自然現狀。生態林業強調發展林業必須保持生態平衡與林業經濟發展相統一。林業不單是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它的發展好壞不僅影響生態環境的好壞,同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生存環境影響廣泛。由于我國林業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生態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生態林業所取得的成效還不太顯著。特別是我國的西部地區由于受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發展生態林業更為緊迫。1.2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同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含了生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三個層次的內涵??沙掷m發展是鼓勵經濟增長,而不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名制約經濟增長。它強調經濟的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相統一。林業可持續發展涉及林業的各個方面,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森林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資源可持續性堅持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大力造林育林、同時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開發。②林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林業生態系統是森林資源存在的基礎,也是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部分。③林業產業的可持續性。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促進林業資源節約、增產增量、林產品加工與開發為目的,并且促使林業商品經濟的發展。④林業政策的可持續性。以健全的政策法規為手段,建立健全森林保護法,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

2西部地區生態林業的發展模式

2.1西南喀斯特地區發展模式。我國的西南喀斯特地區自然環境優越、氣候涼爽、加上奇特的自然景觀發展生態旅游業潛力巨大。這就要求嚴格管理林業,保護原始生態環境,原始的生態植被一經損壞就很難修復。因此需要依靠國家的強制法律法規規范人類的活動,促進生態林業良性循環發展。如貴州省荔波茂蘭等地區長期實行封山育林政策。西部大開發以來,交通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林業技術得到了普及推廣。且該地區勞動力和林地資源豐富,加上合適的自然條件(水熱條件優越),具有發展生態林和商品經濟林的條件。鑒于該地區山多地少,發展林業經濟可以改善當地的生活質量,對于解決周邊地區的貧困人口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歷史問題,該地的生態破壞嚴重,水土嚴重流失,土地荒漠石漠化。在發展商品生態林的同時,在沿河沿江地區以天然保護林工程為依托,大力發展人工造林,減少水土流失、增強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促進該地區生態系統良性發展。堅持生態商品林、天然保護林和生態森林旅游的綜合發展模式,既實現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又促使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結合。2.2西南峽谷地區的發展模式。西南峽谷地區是我國的綠色水庫,因為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林地面積分布范圍廣、林木生長茂盛。廣袤的林地面積是下游地區的綠色屏障和水源主體,該地區主要以生態林業發展為主,通過大力的植樹造林、封山育林來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以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該地區大多是峽谷地區,不好進行林業的采伐,但是可以發展林副產品,發展林副產品不會破壞生態的平衡,還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氣候資源,同時,也可以促進林業經濟的良性循環,增加林農收入,間接的起到了保護森林不被破壞的作用。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有利于不同樹種的生長,所以該地樹種資源豐富。但是它是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雖然適合林木的生長,但其采伐很容易導致水土的流失且很難恢復。所以該地以天然保護林和林副產品開發為主,商品經濟林開發為輔。例如: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年降水量達4500~10070mm,又因為其特殊的地貌特征(U字型大拐彎),這條通道正好讓從印度洋來的暖氣流進入,形成了降水豐富區域,成為了特殊的熱帶雨林氣候。大峽谷上的植被生長不僅受到氣候條件影響,而且地處高原,山地垂直變化大,植被類型復雜多樣,依次為高山雪嶺———灌木叢草甸———常綠針葉林帶———常綠闊葉林帶———河谷區季風雨林帶———特殊熱帶雨林帶。雖然此處的森林資源豐富,但是很難開發利用,況且該處是峽谷河流地帶,開發可能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所以西南高山峽谷地帶主要以天然保護林的模式發展。目的在于維護生態系統的功能不受損,讓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2.3青藏高原發展模式。青藏高原屬于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水熱條件補給很不充分,春夏季水分補給不足,冬季寒冷干燥很難適應植物生長發育,成活的植物一經破壞就很難恢復,所以該地以發展生態保護林為主要發展模式。該模式能夠有效的保護植被的自然生長和不被破壞。該模式強調,在高原地區應該采取強制措施禁止采伐毀林。同時要加強人工林的建設培育,致力于研究抗寒耐凍的植物,保持生物的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為草地林地的修復充當輔助工具,并且還要在原來林木基礎上封山育林育草,以此增加植被的覆蓋率。該地區應加大生態科技知識的宣傳,組建林業科技隊伍為農民增補環境保護知識,讓農民真正意義上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2.4黃土高原的發展模式。黃土高原土質以黃土為主,垂直發育、土質疏松、易受水土侵蝕、搬運。夏季黃土高原降水集中,多暴雨。高原上千溝萬壑,植被稀疏涵養水土作用微末。加上人類的不合理活動,開墾陡坡、毀壞植被、過度的采樵等因素加劇了水土的流失。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但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人口的貧困,而且造成大量的泥沙進入黃河,使黃河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黃土高原地區地理環境特殊,應該根據實際條件發展林業。黃土高原地區可以利用林草相結合種植模式,在林木成活率高的地區重點培育種植林木,林木成活后封山育林嚴禁放牧砍伐,以達到涵養水源的作用;在那些貧瘠的大面積地區大量種植草,草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又有保護水土的功能,并且代謝時間短,可以為畜牧業的發展提高后備資源。該地區可以把草產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進行培育,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收。

3西部地區生態林業發展對策

3.1依靠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家支持生態林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資金、科學技術、政策等方面。資金是所有行業發展的血液,沒有資金的強力支撐,發展生態林業純屬空談??茖W技術是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動力,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使粗放型的林業發展模式轉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模式;國家給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護政策,能推動個人和企業的積極性,從而實現生態林業的長久和諧發展。3.2政府干預和市場配置優化結合。資源配置的兩大手段是市場和政府干預,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成為了環境惡化的經濟原因。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因為存在資源的稀缺性,資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很難持恒。公共物品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由于資源不屬于任何人,而且共有,所以人們過度開發利用,就造成了加里特•哈丁所述的“公地悲劇”。當負外部效應出現時,市場本身是很難有效的配置資源,此時需要政府的干預,制度措施才能消除外部性的影響,從而減少環境的污染。單靠市場或者政府的第一配置很難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只有靠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才能保證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統一。3.3強化農民生態保護意識,讓生態可持續發展深入人心。加強農民生態意識,政府部門是生態環保工作的倡導者,要以身帶動群眾自覺保護環境。通過生態環保教育,讓農民能認識到生態保護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時要培養林業科技人才,以先進的林業技術為依托,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力的后備支持,讓農民從林業中得利,從林業中脫貧致富,讓生態環保意識深入農民心中。此外,要完善林業法制建設,加強執法與監督。禁止法律規范以外的林業活動,真正實現林業生產發展的合法化、規范化。3.4切合實際綜合利用林業的多功能作用。森林資源不僅可以創造社會財富,也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屏障。西部地區森林種類繁多,林地產業發展路子廣。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結合自身實際重點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同時優化林業的發展結構,綜合利用當地資源,發展林業相關產業,為林業提供多條發展渠道。

參考文獻

[1]高嵐.林業經濟管理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2]曲福田.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3]石廣義.中國西部地區林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5.

[4]黃亞珍.林業產業化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5]蔣文煥.林業投資與可持續發展[D].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06.

作者:陳嶺 單位:都勻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