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分析
時間:2022-09-10 03:05:35
導語:林業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山西省林業生態保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且艱巨的任務。在新時代下,應該加強林業保護長效機制的建立,在滿足當展的前提下造福子孫后代。以山西省為例,分析了山西省林業生態保護現狀,提出了林業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建立的路徑。
關鍵詞:林業生態保護;機制;路徑研究
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后,我國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劃入五位一體的總體規劃之中。而山西綠色資源的缺乏無疑會成為社會小康建設的短板。山西是全國的能源中心,煤炭資源持續的供給全國發展,但是粗狂的開采模式不僅沒有讓老百姓生活幸福,反而使得山西在資源和環境上均造成了巨大的損耗。太行山、呂梁山等革命老區仍是連片特困地區中的重點地區。曾經的“千泉之省”、“華北水塔”的美譽難以再現。主席在山西調研時也曾指出:不能忘記為了革命付出熱血與生命的革命前輩,不能忘記他們在抗日戰戰爭、新中國建設中的巨大付出,要走出一條山清水秀生態美好和脫貧攻堅群眾致富的雙贏之路,這也是新時代下賦予林業發展的重要使命。
1山西省林業生態保護現狀分析
山西處于黃河中游,海河的上游。太行山、呂梁山分布在山西的東西兩處,中間有著大同、忻定、晉中、臨汾、運城五大盆地。山西總面積15.6萬km2,有11個地級市。山西有美好的過去: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水系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連年的戰亂和過度的開采,山西的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身的森林面積僅余36.73萬hm2,森林覆蓋率僅有2.4%。后經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勤勞智慧的山西人民的堅持不懈,山西的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頗豐。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建設一個環境友好、生態文明的山西省作為長遠目標。大力實施通過生態保護促進經濟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舉措。全省萬眾一心,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進行綠化建設。目前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效,實現了全省綠地面積大幅度增加、環境改善、農民增收等目標。嚴重的污染問題不斷得到治理與解決,秀美山西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1.1大面積造林,森林資源增長顯著。新世紀以來,山西相繼實施了保護天然森林資源、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一系列措施之下,本源治理得到了初步實現,同時風沙現象以及水土流失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從水利部門的數據來看,山西輸入黃河的泥沙量已經減少約一億噸。這是一個可喜的數據。1.2城鄉綠化協同推進改善。近年來,山西大幅度進行通道綠化工程建設,基本上實現了沿高速公路和一二級國省道上防護帶的建設,綠化帶和路網交相輝映,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美麗景色。同時,鄉村綠化也大幅度推進,每年2000個村落的綠化建設使得目前農村的生態保護產生了較大的改觀。森林圍城、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僅改善了環境,同時也使得民眾享受到了環境建設的成果。1.3保護監控措施有力到位。近年來,山西省在大力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同時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保障環境建設。全省投資兩億元進行了森林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的建設,極大的優化了監管效率。2007年實施了封山禁牧,對全省范圍內的寶貴天然資源、稀缺濕地資源進行了有利的保護。1.4林業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山西省注重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結合優化,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大力發展農林產業目前,山西省的林業產業體系已經逐步形成。
2山西省林業生態保護長效機制的路徑研究
2.1林業生態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繼續加大農村經濟改革、調整發展方向是實現農村經濟工作取得卓越成效的必要保證,也是林業生態保護的重要目標。目前山西一些貧困山村仍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這就造成了“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土地是農民的依靠,因此,針對農村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的發展就是西部經濟得以發展的關鍵所在。以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切入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能源優勢,實現林業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鼓勵農民逐步使用天然氣、沼氣、太陽能能新型能源,解決農民最基本的生活問題。第二部就是改善農民生活實現發家致富。林業建設促進特色經濟的發展是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農村的經濟發展重心不能依靠林木致富,而應當著力于非木材類諸如果實、菌類等環境友好型的產品的養殖與銷售,促進林業附加值的產生。要制定宏觀的、長遠的經濟發展制度,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指導,大力扶持農副產品行業的發展,同時要不遺余力的保證林業生態保護的進行,促進市場經濟利益的實現,從而可以反過來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產業價值。2.2政府應該加強相關制度的完善。政府針對相關保護制度以及強制制度的完善是林業生態保護長效機制長久運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政府對于生態環境建設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法律法規還有很大完善的空間,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的鞭策之下,才能保障責任落實到實處,才能促進人們高效合法合規的進行林業生態保護機制的建設。此外,針對不同的林業環境應當“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合適的措施,這樣才能真正進行使得每一處的林業建設合理利用資源,有效發揮作用,對于其中的資源應當建立保護機制,設立保護區,全面進行保護,最大程度降低林業資源受到破壞的可能性。2.3加強林業生態保護宣傳力度。通過新聞、網絡、廣播等各種各樣的媒體進行生態保護的宣傳,喚醒每一個民眾對于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培養民眾在這方面的行為意識對于我國的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相關部門應當著重于此方面的提高。此外,相關部門應當全力研究林業生態保護長效制劑的創建,以及針對不同品種、環境下的保護措施的實施,加強在這方面物力、人力、財力等多方面資源的投入。只有實現硬件與軟件完美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所有資源的價值,延長林木的壽命、改善其生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真正的實現我國的林業生態保護,創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新中國。2.4加強林木種植的質量與數量。增大綠地覆蓋率和保護措施對于我國生態林業保護來說舉足輕重。首先,對于林木資源匱乏的地區來說,擴大森林面積毫無疑問是首選措施。通過退耕還林、利用荒地等措施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次,應該構建起和我國社會實際的林業生態保護機制,向大眾普及其重要性。同時要大力推廣先進的育林護林技術諸如培育、栽培等技術,要實現林木數量與質量的雙向增長,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政策。要想實現生態保護的長效發展,必須建立有效的循環機制,這同樣是林業生態保護的有力措施。在該措施實施過程中,要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具體到每一個人應當承擔什么責任,明確獎罰標準,嚴格規章制度,讓參與建設人員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生態保護意識,養成自身對林業保護的良好習慣。多種措施并行之下,保障我國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高效長久的進行。
3小結
林業生態保護是很多基本原理和新興技術的融合,涵蓋了生態學、林學及生態控制論原理、建造設計、環境保護、調控以木本植物為主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工程技術等多方面的內容。這些知識技能的整合之下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合理利用自然泛資源以及美好自然景觀的塑造。林業生態保護還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多學科、多理論的交叉融合的綜合運用之下,期望實現林業生產結構的根本轉變,使得林業經濟發展和保證以林業為基礎的各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發展齊頭并進,產生良好的生態循環,實現生態保護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贏。
參考文獻:
[1]鄒曾.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具體對策研究[J].農家參謀,2018,No.585(11):98-98.
[2]程小玲,吳曉松.我國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探討[J].林業工程學報,2013,27(5):1-5.
[3]尚靜敏,張麗華,于斌成,等.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在生態環保型經濟框架中的作用和發展思路[J].吉林林業科技,2000(1):29-33.
作者:田曉紅 單位: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 上一篇:低碳經濟林業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 下一篇:探析林業工作思想政治水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