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發展方向
時間:2022-10-23 08:55:00
導語:談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發展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與過去相比都變得更加豐富,基于此,越來越多人將目光投向資源保護的領域,圍繞資源管理展開的研究,也變得更加深入,要想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為現實,人們應當對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引起重視,加大對森林資源保護的力度,為生態林業提供發展所需的推動力,在緩解環境壓力的基礎上,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由此可見,本文所探討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
1生態林業的概述
生態林業理念的提出,建立在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具體是指通過合理應用對所在地區現有自然資源的方式,完成對多種林業產品加以研發的工作,為人們提供更加健康、優質的環境,此種林業生產模式即為“生態林業”[1]。生態林業往往被賦予較多的功能,既能夠對社會的不同目標進行滿足,又可以使環境關系變得更加協調,森林生態的均衡性也可以得到保證。在發展生態林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重點關注所在地區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以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完成發展方案的制定工作,保證所制定方案可以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例如,如果將山區視為發展核心,在發展生態林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就應當以山區內部產品為主要資源,通過對產品加工模式進行豐富的方式,構建應用體系,為生態林業發展提供動力。在對林業系統加以應用時,工作人員應當將側重點放在結構應用的方面,利用輪流建造法,建立科學、有效的林業應用體系,為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研究表明,從科學性、規范性的角度出發,對生態林業進行建立,可以為林業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森林在調節方面具有的作用,也可以得到應有的發揮,林業產業功能自然會變得更加多元化,功能互補的目標隨之實現。可以使森林動態平衡得到保證的關鍵是資源的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在保證單位應用面積的基礎上,對實際生產周期進行降低,賦予產品穩定的生產能力,推動經濟發展,為經濟增值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實踐表明,這樣做可以實現經濟和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目標。在對生態林業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將統籌發展視為根本目標,高效配置現有資源,以植物生長規律為依據,科學選擇并耕種苗木,在保證林業成本率增加的基礎上,推動林業的發展,為周邊地區經濟的進步提供動力。
2生態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管理方向
無論是發展生態林業還是管理森林資源,工作方向和內容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只有以經濟建設訴求、社會發展趨勢為依據,確定生態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管理的主要方向,才能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標。2.1突出科學性、規范性和時代性。生態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管理,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在以推動二者的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展各項工作時,工作人員既需要完善所建立的機制,還要對社會發展要求加以了解并科學運用。優化發展生態林業、管理森林資源的方式,將時展趨勢與二者進行結合,以現有經驗數據為依托,確定系統、專業的發展方式和管理方法。例如,利用現代智能設備,獲取并整合林業資源的細節數據,使生態林業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綜合決策部門和管理部門的力量,對監督、執行等管理體制加以完善。實踐表明,這樣做所帶來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激發從事發展生態林業、管理森林資源及有關工作的人員的積極性,使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避免森林資源出現不必要的浪費、流失等問題,擴大生態林業發展的規模。加強生態林業發展、森林資源管理與其他社會工作間的聯系,對所處時代的特點、人們內心的訴求加以明確,將其融入到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突出生態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管理所具有的時代性特征[2]。2.2從長遠的角度看待林業的發展。近幾年,我國陸續推出了以推動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為最終目標的一系列政策,在對生態森林資源進行發展時,工作人員應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核心,在使政策有效時間得到大幅提升的前提下,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要想使森林資源對社會發展具有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呈現,關鍵是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目標,結合實際情況,將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相結合,這樣做既能夠實現長遠發展的目標,又可以為管理水平提供保證。將生態林業的現有產業進行擴大,保證經濟水平能夠緊緊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在此基礎上,兼顧生態經濟效益和林業發展進程,實現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目標。2.3將經濟建設視為發展的最終目的隨著森林資源管理在我國得到大力的推廣和落實,從事有關工作的部門,逐漸意識到森林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對森林資源管理需要遵循的規范和措施進行了調整,傳統的管理模式被社會所淘汰。實踐結果表明,這樣做不僅為森林資源管理及有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證,還使森林資源的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發展生態林業的難度隨之降低。正常來說,森林資源能夠產生的效益,涉及生態、經濟和社會3個方面,其中,生態效益具有的價值最為突出,因此,應當將社會生態效益擺在發展的重要地位,推動經濟發展與建設通常被視為發展的最終目的。無論是管理森林資源還是發展生態林業,均為生態效益的體現。這里所說的生態效益指的是良好發展的林業給生態環境帶來的積極影響,正是因為這樣,在開展有關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才更應當將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視為核心目標,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目標成為現實[3]。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生態建設的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不斷提高社會持續發展的能力,創造符合人們內心訴求的生態環境,逐步提高管理森林資源的水平,使生態林業的建設、發展規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擴大。2.4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推動生態林業發展。要想統一生態林業發展和森林資源管理,關鍵是摒棄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利用科技手段對經濟進行發展,使林業科技含量得到顯著提升。在對林業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綜合考慮多種措施,例如,林漁式、林林式、林公式等,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明確生態林業種植和發展的情況,確定施工措施,利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措施,推動林業的持續發展。由于林業建設的質量和效率,較易受到外界因素帶來的影響,因此,加大管理力度,有針對性地應用保護性措施,對現行工作制度加以完善,成為保證最終形成的建設系統,滿足科學、完善的要求的關鍵,共同發展的目標也會隨之實現。另外,要想實現資源有效管理的目標,為生態林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支持,對現行制度和體系進行優化,具有十分突出的現實意義,換句話說,只有對生態林業發展過程進行大力推進,才能使針對資源分配所開展的管理工作,取得和預期相符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和需求,調整并優化管理制度,使建設體系變得更加完善,可以為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應重點關注:對現有專業模式引起重視;定期向有關部門輸送人才,根據工作成果,改善薪資待遇;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實踐表明,無論是生態林業發展還是森林資源管理,在新形勢下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上文中提及內容,對有關工作的開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結論
通過上文的討論可以看出,對生態環境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林業發展和資源管理,因此,工作人員應采取與實際情況相符的管理手段,加大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的力度,在擁有充足資金作為支持的前提下,完成生態林業的建設與發展工作,這樣做不僅可以為生態建設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保證,還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實現生態林業持續發展和森林資源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張國鋒.新形勢下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的發展方向探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10):111.
[2]馬小蓮.新形勢下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的發展方向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24):205.
[3]王景超.新形勢下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的發展方向探討[J].綠色科技,2017(09):212-213.
作者:陸劍 單位:廣西岑溪市林業局
- 上一篇:淺析林業造林技術及保護措施
- 下一篇:林業苗圃移植苗及大苗培育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