檫木截干造林存活率與生長探究

時間:2022-01-05 10:42:29

導語:檫木截干造林存活率與生長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檫木截干造林存活率與生長探究

摘要:由于檫木在東南沿海地區常規造林成活率偏低,對檫木裸根苗進行了截干造林試驗。結果表明:造林前兩年檫木截干與未截干造林在成活率和地徑、樹高、抽高等生長量指標除了在第二年樹高差異為顯著水平外,其它指標在年度、性狀間均為極顯著差異;截干造林明顯提高檫木造林成活率,造林第一年成活率100%,第二年成活率98%,兩年生時截干造林成活率比未截干造林提高30.15%;明顯促進了地徑生長,地徑年生長量29%以上;大幅度提高了抽高生長量,第一年增幅222.78%,第二年增幅94.49%,故檫木截干造林在東南沿海地區效果明顯,是值得推廣的造林方法。

關鍵詞:檫木;截干;造林;成活率

1引言

檫木(Sassafrastzumu)又名檫樹,樟科檫木屬落葉喬木,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檫木材質優良,葉型奇特,樹型美觀,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隨著造林理念的變化,鄉土和彩葉樹種越來越受到重視,檫木造林具有廣闊的前景。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由于高溫和強日照等因素影響,檫木裸根苗造林初期成活率偏低,造林3年苗木保存率僅65%左右,導致林分郁閉慢,影響了檫木造林成效。有關檫木造林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混交林營造、栽植密度、土壤立地條件影響、撫育和施肥管理等方面[1~8],同時一些造林技術有關文獻指出檫木截干造林成活率高[9,10],適宜推廣。有研究表明五角楓、構樹、刺槐等樹種[11~16]截干造林成活率提高25%以上,個別樹種(如絲棉木)成活率提高80%以上,且生長表現優異,截干造林效果良好。在生產實踐上也發現造林風折后的檫樹更易成活,長勢良好,因此設計檫木截干造林試驗,研究截干造林對檫木造林成活率及生長量的影響程度,探討造林效果,以期為檫木造林提供參考。

2試驗材料和方法

2.1試驗地概況。檫木造林地位于福建省福鼎后坪國有林場后坪工區58~050小班,地理位置為東經119°57′37″,北緯27°9′20″,坡向西北,坡度17~23°,海拔960~970m,土壤為黃紅壤,立地質量等級為Ⅲ級即中等較肥沃級,土層厚度比較薄。試驗地屬東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降水量1668mm,冬春兩季多云霧,偶有冰霜,夏秋兩季風涼氣爽。2.2試驗材料。苗木為裸根苗,苗木種子2017年采自福鼎后坪國有林場吳陽工區04~030小班母樹林,2018年春育苗,2019年3月造林。采用不煉山塊狀整地方式,株行距2.0m×2.0m。試驗采用截干和不截干(對CK)兩種處理,每種處理各栽植0.6hm2,合計1.2hm2;截干用修枝剪一次性剪斷苗木,確保截口平滑,高度保留30cm,截干后用于造林試驗。2.3測定及分析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8月分別調查成活株數、地徑、苗高和抽高情況。每個處理調查設置上、中、下3個固定樣地,每個樣地調查100株。試驗成活率、平均值等數據用Excel處理分析,地徑、抽高、樹高等生長性狀分析時將每個處理的3個樣地數據合并分析,方差分析用SASV8/STAT模塊進行計算,模型為單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3結果與分析

3.1造林成活率分析。由表1調查統計數據可知,檫木截干造林當年全部成活,成活率100%,第二年8月調查,3個樣地共死亡6株,平均每個樣地2株,平均成活率為98%。未截干造林當年10月底調查3個樣地合計死亡54株,成活率平均為82%,第二年8月死亡數量累計達到74株,成活率平均為75.3%。由此可見,截干造林第一年100%成活,第二年成活率可提高30.15%。對兩個年度造林成活率數據分別進行了T檢驗(表2),表明截干與未截干造林成活率差異顯著,截干造林可大幅度提高檫木造林成活率。3.2試驗生長情況分析。對地徑、樹高和抽梢等性狀進行方差分析,由表3可知,2019年地徑、樹高和抽梢性狀均差異極顯著,2020年地徑和抽梢差異極顯著,樹高差異顯著,截干造林對檫木的生長產生明顯的影響。3.2.1地徑生長量差異分析由表4可知,檫木截干造林當年(2019年)地徑均值1.82cm,未截干地徑均值1.41cm,截干造林地徑生長量增加0.41cm,增幅29.21%;造林第二年(2020年)地徑均值2.26cm,未截干地徑均值1.76m,地徑生長量增加0.5cm,增幅29%??梢姡馗稍炝趾蟮貜缴L量明顯提高,截干促進了檫木地徑的快速增長。3.2.2樹高生長量差異分析由表5可知,檫木截干造林當年(2019年)樹高為0.74m,未截干樹高1m,截干造林樹高相比降幅26.32%;造林第二年(2020年)樹高為1.07m,未截干樹高1.17m,截干造林樹高相比降幅8.86%。檫木截干造林第二年后樹高均值還未超過未截干造林樹高。但從檫木苗個體看,截干造林的苗高最高值已經高于未截干造林的最大苗高。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截干后苗木主干高度降低,導致整個苗木在樹高生長起點上有較大的差距。但這不能說明截干對樹高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相反截干還會進一步促進苗木的生長,具體影響還應還結合苗木年度抽梢生長量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確定。3.2.3抽梢生長量差異分析由表6可知,檫木截干造林當年(2019年)抽梢為0.55m,抽梢變幅為0.11~1.19m,未截干抽梢為0.17m,抽梢變幅為0.02~0.45m,截干造林抽梢增幅222.78%。造林第二年(2020年),截干抽梢量為0.33m,抽梢變幅為0.01~1.21m,未截干抽梢為0.17m,抽梢變幅為0.02~0.43m,截干造林抽梢增幅94.49%,截干造林抽梢增幅有逐年降低的趨勢。綜合兩個年度的數據,檫木截干造林在造林初期能明顯促進樹干抽梢生長。

4結論與討論

檫木截干造林與未截干造林相比,在成活率和地徑、樹高、抽高等生長量方面差異顯著,截干造林明顯提高檫木造林成活率,造林第一年成活率100%,第二年成活率提高30.15%。明顯促進地徑生長,地徑年生長增幅29%。大幅度提高抽高生長量,第一年增幅222.78%,第二年增幅94.49%。檫木苗截干后,降低水分蒸發,促進根系生長,使苗木更加健壯,提高了苗木抵御不良環境的能力,因此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長量。該研究結果與紅椎、刺槐、構樹、紫穗槐等樹種的截干造林結果相似[11,12,16~18],驗證了截干造林能提高檫木成活率和生長量。當前,為了提高檫木成活率和生長量,檫木的造林栽培技術要點主要是選擇檫木適宜的立地條件、利用壯苗、加強管理等方法[1,2,19~21],但這些方法均屬林業生產常規性的育林管理措施,成活率提高有限。且在林業生產上往往受困于林地立地條件、經濟條件和人為等主客觀因素影響,難以適合所有的林業生產者,特別是對個體林農來說更是難以操作實施。有研究[22]用間伐后的檫木去掉主干保留樹蔸進行造林,1年造林成活率達100%,2年生時比不截干造林的裸根苗樹高大105.6%,胸徑大171.4%,但此方法缺點是成本較高、造林時間長,難以推廣,與裸根苗直接截干造林相比并無優勢。檫木截干造林原理是利用檫木萌芽能力強的特性[9],截干后能迅速萌芽生長,其特點是操作簡便、易于掌握、成本低廉,更具可操作性和簡便性,是值得推廣的造林方法。但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試驗設計了30cm截干高度一種處理方式,樣本數量不夠大,需要在后續研究中增加不同截干高度的處理試驗,擴大樣本數量,以增強結果的可靠性,并確定最佳的截干高度。

作者:李上前 單位:福建省福鼎后坪國有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