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景觀植被設計與管理技術探討

時間:2022-08-30 09:50:17

導語:園林景觀植被設計與管理技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園林景觀植被設計與管理技術探討

摘要:在自然園林產品創造當中,園林景觀植被栽培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而對于園林植被養護而言,需要采取精心養護管理技術,這樣才可以確保園林的自然特色。本文對園林景觀植被相應的設計原則進行了闡述,并從植被設計的自然、協調以及多元角度著手探討,分析現代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特點。接著,提出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策略,并從四個方面開展研究。最后,從園林景觀植物養護和植物排灌兩個角度論證園林植被管理技術

關鍵詞: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管理技術

1引言

當前,國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持續提高,在居住環境方面要求不斷攀升。隨著園林景觀植被栽培以及管理的發展,不僅僅給人們進行了大量園林景觀的創造,同時給人們帶來多維的生態環境空間。一方面滿足人們現代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使得當代美學價值觀念得到凸顯。當前,對于園林工作者而言,必須能夠了解現代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相應的原則、條件、管理技術等。

2園林景觀植被設計原則

自然生態美學價值需要在園林景觀植被設計過程中充分進行肯定,尤其是基于現代建設理念出發,合理運用多元化的建設管理方法,切實給世人創造一場美輪美奐的盛宴。人與自然之間有效協調、高度契合,這是做好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的關鍵。

2.1植被設計要體現自然性

自然性也可以理解為天然性,即園林景觀具有的天然屬性。在安排園林景觀時不存在固定方法,設計過程中自由度比較大。因為從現實生活來看,人們對人工景觀已經厭倦了,有著較強的回歸自然的欲望。所以,在設計園林景觀植被過程中,需要對人們的自然追求進行考慮,從選擇物種、種植方法等層面,凸顯出自然天然的元素,使得植被的新奇一面呈現出來。再有注重造型上的改變,盡可能降低人工痕跡,同時彰顯創造特色。所以建設者既能夠對古今中外園林景觀具有的優勢充分借鑒和吸收,又能夠將自我的創造觀念體現出來。

2.2植被設計要體現多元性

所謂多元性,具體就是在風格層面,園林景觀有著不同的風格。在植被設計中擁有豐富的內涵,即便是外化形式也存在著各種特色。針對自然層面,對地域差異特色、文化差異特色進行創造,并能夠凸顯出新奇、巧奪天工的創造力,從而使得人們能夠感受到來自園林景觀的魅力與價值?;诙嘣厣男枰瑧敵浞终{查與研究地方氣候、地質等具體情況,從而對植物種植進行合適的選擇。植物品種不一,則帶來的視覺沖擊有別。豐富全面的物種能夠和周圍環境配合的相得益彰,使得園林景觀品質大幅度提高。

2.3植被設計要體現協調性

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協調性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特點。即在植被栽培過程中,應當將小到每一顆樹木、花草,都能夠實現和諧的安排、配備。既要能夠注重遠近、高矮、顏色之上的搭配,又要能夠實現花草樹木之間的協調融合,體現出自然和諧的一面。協調性的體現,不僅僅能夠提高人們的體驗感,還可以使得園林景觀設計回歸建設的初衷。

3園林景觀設計所存問題分析

3.1園林景觀設計不合理

居民小區植物景觀在設計過程中與其他類型的綠化景觀設計存在很大的區別。要求自身有著特色鮮明的元素。既要考慮設計的美觀性需求,又要能夠從居民需求角度出發,注重景觀設計的舒適性。從當前國內居民小區植物景觀設計實踐來看,能夠將人性化充分體現出來的不多,往往植物造景觀念較為薄弱。

3.2植物選種不合理

目前,選擇居民小區植物景觀類型方面,存在著不科學的地方。尤其是樹種是不是符合地方生態環境這一點沒有得到充分考慮。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設計中的不合理之處。事實上,本土植物是進行居民小區植物景觀物種設計的關鍵因素。由于這類樹種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同時美化效果較為明顯。不過實踐層面來看,在居民小區植物景觀設計方面往往傾向于植物的外表好看與否,至于植物是不是與當地環境相適應則缺乏考慮,在這樣的情況下,顯然使得景觀長期發展受到影響。不只是會讓小區景觀效果降低,同時也會使得管理成本增長。

4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策略

統籌規劃是園林景觀植被栽培的前提,要注意植被栽培時積極與園林其他景物之間的協調。選擇植被品質中,要對其形態、顏色、季節性等因素進行考慮。栽培中對相關技術必須有效落實,保證植物成活率的提高。科學性、美觀性、節約性、高效性,這是提高園林景觀植被栽培水平的方向和目標。

4.1做好統籌規劃設計

在園林規劃過程中,必須從技術人員設計施工圖紙出發,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具體需要考慮的層面,包括生態方面、自然方面、經濟方面、周邊環境方面、地形方面等,同時能夠與施工特征進行結合。植被栽培之前,要求相關技術人員能夠嚴格細致地審核相應的設計圖紙,從而對設計方案進行最終的確定。如果條件具備,應當注重對民意測驗的運用,加以有效地調研,從而更好地了解民意需求,修訂和改進設計方案。這一過程中需要對各種資源進行充分調動,確保植被設計方面能夠與自然進行融合,能夠與時代進行接軌。

4.2利用季節設計景觀

結合植被存在的季節性變化情況,設計園林景觀植被。通常植被存在著不同的季節性,怎樣能夠有效進行搭配,從而實現季節上的互補效應,在園林景觀植被設計過程中,這是需要重點進行考慮的。植被均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在各季節當中植被有著各自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就成為景觀資源的重要構成。作為設計師,應當科學評估和判斷植被特點,站在美學層面,對最佳的方案進行確定。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確保最終的園林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實用性。

4.3創設天人合一意境

自然元素是園林景觀植被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體現的,這樣才可以實現天人合一的效果。對于園林景觀設計而言,天人合一也是最為理想的境界。這一境界從古至今都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當前,人們在追求自然方面有著更強的意愿,創造園林景觀當中,自然元素地位非常重要。要讓游客能夠在任何位置和角度上,都能夠欣賞到賞心悅目的景色。從蘇州園林就可以體驗到這種意境和理念。當前,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應當對古典建筑具有的特色進行借鑒、吸收,然后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

4.4形成優勢互補格局

統一和諧是園林景觀植被設計的追求,所以植被、周圍環境之間的有效互補非常關鍵。當前擁有各種各樣的園林景觀,各個元素方面并非單獨的,往往離不開其他元素的共同作用,進而構建整體。因此,在園林景觀植被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其他自然因素進行有效思考,包括地形、地勢、山石、山體等。地形因素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園林景觀基本格局就在于地形的作用,從地形特點出發,對植被類型進行設計,從而使得園林景觀整體外觀形成一個系統。水的因素則是第二個需要考慮的,與水融合,不只是能夠給植被提供足夠的水分,還可以更好地匹配相應的景致。周圍建筑是第三個要考慮的因素,對于園林景觀而言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各種樹木植被有著自己的特點,若能夠與周邊建筑建立較好的層次感,則可以使得園林景觀厚度大為提高。

5園林景觀植被管理技術

由于植被離不開播種,所以管理撫育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園林景觀植被方面,有著較大的投入,是不是能夠使得投入效益最大化實現,關鍵在于園林管理質量和水平。園林植被種植與農民種地是一樣的,都必須注重觀念的提高,注重管理的提升,這樣才可以保證種植出來的產品具有科學性、高效性,最終使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全面實現。

5.1園林景觀植物養護

對于園林景觀植物養護而言,不只是需要注重責任心,還要能夠注重科學管理方法的運用,做到精心養護植被的目的。養護中需要注重退化期的推遲,注重草地純凈度的提升,從而實現均勻一致的效果。養護園林樹木時需要有效地采取修剪,確保樹形能夠實現最佳的美觀效果,并且還要注重病蟲害防治、藥物合理運用等。在花卉養護方面,則需要注重殺蟲藥的定期噴灑,并對枝葉合理修剪,保持較好的通風條件。

5.2園林景觀植物排灌

水肥管理是園林景觀植物管理當中重要一環。灌溉的及時性將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作為管理人員,在水肥澆灌中必須做到少灌和勤灌,確保用水的合理性。在新植物方面,需要采取優先澆水方式,注重進行灌溉溝的挖掘,要防止對植物根系造成傷害。喬木采取3a~5a的連續灌溉方式,而灌木則為5a的灌溉方法。在灌溉同時,也要注重排水。尤其是雨季,若排水不夠及時,會導致一些植物死亡,進而破壞景觀,使得建設成本提高。所以,需要合理對土壤的水分進行保證。具有條件的應當進行地下排水管線的設置,從而有效進行排水。

5.3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病蟲害時,最好考慮天然方法,以降低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通過天然防治方法,可以更好地通過對蟲子的天敵進行培養,進而打造一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另外,可以考慮采用燈光誘殺的方式,在植被生長期中應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病蟲害的侵害。

6結語

對于園林景觀植被設計、園林管理而言,需要科學地認識兩者關系,看到彼此之間的相互輔助作用。設計園林景觀植被需要充分適應時展,使得人們渴望的自然元素得到體現。在園林管理方面,通過有效地園林管理能夠對園林植被進行很好的保護。管理人員在精心安排、呵護之下,確保了園林生命力的強大,不只是推動了園林景觀品質的提高,也帶來更大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矯克華.中國園林景觀植物設計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2):233~237.

[2]劉莎.淺談園林景觀植被設計與管理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5(2):127~128.

[3]林東旭.淺談城市街道園林景觀植物設計[J].現代園藝,2013(10):93~94.

[4]李亞杰.城市街道園林景觀植物設計[J].現代園藝,2015(2):64.

[5]朱利威,魏立強.關于城市街道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3(6):199.

作者:李碩星 單位: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