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歷史進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02 02:18:00
導語:中國化歷史進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體系。二者由一系列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構成,是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構建理論體系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不斷總結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兩大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等特征。
[關鍵詞]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的概括,這非常好,比以往的說法更科學。原來說法的毛病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有了新的全局性的理論創造,就要添加在已有的理論表述之后。那樣就麻煩了,一說一大串。用理論體系來概括,確是高招,以后再有新的創造,加進去就是了。既然社會主義時期的指導理論稱為體系,那么與之相對應的民主革命時期的指導理論,也應該稱為體系。事實上,這方面早就有概括,那就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體系,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產生的。
一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不少階級、政黨、群體及個人都提出了各自關于自然和社會的觀念、思想和看法,但對這些觀點、思想和看法的命名則各不相同,馬克思主義者大多把自己的理論成果命名為主義、思想、理論,如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那么主義、思想、理論和理論體系究竟有什么不同?構成理論體系的標準有哪些?
體系是指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理論體系就是指由一系列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理論、觀點、思想、概念等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理論體系的標準有以下幾點:(1)由一系列子系統構成;(2)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3)構成子系統的要素是一系列成熟的正確的思想、理論和觀點;(4)有理論主題統領各個子系統;(5)有世界觀、方法論作基礎;(6)涵蓋面廣泛。明確了理論體系的概念和標準,就可以把主義、思想和理論與理論體系區別開來。理論體系包括主義、思想和理論,是對它們的統一概括和整合,主義、理論和思想是理論體系的子系統和構成要素。依據上述標準,中國共產黨總結概括的兩大理論成果分別構成了兩個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
首先,兩大理論體系都由一系列子系統構成。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論和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其次,構成兩大理論體系的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論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前提和基礎,新民主主義社會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三者一脈相承,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豐富和發展。這種繼承、豐富和發展不僅體現在各個子系統之間,而且還體現在構成子系統的具體觀點上,如鄧小平理論有“發展是硬道理”的觀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理念,科學發展觀有發展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思想。
第三,兩大理論體系的構成要素是一系列成熟的正確的思想、理論和觀點。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論、動力論、前途論、性質論、步驟論、綱領論、道路論,以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國情論、性質論、基本矛盾論、經濟制度論、政治制度論等構成。它們是系統化了的社會意識形態,是成熟的正確的思想、理論和觀點。它們當中不包括在新民主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對其雖具有鋪墊和啟示意義,卻尚未系統化了的理論與觀點。因此,陳獨秀、、瞿秋白等中共早期領導人的某些具體思想和觀點,雖然對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具有關鍵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但它們并不屬于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而是以繼承和發展的形式融入其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論、社會主義和平發展論、社會主義國防和軍隊建設論、祖國統一和“一國兩制”理論、執政黨建設理論等,它們是系統化的關于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思想、理論和觀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其原因在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雖然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理論和觀點,但是它們并不系統和完整。對此,1985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1]因此,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就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是以繼承和發展的形式融入其中。
第四,兩大理論體系都有理論主題統領各個子系統。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圍繞著這兩大主題開展活動,從而在87年的歷程中,開辟了兩條道路,創立了兩大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時也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其關鍵詞是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其關鍵詞是發展。第一個歷史任務在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已經完成,第二個歷史任務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逐步實現。構成兩大理論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就是圍繞這兩大理論主題來展開和論述的。
第五,兩大理論體系都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作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兩大理論體系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精髓。它不僅體現在兩大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而且貫穿于兩大理論體系各個子系統和具體理論觀點中。
第六,兩大理論體系涵蓋面廣泛。理論體系區別于一般理論的重要標志就是涵蓋面廣泛。一般理論僅就一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闡釋和探索,涉及面比較狹小,而理論體系則涵蓋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面。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涉及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統一戰線、黨的建設、農民問題、根據地建設等諸多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社會建設、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
綜上可以得出:兩大理論成果都是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分別以“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概括它們,是因為它們在現實中已經形成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理論本身發展的需要,應對各方面挑戰和干擾的需要。分別對之冠以“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為了突出和明確二者的歷史方位與理論主題。
二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中國共產黨兩大理論成果,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規律,對我們今后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首先,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兩大理論體系都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證明:要構建新的理論體系,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那么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什么是中國實際?二者如何實現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里是指廣義的馬克思主義,也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它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也包括經列寧繼承和發展的列寧主義。中國實際既包括歷史實際、也包括現實實際,還包括可以預見的未來實際,它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狀況、區位條件、環境等多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化的過程。實現兩者的結合,既要搞清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中國的國情與實際,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具有中國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實現兩者的結合,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發揚敢于變革、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實現兩者的結合,既要反對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又要避免經驗主義,更要反對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
其次,必須不斷總結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兩大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總結自身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中間經過不斷的理論概括、總結和整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始萌芽;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1987年,中共十三大把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成果命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并把它概括為12條具體理論觀點;1992年,中共十四大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改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把它進一步整合為9條具體理論觀點,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命名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代名詞;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理論成果概括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豐富和發展;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三者統一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更加科學、完備和深刻,達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再次,必須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有兩點:(1)個體進行理論創造和決策具有局限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但是歷史人物本身也有局限性。他們的實踐活動和理論創造既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又要受到自身狀況的約束。(2)政黨的理論和政策發生作用范圍較大、影響深遠,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而對理論創造的科學性、實用性要求較高?;谏鲜鰞蓚€原因,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造和決策過程中,就比較重視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充分調動黨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
這個“集體”,既包括中國共產黨核心領導集體,又包括全體中國共產黨員,還包括中國各派,更包括全體人民群眾。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吸收了陳獨秀、、瞿秋白等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探索成果,以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其創立和發展起了關鍵性作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也從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2]?!皫状袊伯a黨人”主要是指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包括以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它同時還吸收了改革開放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如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發明創造。
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反對個人崇拜;必須重視發揮“智囊團”的作用。在貫徹民主集中制方面,中國共產黨是有深刻教訓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探索,最終出現嚴重的挫折和失誤,很大程度上與黨內民主和法制不健全,黨的主要領導人破壞民主集中制有關?!爸悄覉F”在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咨詢和參考作用。在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黨校、中央研究院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就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過程中,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行政學院、高等學校等機構,也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
三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兩大理論成果,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兩大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衡量一個理論體系是否科學主要有兩點:一是理論體系是否具有嚴密的邏輯論證和扎實的歷史論證;二是理論體系能否與實際緊密結合,并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據此,可以說兩大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首先,二者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是在不斷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基礎上形成的,邏輯論證嚴密,歷史論證扎實。其次,二者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充分結合、反映了中國實際,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它們準確把握和反映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客觀規律,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為代表,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準確把握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國情,指明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和方向,它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現和理論上的最高概括”[3]。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為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準確把握了時代主題,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4]。
第二,兩大理論體系具有開放性。這是因為:首先,兩大理論體系承擔著完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兩大歷史任務的重任。改造中國社會的歷史使命,客觀上要求兩大理論體系能夠包容一切,具有開放性。其次,兩大理論體系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茖W的理論體系本質上不是封閉的,所以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這種包容性或開放性具體體現在:兩大理論體系既勇于繼承中國傳統的思想精華,又積極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既向前人的思想開放,也面向未來;既立足于中國國情和實際,又向外國開放;既依靠廣大黨員同志,又向人民群眾開放。例如,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既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群體意識、中庸思想,又吸收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探索國家出路的思想,特別是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對此,劉少奇指出,“這些好東西已由我們當成一種遺產接受下來”[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既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又吸取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得失,同時還借鑒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技術和管理思想??傊怯捎陂_放性,兩大理論體系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指導。
第三,兩大理論體系具有創新性。這是因為:首先,二者是開放的理論體系,所以能夠創新。其次,二者是與實際緊密結合的理論形態。實踐的不斷發展,客觀上要求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再次,作為理論構建主體的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思想,進行理論創新。正是由于客觀要求與主觀愿望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才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創立了兩大理論體系,二者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結合了中國的國情與實際,形成了新的系統化的理論形態,具有創新性,比如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突破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把資產階級分為兩部分,實現了馬恩設想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提出了矛盾論和實踐論,創新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突破了傳統僵化的“蘇聯模式”,對當今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作出了科學判斷,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新性使兩大理論體系既屬于廣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又各自獨立構成一個整體。
注釋:
[1]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7.
[2][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1-12.
[3][5]劉少奇.劉少奇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上):335,333.
- 上一篇:社會主義歷史解放論文
- 下一篇:歷史進及概念辨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