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歷史戰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3:33:00
導語:中日歷史戰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日本的侵華戰略及其演化
關于日本的侵華戰略問題,多數學者主張“一擊亡華”說,但是在理解的程度上并不一致。丁則勤認為: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后,日本帝國主義采取速戰速決的進攻方針,企圖一擊亡華①。程曉進一步認為:七七事變后,日本認為中國不堪一擊,決無全面長期抗戰的決心和意志,以為通過局部化的戰爭,速戰速決即可達到其侵華目的。于是日本確定對華戰爭的戰略是:在一定范圍內,以強大的兵力打擊中國,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實施這種戰略的行動是進行華北會戰。實際上,這就是以不擴大為方針的局部化——速戰速決戰略②。也有學者主張,日本的侵華戰略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總的對外戰略緊密相聯。余子道認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的國際基本形勢和遠東的戰略格局、中日兩國的特定國情,以及日本統治集團對內外形勢的判斷和建國理念,日本帝國主義奉行對外擴張的總體戰略,分為侵占中國、“南進”和“北進”三個組成部分,實現該戰略企圖的次序是“先中國,后世界”,即實行對中國“中間突破”,然后“南進”或“北進”或“南北并進”③。曲家源進一步認為:日本的對華戰略是它追求世界霸權總戰略的一部分,是為它稱霸世界總的戰爭目的服務的。其世界戰略分為長遠、中期和近期三個步驟,征服中國進而用中國的人力物力增強日本的國力,準備與美爭霸,是中期戰略目標的實際內容。為此,日本制定對華戰爭的戰略原則是:(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二)先發制人,實行突然襲擊的閃電戰,速戰速決;(三)搶占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線,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四)戰略與政略相結合,一面威脅,一面利誘,爭取不戰而勝。各項戰略原則組成緊密配合的完整系統④。通過對各個時期日本作戰方案的綜合考察及對日本15年侵華戰爭全過程的歷史透視,徐勇得出與眾不同的觀點:由于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以及地理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日本侵華戰爭的戰略可概言之為江海戰略,即以武漢為控制中國的“大局要沖”,把武漢作為日軍對華作戰構想中的進攻遠點,長江為其深入并分割大陸內地的基本通道,溯長江西進武漢為日軍的既定戰略主攻方向⑤。諸家淵力排眾議,認為與國民政府的持久戰略相比較而言,日本并沒有預先構想的“總戰略”,其原因在于日本對華態度的驕狂至極⑥。至于日本侵華戰略在實施過程中的演化問題,曲家源認為:自1937年戰爭開始到1938年10月日軍攻占武漢、廣州,是日本侵華總戰略的全面展開。在每一次戰役發動之初,日本的預期戰略都是“以挫傷敵之戰爭意志,獲得結束戰爭局勢為目的。他們對每一戰役所投入的兵力、海陸空等兵種的配合、戰域的擴展等等,都是按照致國民黨政府以死命的量度來安排的,以大兵團到處尋求中國軍隊主力決戰”⑦。程曉的觀點稍有不同:從七七事變一開始,由于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奮勇抗戰,日本戰爭之初的戰略意圖迅即遭到失敗,戰爭的長期化已成定局,日本被迫改變其原有戰略,放棄不擴大方針。正在這時,國民政府為了爭取主動,決定在上海對日作戰。日本亦因十分重視上海的戰略地位,遂屢次增兵上海,移主力于華東,尋求決戰,占上海、逼南京,迫中國政府投降,以結束“中國事變”,達到戰爭目的⑧。徐勇代表了另一種觀點,認為跨海西進、沿長江攻打武漢是日本的既定戰略,但日本在全面攻勢發動之后,遲遲未能實施對于武漢的既定攻勢,其兇鋒卻首指華北,繼向上海,再攻徐州。于是日本總體上的跨海西進,與為逐次達到作戰目標而忽北忽南的戰役方向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關內大陸戰場上撲朔迷離的多向作戰行動。其實這并不說明日本放棄了既定戰略。這種受形勢判斷和作戰目標及速決企圖所制約的戰役性的變化,不能與總體的戰略進攻方向混為一談⑨。諸家淵則認為:由于沒有預先構想的“總戰略”,日本實際上的戰略戰術是多變的,有時也犯一些愚蠢的錯誤,例如“逐次增兵”上海的戰術造成了極大傷亡①。
二、中國的戰略及其演化
就中國的抗戰戰略而言,諸家淵認為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略①。
1李吉蓀進一步指出: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不僅有明確的抗日戰略即對日作戰采取持久戰略,且有應用得當的戰術即“拖”的戰術,而且作戰方針亦是正確的,即由東向西、軸向攻防①。
2對于上述觀點,程曉認為有進一步思考的必要,并在《抗戰初期中國和日本的戰略與淞滬會戰》中指出:總的說來,雖然國民政府執行的是持久戰戰略,即充分利用本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優勢,實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持久消耗戰略,但是對于如何執行這一戰略,國民政府并未做充分的研究。七七事變后,國民政府一方面要求華北地方當局堅定抗戰立場,與日本周旋,爭取時間;一方面加緊進行各方面的戰爭準備工作①。
3黃道炫進一步認為:國民政府的持久消耗戰略雖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即動員社會最大力量,持久消耗,韌強不屈地堅持抗戰,最終拖垮日本侵略者;具體的運用方法即“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只停留在感性層面,零碎而不成系統,遠未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其根源在于片面的抗戰路線和單純的防御戰術。與國民黨相比,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在戰略上有較成熟系統的看法,其觀點對中國統帥部正確制定抗戰指導方針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論持久戰》是中共持久戰略的集大成者①。
4有關中國抗戰戰略的演化問題,學術界爭論異常激烈,其焦點在于中國政府和軍隊是否及如何按總戰略來促使戰爭的區域和方向向利己轉化。張振昆鳥認為:在日本侵略、中國被侵略的總形勢下,國民政府沒有束手等待敵人進攻或單純消極防守,而是在判定敵人必定要發動侵略時,趕在敵人前面,部署并實施了主動進攻。正是由于中國政府決定向上?!霸霰薄ⅰ耙灾髁腥A東”,不僅改變了日軍的主攻方向,而且使對抗戰全局影響極大的淞滬戰場成為主戰場,體現出總體戰略防御中的對敵反攻,是一種積極防御①。
5李吉蓀的觀點更是明確:按照“持久戰”的戰略目的,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制定了“作戰計劃”和“戰斗序列”,勾勒出將日軍由東往西拖的作戰藍圖。正是在上述基本思想的指導下,為化解北方平原作戰在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利的因素,轉劣勢為優勢,避免中央軍勞師北上,國民政府主動出擊淞滬,造就出以逸待勞,后發制人,引敵由東向西,軸向攻防的有利形勢。后來“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南京保衛戰,亦集中體現了國民政府的總戰略意圖①。
6與上述觀點不同,程曉認為:戰爭初起之時,中國并沒有打算在上海與日軍作戰,而是準備在華北與日軍對抗。但是,駐滬日軍的行動促使形勢十分緊張。為取得主動,中國期望一舉殲滅駐滬日軍,確保政治經濟要地,擴大影響。由于戰斗很快處于膠著狀態,出于種種考慮,決定在上海大規模對日作戰①。
7余子道進一步指出:抗戰初期,雖采勸持久消耗”戰略,但淞滬戰役卻違反了該戰略原則,而非像有些學者所主張的,淞滬會戰是改變日軍作戰方向為“由北向南”到“由東向西”,甚至與蔣的西南戰略相一致。事實上,蔣進行淞滬會戰的真正目的和意圖集中于吸引部分日軍主力,相應減輕華北不利局勢及以淞滬會戰來促美、英、蘇等國干涉戰爭,促成和平調停,“以戰略促政略”。同時,戰爭的實際進程亦能充分說明蔣在發動淞滬會戰時即已確定將作戰重點由華北南移華東,將淞滬戰場辟為主戰場的決策,甚至斷定這是事先“充分設計”的戰略計劃等觀點是缺乏根據的,因為淞滬會戰是逐漸演化而成的,且過程較長①。
8諸家淵的主張又有所不同。在《論中日雙方在淞滬戰役中的戰略》一文中,諸指出:雖然精心策劃過總體戰略,但在實戰中蔣并未嚴格貫徹,甚至常常違背總戰略的原則。由于對上海特殊地位的特殊認識,蔣在會戰中采取不同于“總戰略”的消極防御戰略、錯誤的“人海防御戰術”及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包辦抗戰的指導思想。不僅如此,諸強調在一定條件下,會戰中的單純消極防御戰略與“總戰略”可以相互轉化:淞滬抗戰3個月是“總戰略”向“淞滬戰略”轉化;日軍登陸、中國軍隊背腹受敵,九國公約會議又無結果,1937年11月8日蔣令全線撤退,“淞滬戰略”又轉化為“總體戰略”①。
9對于以上諸種觀點,黃道炫認為雖各有其合理性,但也不免偏頗。在《淞滬戰役的戰略問題》一文中,黃比較折衷地認為:有證據表明,抗戰初期中國統帥部在軍事上是積極進取的,力爭貫徹持久作戰的總體戰略,在戰役的指揮中有審時度勢,對戰役發展以及整個中日戰爭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淞滬會戰便是典型例子。當然,夸大估計中國統帥部的先見之明,認為其一開始就有誘敵改變進攻方向的分兵戰略,稍失嚴謹;而看不到中國統帥部戰前的充分準備,低估其在總體戰略上的良苦用心,似乎也有欠客觀②。
三、其他
除了上述一些熱點問題外,蘇小東還對抗日戰爭中中國海軍的戰略戰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抗戰初期的中國海軍戰略戰術是持久消耗總體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封鎖長江,遲滯日軍進攻,支援陸軍作戰,保障國民政府駐地及其安全轉移,并為此進行了必要的江陰封江戰等戰役。但是失誤也很重大:因為當時日軍空中力量絕對占優,中國海軍在不宜進行陣地戰的情況下而強為之;同時,中國海軍以全部主力艦來保護阻塞線,成為日軍轟炸的活靶,直至喪失殆荊這說明了中國海軍對積極防御戰略的認識非常不夠,戰術運用水平還比較低②。
1房列曙、胡啟生則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戰區劃分的演變作了很好的研究,認為作戰戰略不僅與戰區劃分有聯系,而且是基本的指導思想②。
2戚厚杰還對此作了補正研究,使之更完善②。
3李繼華則對抗日戰爭的戰略層次與階段劃分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強調正確區分和表述抗戰戰略過程的層次和階段意義重大,而非玩概念游戲;認為在抗日戰爭的總態勢即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前提下,關于抗戰第一階段的論述“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可以理解為“敵之戰略占領,我之戰略退卻”②。
4總而言之,近年來關于抗戰初期中日雙方戰略問題研究的進步在于:“學術風氣逐步趨于實事求是;擴大了研究領域;研究成果,無論在數量上或在研究的深度上均有很大提高,有些論著論析精深,見解獨到,或者填補了空白,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對不少基本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或者給予一些重要問題以重新評價”②。
5不足之處,是微觀研究還不充分,影響了理論性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 上一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論文
- 下一篇:歷史教學研究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