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高考質量評析論文
時間:2022-05-02 03:53:00
導語:歷史高考質量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試卷題型結構作了相應的重大調整。繼去年取消填空題(10分),增加選擇題比重(81分,占全卷總分的54%)之后,取消了近年頗有爭議、成績低迷不振的多項選擇題(10題30分)。調整后的單項選擇題共有37題,每題分值由原來的1.5分增至2分,共74分,材料題仍為3題,問答題由2題增至3題,三大題型的比例49∶24∶27,主客觀題的比例接近1∶1。調整后的試卷結構反映了近年來高考歷史命題研究的成果,更趨于合理,也有利于試題難度的控制。
2.1999年歷史科《考試說明》在指導思想上新增“考慮到中學教學實際并為減輕考生的學習負擔”的重要提法,對考試內容作了較大的調整,刪去了許多內容。據粗略統計,共刪減約17節加47目的內容,每冊教材的刪減量約占1/6。這種做法也有利于向3+x模式的過渡。
3.重視對歷史學科主體內容的考查,強調高考與高中教學較強的相關性以及中學教學的基礎性特點。從對知識范圍的覆蓋程度分析,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三方面內容比例約為49%∶35%∶13%,政治史比重有所下降,經濟史比重有所回升,文化史份量較適宜。中外當代史內容合計42分,占全卷28%,為歷年之最。單純考查識記能力的試題分值明顯增加。單項選擇題旨在考查再認再現能力檔次的題目約15題30分,占Ⅰ卷的40%(1997年占不足1/3,1998年占35%),選項的迷惑性也較為適度。問答題加強了對史實的考查,第41題關于唐代前期用人方面的史實占10分,第42題關于洋務運動歷史作用的闡述,涉及課本綜合性的較完整知識的多達13分,第43題實際上是通過解讀地圖,闡述從一戰后到二戰結束三個時期德國歷史及歐美大國對德政策的變化的具體史實。試題尤其是主觀題均以基本的、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作為考查的基點,確保對基本史實的考查份量。另外,不回避重點知識、基礎知識的考查,如中國史部分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國共合作、抗戰相持階段、中共土地政策、鄧小平主持全面整頓等,有的甚至成為近年命題熱點。值得強調指出的是,試題對中學教材的依托性加強了,題目和答案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與課本中相應內容相符,精神實質一致,重視強調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一改去年有些試題超越中學教材依托過遠的傾向以及問答題參考答案不盡合理的缺憾。
4.選擇題難度逐年加大的趨勢,在今年試卷中得到了適度的調控。與單純考查知識記憶能力試題的分值較之往年有所增加的同時,取消多項選擇題后的單項選擇題中最佳選擇題約占Ⅰ卷的13.5%(1997年占32%,1998年占44%),闡釋能力考查比重僅占Ⅰ卷的54%。另外,注意了中外內容之間的難度分布,近兩年世界史選擇題普遍偏難,與中國史題目的難度差距逐步擴大的狀況得到了改善。據統計分析,在中外內容部分,識記題中外各自比例為54%、23%,最佳選擇題約各占16%、7%,組合式各占25%、15%,世界史部分最佳及組合題均大為減少,試題難度相應下降,預計今年Ⅰ卷平均分有望比去年增加10分左右。與此同時,據對福建省高考歷史試卷Ⅱ(隨機抽樣計2080份試卷)的統計表明,今年Ⅱ卷難度值為0.58,難度較1998年(全國難度值為0.54,我省為0.50)明顯下降,也比1997年Ⅱ卷難度(0.576)略低。Ⅱ卷平均分為44.42分,十分接近及格線(45.6分),比1998年全國均分增加7.19分,比同年我省均分增加10分,實際增加6分。據此預測,今年全卷難度值有可能直抵0.60,平均分有望達到90分及格線。
下面對Ⅱ及考生答卷情況作進一步的分析。
材料題3小題,各題賦分視具體情況則定,分別為12、11、13分,共計36分。難度值為0.62,是較理想的難度值,比1998年(0.59)難度值增加0.03,難度相應下降。平均分22.38,比1998年增加1.1分。題目仍多為多段材料式,材料沒有閱讀障礙,但材料的文字量較去年減少300多字(主要是第38題),信息的有效含量高,沒有迷惑性,理論含量也明顯較去年低。選取的材料與教材內容有較好的依托關系,特別是第39、40題,作答也需要結合所學的知識,如第38題第2問、第39題第3問、第40題全面整頓的背景等,在設問方式上,由去年高度綜合的兩問改為分步設計的三問,且設問比較平直,適當降低了綜合運用材料信息解決問題的要求。去年十分強調的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的評判鑒別能力的考查基本上沒有得到體現。在3小題中,第39題難度最低(0.65),得分最高(均分7.19),第40題次之(難度0.625,均分8.13),得分最低的是第38題(難度0.589,均分7.07)。最高分為滿分或接近滿分,但零分及低分者為數也不少。
第38題是繼去年又推出的一道文化史的主觀題。該題提供有關文藝復興的4則材料,旨在考查考生閱讀理解歷史材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比較的能力。材料簡短,設問具體淺顯。由于今年世界史部分首次依據新教材命題,第一章是新增內容,因此在該章設題當不在意外。但該題的新穎之處在于,以高中教材為依托,大跨度地向初中世界歷史教材延伸,上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下迄文藝復興,其間還橫亙著一千年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文化統治,溝通了紀元前后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這對不景氣的初中歷史教學不啻是一個有力的觸動和警示。高中新教材僅在小字中提到“希臘、羅馬古典文化”這一概念,看來沒有引起必要的重視。不少考生缺乏對世界上古奴隸社會、中世紀封建社會歷史的階段特征、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的準確認識和把握,解題中表現出思維的紊亂,這是得分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已經湮沒的事物”鮮有考生明確提出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或歐洲古典文化,大多從材料中提取出“真理”、“古代傳統”,有的甚至認為是理性主義、人文主義思想。被湮沒的原因大致都能回答。第二問多數列舉但丁的《神曲》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或認為屬于被湮沒的事物,或認為不屬于,但理由均說不清,只有少數考生明確點明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藝術作品的資產階級屬性。第3問多數均能正確回答,但仍無助于考生回答前面兩問。
第39題要求考生透過現象,分述西漢、東晉(應為南朝)、唐、北宋四個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的各自狀況,從而揭示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趨勢及原因,體現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碱}涉及中國古代經濟史重要內容的專題知識,大多考生應是有備而來的。江南的開發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呈現出一定的發展階段特征,課本強調了三國時期(初步開發階段)——西晉末年到南朝(開始趕上北方)——兩宋(超過北方)——明(江南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幾個時期,至于西漢、唐朝南方經濟狀況則語焉不詳,屬于隱性知識的挖掘,這表明試題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深化了教材。另外,設計了人口統計表格,也使試題有了較好的考查功能??忌痤}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朝代觀念模糊,缺乏對材料提供的南方經濟發展的四個時期的自覺把握,材料一很少考生能判斷出是西漢,細細體會,實際上題目通過《史記》(成書于西漢武帝時期)和表格中的西漢人口統計已作了暗示。唐朝的人口變化也大多被遺忘。這表明綜合理解文字和圖表材料的能力有待于加強。至于第二問古代經濟南移是重要結論,第三問教參有完整的歸納,故聯系教材內容即可較好地作答。
第40題是材料小論文,所列材料提供的主要史實,特別是關于整頓措施的內容比教材更為具體、全面,但并未象去年一樣要求在新的問題情境下獨立地實事求是地做出新的歷史結論。命題立意在于考查考生在綜合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提取關于1975年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整頓的背景、目的、措施和意義的有效信息,重點應落在整頓措施上,以考查提煉概括能力,參考答案在材料中也有較好的信息依托。該題體現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作答存在的問題實際上反映了近年來考生能力上的一些通病。一是措施概括不完整,不少考生受教材影響詳答整頓鐵路運輸的內容,意義的第二層意思也幾未提及。如何切實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根據題意準確提取概括有效信息,應加大訓練力度。二是不少考生仍依據參考答案的樣式,列點作答,無法表述成文,一些考生甚至頂格書寫,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也應加強。應指出的是,今年該命題形式放棄了分檔和采意的評分原則,恢復備受非議的采點計分,對文字表達也未提出具體的分值要求,令人感到意外。
問答題3小題,分值分別為13、14、13分,共計40分。難度值為0.55,與近年比較,難度明顯下降(1996、1997年均為0.49,1998年為0.48),平均分為22.04。在命題風格上,與1997年單純的“小切口,大跨度”、1998年突出對特定歷史階段兩種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的比較論述、宏觀概括相比,盡管今年問答題題目依然顯得平實,但仍呈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變化。這主要是指第42題獨具的靈活性、開放性和第43題圖史結合、圖史并重的新穎角度。這些變化顯然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問答題得分最高的是第42題(難度0.65,均分9.12),其次是第41題(難度0.56,均分7.29),得分最低的是第43題(難度0.43,均分5.63,不及該題分值的一半)。
第41題從唐代用人問題切入,要求結合史實加以說明并總結其經驗教訓,命題風格屬于“小切口,大跨度”。思維能力層次較低,以史實識論為主,對課本有關部分內容稍加歸納,最后論從史出。而要求考生總結的“論”,也就是“經驗教訓”,題目竟已予以揭示:“得人者昌”,“失賢則亡”。大多數考生均能從唐太宗、武則天及唐玄宗前后期加以分述。經驗教訓部分,不少引用“得人者昌”,“失賢則亡”,并加以闡述——把任用賢能與否與國家的興衰成敗聯系起來,但鮮有提及科舉制度的。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受了題目提示的影響呢?一些考生審題有誤,約有10%的考生未扣緊唐代前期百余年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段,放筆以楚漢之爭、漢武帝、隋直至唐一路寫來,洋洋灑灑,離題千里。另將“得人者昌”誤解為得民心,大書調整政策。
第42題屬于開放類題型,擇取洋務運動這一有爭議的重大歷史事件,要求一分為二,并分清主次地分析其作用,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具有可操作性和適度開放性。旨在考查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精神,鼓勵發表個人見解。題目創意頗佳,是近年高考在材料題命題中鼓勵思維個性的有益嘗試在回答題上的移植,頗具導向性,應引起充分重視。由于該題答案有較完整的教材依托,大多數考生選擇與教材觀點相一致的第一種看法,加之分數設置的原因,在24分中得14分即可滿分,幾乎每寫對一句話即可得2分,這樣,作答時實際上僅僅是對教材的識記和稍加歸納而已。因此,這道創意頗佳的開放型題目只是命題者的良好愿望,對大多數考生而言,難以收到預期的能力考查效果。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
第43題關注的是一戰后、二戰中到二戰結束三個時期德國問題,是教材的重點內容。題目出示三張地圖,要求以圖讀史,以史釋圖,結合德國歷史狀況以及歐美大國對德政策的變化兩個專題內容,說明不同時期德國的版圖和在歐洲控制區域形成的原因,涉及圖史、時空、國別史與國際關系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旨在考查歷史地圖空間概念的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地圖的遷移能力,以及多角度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在歷史試卷中如此強調空間概念尚屬首次,有力地切中了中學教學中的一大薄弱環節,理所當然地成為全卷最難的一道題目(主觀題中難度最大的仍是世界史的兩道題)。考生解答該題必須有嚴格的時空定位,通過特定時間,聯系已有的課本知識,即可確定各圖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期,并對該時期的歷史特征作出判斷,然后解讀地圖,并通過地圖印證史實。如“1919年6月”意味著處置戰敗的德國的《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圖一反映了和約簽訂后德國版圖和對歐控制區域的變化,版圖形成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和約的主要內容。致使該題高分少,低分非常多的主要問題,一是籠統作答,或按照“變化”和“原因”列點分述,未扣緊地圖,逐圖加以說明,反映出解題方法和技巧上的缺憾。二是讀不懂地圖,張冠李戴,胡亂解釋。三是抓不到要點,基本史實不扎實,缺漏不少。失誤最大的是圖二。該圖須對涉及課本兩章三節長達16年的有關史實加以提煉概括,從而完整地說明德國是如何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最終重新走上戰爭道路的。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今年試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了對歷史知識縱向聯系的考查(材料題、問答題各2題),跨度最大的是第38題,其中有3題涉及縱向專題內容,如中國古代南方經濟、唐代用人制度、德國史及國際關系史。這表明,扎扎實實地搞好基礎知識教學,深入掌握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歷史時期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規律,建立相對完整的綜合知識結構,始終是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
- 上一篇:歷史問題設計培養論文
- 下一篇:中學歷史圖示法投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