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槍殺楊常事件評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2:52:00
導語:張學良槍殺楊常事件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張學良在完成東北易幟后,在內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槍殺楊宇霆和常蔭槐。楊常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他們觸犯了為政的大忌,專橫跋扈,恣意妄為,不以主帥為重。但考諸事實,楊常雖有致死之由,卻無應殺之罪。張學良之所以以中世紀喋血功臣的方式槍殺楊常,主要是受人挑撥,特別是日本人的離間,讓張學良感到恐慌。槍殺楊常是未經過任何法律和程序的,槍殺楊常后對東北政局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張學良槍殺楊常既反映出他具有政治家非凡的決斷能力和氣魄,同時也反映出他內心還有不自信的一面。
關鍵詞:張學良;楊宇霆;常蔭槐;楊常事件
Abstract:AfterPeterH.L.ChangtookovertherulinginNortheastChinain1928,thefirstimportantthinghedidwaskillingYangYutingandChangYinhuai.ThereasonwhytheyhadtobekilledwasthattheyviolatedtheoldChina''''straditionofofficialcircles,i.e.,disobeyedPeterChang''''softencommandsinadditiontotheirimperiousnessandridingroughshodoveralloppositiontotheirideas.But,inviewoflegality,therewerenofullreasonstoputYangandChangtodeaththoughPeterChangthoughtthattheyweresoeviltohimthattheybothtobeeliminated.Whathedidwaslikeanancientemperorkillinghishighministers.TherealreasonsofkillingthemwerethatsomeonesespeciallyJapanesesoweddissentionbetweenPeterChangandthemtofrightenPeterChang.ThereisnohistoricevidencetoprovethatkillingYangandChanghadbeeninaccordancewithlegalproceedings,andthekillingexertedbothpositiveandnegativeinfluenceonNortheastChina''''spoliticalsituationthen.ThekillingnotonlyreflectedPeterH.L.Chang''''sremarkablecourageandabilityinjudgmentasapolitician,butalsorevealedthathelackedconfidenceinhisinnerworld.
Keywords:PeterH.L.Chang;YangYuting;ChangYinhuai;killing
楊宇霆、常蔭槐被殺是東北近現代史上特別是張學良執政期間的重大事件。張學良為什么槍殺楊常?楊常為何被殺?殺后羅列的罪狀是否屬實?楊常被殺后對東北政局有著怎樣的影響?又該如何評價張學良“槍殺楊?!笔录?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對于深入研究張學良及東北近代史,具有重要意義。
一、楊常被殺經過及公布的罪狀
楊宇霆和常蔭槐,在執政時期都曾擔任重要職務。楊宇霆,1885年8月29日生于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幼時有“過目成誦之才”的贊譽,1904年,考中清朝末班科考秀才。后就讀奉天省立中學堂,一年后即被選送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學習。學成回國后,歷任炮兵隊隊長、管帶,東三省講武堂教官,陸軍部一等科員,東三省軍械廠兵器科長、管帶、彈藥隊長、廠長等職。1916年,任奉天督軍后,楊長期充任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等要職。
常蔭槐,原籍是山東省壽光,后遷至吉林省梨樹縣西北劉家館子鄉落戶。1910年畢業于奉天法政學堂,此后,隨其兄常蔭廷進入黑龍江都軍署課任額外科員,1921年,隨許蘭洲部剿匪,任參謀長。第一次直奉戰爭時,任許蘭洲騎兵司令部參謀長。第一次直奉戰爭后,被任命為軍警執法處處長。此后經楊宇霆推薦出任奉天全省清鄉總辦,1925年出任京奉(京沈)鐵路局局長。1928年7月,出任黑龍江省省長,同時仍兼任京奉鐵路局局長。
1929年1月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一同來見張學良。向張提出要成立一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理由是中東鐵路是中蘇合辦,不受東北交通委員會管轄,如果成立鐵路督辦公署,可將所有鐵路納入管轄范圍之內。楊宇霆已將成立公署的文件擬好,由常蔭槐出任公署的督辦。張學良說,這件事涉及外交,應慎重考慮,東北的局勢剛安定下來,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糾紛。應當說,楊常主張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的目的,是出于維護鐵路權益和主權。而張學良主張暫緩進行,是出于東北政局的穩定,雙方對此問題沒有本質上的分歧。楊宇霆當時堅持要張學良馬上簽字同意。張學良不露聲色地約他們晚餐后從長計議。當晚19時左右,東三省兵工廠督辦楊宇霆、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一同來到大帥府老虎廳會客室。剛剛落座,警務處長高紀毅和侍衛副官譚海率領六名衛士,就破門而入,六支手槍同時對準楊常二人。由高紀毅宣布:“奉長官命令,你們反對易幟,阻撓國家統一,著將你們二人處死,立即執行。”楊常聞言,頓時木然,臉色蒼白,一句話也沒說出。分別由兩名衛士按住,分別由兩名衛士從頭部向下開槍,結束了兩人的性命,當夜陳尸老虎廳。
張學良于第二天上午召集張作相、翟文選、王樹翰、鄭謙、臧式毅、孫傳芳等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進府,宣布楊常已被殺。眾聽此言,驚愕不已。張讓秘書長鄭謙草擬電稿,鄭“提起筆來只是搖頭沉吟,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改劉鳴九執筆,終擬出電稿。事后陸續了《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布告》、《張學良致中央政府通電》、《張學良致三省父老電》、《追述楊常伏法經過詳情》、《楊常伏法之判決書》等。
對外宣傳楊常的罪狀是:“暗結黨羽,圖謀內亂,勾結共黨,顛覆國府,阻撓和議,把持庶政,侵款瀆職?!薄坝诒驹率蝗照偌瘯h,并邀彼二人列席,當眾按狀考問,皆已俯首服罪?!豹?]“審訊歷四小時之久,咸認為私運軍隊,勾結黨徒,圖危國家,均屬確鑿有據”,已構成“內亂罪”和“叛亂罪”,“遂依法判決,立地執行槍決”。為此,還專門舉行記者招待會,張學良親自與記者談話,說“處決楊常,確實經過相當之法律手續”。事實上,楊常被殺,根本未經過任何法律程序。正如劉鳴九回憶文章所說,當時公布的材料都是槍殺楊常之后,由秘書人員炮制的,根本未經過任何法律程序。劉鳴九還強調:以“叛亂”罪名加諸死者,實無根據。
二、楊常雖有致死之由,
卻無應殺之罪
楊宇霆和常蔭槐在時期,是奉系集團的重量級人物。在時期,楊宇霆身兼數要職,位居首輔。“由于其所處地位之特殊,也養成了專橫跋扈、盛氣凌人的作風,平時除老帥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睆垖W良執掌東北軍政后,“楊不僅不稍斂抑”,而且“專橫更甚”,這是導致張學良決定殺楊常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首先,楊宇霆不服從張學良對他的工作安排,欲以無名之身,指揮全局。張學良在接管政權之初,曾擬任楊為黑龍江省軍務督辦,結果遭到楊的拒絕。后來張讓王樹常就商于楊,請其到歐美各國考察,結果還是遭到楊的拒絕。在東三省保安委員會組建之初,張曾推薦楊出任委員,楊也固辭不就。從楊宇霆的言行上看,固辭不就并不是為了退出領導當局,而是“欲以無名之身,指揮全局”?!懊髟埔?暗執政柄”。在東北易幟前后,有許多大事需要討論。在一次討論裁減兵員的會上,張學良因身體原因臨時離開,會議由楊宇霆主持,當張回來詢問會議進展情況時,楊宇霆則極不禮貌地阻擋說:“你不知,你不要管”。像這樣喧賓奪主的情況,經常出現。楊宇霆對張學良儼然“以父執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張,事先不請示,事后也不報告,張提出不同意見,也不予理睬”[2]。上述楊常堅持要組建“東北鐵路督辦公署”,只是其中的一例。一次,楊宇霆和常蔭槐二人一同來見張,楊提出要擴充東三省兵工廠事宜。張學良表示東北目前財政情況緊張,各方面都在裁減經費,兵工廠亦應緊縮,縱使必須擴充,現在也無財源。楊說可從鐵路局每月撥若干經費,補充兵工廠。張學良轉詢常蔭槐,常蔭槐立即應允可以。這讓張學良不解和不滿,因為前不久,張曾向常要求由鐵路籌款若干補充軍費,卻遭到常的拒絕。楊宇霆和常蔭槐這些違背最高執政者意志的言行,無論是從所處地位角度,還是從為政者規則的角度看,都是不適宜的,甚至是犯了大忌。
其次,楊宇霆在心理和行為上,對張學良不以長官尊之。在東北易幟前,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東北易幟后為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邊防軍總司令,是東北最高軍政長官。而楊宇霆堅持不同意張學良為其安排的任何職務,當時僅是東三省軍工廠督辦,兩人職位相差懸殊。然而,在楊宇霆的眼里,張學良“只不過是一個好玩的公子哥兒罷了”。特別是后來,張學良染上嚴重嗜好,精神、身體皆欠佳,更使楊宇霆對他輕視。在楊宇霆的“口頭筆下,從未奉張以尊稱,仍如往常呼之為漢卿”。在不得已稱官稱時,也當眾用小字眼呼之:“司令官兒”。對張學良常用“小夥過來,我語汝”,甚至“在稠人座之中,予張以難堪”。張學良對楊宇霆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張楊兩人的關系,在東北易幟前后,處于相當不正常的狀態。
再次,常蔭槐寫信給,提出“東北之事不必找張”。常蔭槐請去南京開會的中東鐵路督辦呂榮寰給捎去一封信,呂榮寰是法律意識淡薄,還是政治意識過強,我們現在不能揣測。他將這封信拆開看了,發現常蔭槐竟然在信中狂妄地寫道:“東北之事不必找張,他每天打毒針,跳舞,不務政事,有事找楊督辦或是我即可”[3]。呂看后將這封信交給了張學良。這種動搖主帥地位的言行,當然令張氣憤不已。
楊宇霆和常蔭槐對東三省最高軍政長官竟如此輕視,甚至是專橫跋扈,在任何時代都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那個法治還不健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這樣做,極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我們說楊宇霆、常蔭槐極有可能招致殺身之禍,是從政治的角度,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政經驗教訓的角度,是從當時東北政局的歷史與現狀的角度說的。而如果從楊常所作所為的事實角度看,他們雖有致死之由,卻無應殺之罪。
第一,從上述楊宇霆、常蔭槐各種輕視長官或專橫跋扈的所作所為看,顯然犯有從政之大忌。但考諸事實都屬于從政作風和工作經驗的范疇,均未觸犯法律,當然也無應殺之罪。
第二,從“暗結黨羽,圖謀內亂”這一罪狀看,在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楊宇霆除了和常蔭槐關系密切外,沒有發現他有意勾結任何人,他在東北政界雖然影響較大,但在軍內沒有基礎,所以,既無圖謀內亂的行為,更無實施內亂的力量。說楊?!肮唇Y共黨,顛覆國府”,這更是莫須有的罪名。
第三,說楊宇霆“阻撓和議,把持庶政”一條,應該說是有一定事實依據的。上述關于楊常越俎的個例,均可看做是把持庶政的“罪證”。阻撓和議一點,是指在易幟前與國民黨方面接洽談判期間,關內各派勢力均派代表來沈陽爭取奉系。唐生智派和白崇禧派的代表,在與楊宇霆接洽后,不去面見張學良。當張學良發現后責問楊宇霆,為什么不讓他們來見我?楊回答說:“我們可以分開來做,你走中央路線,我和地方派聯絡。”張說:“如果中央失敗怎么辦?”楊宇霆無以回答。此事雖屬敏感的政治問題,但終歸不能判定為“阻撓和議”。
第四,關于“侵款瀆職”一條,是不具事實依據的。在楊宇霆死后,張學良派于珍等清理楊家財產,經內外清查,楊家財產有60萬元左右?!胺蛞砸粫r之雄,積累十數載”,而僅有此數,這在當時軍閥家產積累中,是數目最少者。與吳俊升一萬萬五千萬元家產相比,其侵款之罪是不能成立的。至于說他們瀆職,這與楊常兩人勇于任事的作風,更不相符。
第五,說從該被告人家中“起獲軍械子彈甚多”。這一條實際上,是萬福麟向張學良報告說常蔭槐私自從捷克購買槍支一事,而并非是從家中起出槍支彈藥。未經請示私自購槍,是嚴重的事件。這件事究竟是否屬實,在當時是有不同解釋的[4]。而張學良在20世紀90年代恢復自由后堅持認為確有此事,他“問常弄這些槍要干什么??;卮鹫f是要在黑龍江省辦民團,剩下來的再交給軍隊”[5]。擴充軍隊和購置武器,在任何時代任何形勢下都是一個令人敏感的問題,這引起張學良的懷疑和警覺是非常自然的。
對上述所列楊常罪狀進行分析,有的是不成立的。有的雖然成立但證據不充分,如把持庶政的事實很多,但均未構成犯罪。有的雖然問題嚴重,如擅自購槍一事如確實存在,這是十分嚴重的事件。但也并未達到死罪的程度,完全可以用就事論事的方式進行處理??傊?作為兵工廠督辦楊宇霆,作為一省之長常蔭槐,他們的言行是有問題的。問題的性質,是犯規、犯錯、犯忌,而不是犯法、犯罪。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即使楊常嚴重犯規,或者說是犯罪,也不應采取這種未經任何法律程序的方式,而將其處死。張學良這樣做,實際上是沿用了中世紀喋血“功臣”的老辦法,來處理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
三、張學良處死楊常的原因
我們清楚地看到,楊常兩人雖然有錯,卻無應殺之罪。那么,張學良為什么一定要殺死他們,而且是采用這種方式,這是由以下諸因素促成的。
第一,輕信離間挑撥,致使猜疑加重,導致張起殺心。張學良對楊宇霆的不信任由來已久,在被炸死時,消息是楊先知道后來告訴張學良的,對此張學良就產生疑惑。最早對楊不滿,是在對待張宗昌問題上,當時張宗昌要回東北,張學良不同意,張宗昌就要打回東北。研究決定抓到張宗昌后處死,由楊宇霆指揮對他的作戰。抓到張宗昌后,楊把他給放了,并告訴他說,張學良的本意是要槍斃他。對此,張學良認為楊宇霆居心不善,后來,張對楊的疑心日積月累,不斷加重。
張學良疑心加重,首先是日本人挑撥的。被炸死后,日本各界有許多人來沈悼唁,村岡司令官初次會見張學良時,除虛偽地對的逝世表示哀悼外,就別有用心地“提醒張學良好自珍重,注意有人虎視眈眈,暗懷陰謀,企圖伺機取而代之”。而軍事顧問土肥原大佐曾多次“向張學良進言,如不排除楊宇霆,即將危及司令的地位”。這兩位軍人的離間是直白的,而讓張學良心情沉重的則是外交老手林權助的委婉提醒和比喻。死后,日本派林權助為特使到奉天致唁。林由日本起程時對人說:“我和張雨亭是老朋友,我見了老世侄張學良,只須痛哭一場,不由他不念故交,不走親日路線?!绷值椒钐旌?果然表現得十分精彩,真有點像柴桑口孔明祭周瑜之架式,涕淚縱橫。林權助返回日本時,在東京火車站舉行記者招待會,他說:“今天的東北實際情況,同我們日本當年幕府時期德川家康時代很相似”。張學良看到了經人翻譯的這段講話后,為了了解這段歷史,特到書店購買一本《東洋史》。這段史實是:在日本幕府時期,權勢赫赫的豐臣秀吉死去。其子豐臣秀賴繼承了秀吉幕府的大權。他年少英敏,但貪圖享樂,不甚理國政,一切政務均由其岳父德川家康來執掌。后來,德川家康突然發動政變,竟把女婿豐臣秀賴逼得自殺而死,滅了豐臣氏,建立了德川幕府。張學良看了這段歷史,自然對號入座。想到這里,他不禁毛骨悚然,深恐自己成為豐臣秀賴第二。張學良在書上對這段歷史,特別作了朱批圈點。
與林權助采用同一手法的還有另一個人,他時任東亞經調局理事長,也是日本法西斯理論創始人之一的大川周明。在張學良繼任不久,大川周明將一本《日本外史》送給張學良,并用紅筆把德川家康篡奪豐臣氏政權、殺害豐臣秀賴的一段史實勾畫出來。問題很顯然,這決不是對張學良有所厚愛,他和林權助的談話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挑撥張學良與楊宇霆的關系,希冀張楊之間發生火并,以便從中漁利。
由此可見,林權助和大川周明利用歷史進行委婉地挑撥,要比兩位軍人直白地離間厲害得多。這段歷史,讓張學良感到恐懼,這種恐懼又必然導致他心理上多疑,行為上的猜測。這種多疑和猜測的心理加重,又必然不斷放大楊常身上本來就具有的傲慢無禮行為,并最終導致張學良下決心除掉楊常。據張學良的日文秘書陶尚銘說,確實是《日本外史》等書,促使張學良下了殺害楊常的決心。
日本除了這種直接挑撥活動外,還利用日本在沈陽辦的《滿洲報》等報刊,搞民意測驗,利用浪人特務等出賣一些所謂的情報,以制造東北集團內部的摩擦,激怒張學良,其用心可謂十分明顯。此外,奉系內部的派系之爭,也是導致楊常被殺的因素之一。
第二,張與楊常之間的權力之爭,是導致張學良殺害楊常的根本原因。張學良接掌東北軍政大權后,面臨復雜而嚴峻的東北政局,無論從事實上還是從心理上,他都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年僅28歲的張學良處于如此高位,他需要東北政要們全身心的支持和尊重,而楊常二人卻任事有余,尊重不足,甚至有動搖主帥地位之言行。這是張學良所不能容忍的。楊常的不敬行為,對于具有多年軍旅生涯的張學良來說,自然要產生“殺以立威”的想法。從楊常被殺后張給楊宇霆夫人的信中可看出這一點,他在信中說:“弟受任半載以來,費盡苦心,百方勸導,請人轉述,欲其(指楊)稍加收斂,勿過跋扈,公事或私人營業,不必一人包辦壟斷,不期驕亂性成,日甚一日,毫無悔改之心”[6]。發出“不必一人包辦壟斷”的呼喊,說明楊常的行為,已經影響甚至是威脅到了張學良作為東北軍政主帥的權威和心理,張學良作出反應是必然的。
楊宇霆之所以“包辦壟斷”一切,是因為他自命諸葛,目中無人;而張學良卻不是西蜀的劉阿斗,他在阻止這種包辦未果后,必然要采取更激烈的行為。張學良在槍殺楊常后說:“我不管辦什么事,他都不同意,他決定要辦的事,不許我有二語,一定要照他的辦,他哪把我放在眼里呢?我不殺他,我這個司令無法干了,都聽他的,我算什么司令呢?”[7]這段表白應該是張學良殺楊常的本質原因。為了鞏固自己作為司令的地位,維護個人的權威,“殺以立威”就成了張學良的一種選擇。
第三,最后決定和實施殺楊常,都是由偶然事件促成。日本人的挑撥,讓張學良疑心加重;楊常包辦跋扈,讓張也感到不能容忍。但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張學良始終是疑慮重重,很難作出決策。特別是要殺死楊常這樣重量級人物,東北集團內部會怎么樣?南京政府怎么看?國際上特別是日本會有怎么樣的反應?而最終導致他下決心要殺楊常的,是由楊宇霆為其父做壽引起。1929年1月7日,楊宇霆在小河沿私宅為其父做壽。當天,楊公館門前,車水馬龍,冠蓋如云,張燈結彩,盛況空前。、白崇禧、閻錫山以及各地實力派人物亦派代表來沈祝賀。東北各界達官顯貴,更是爭先恐后,極盡巴結討好之能。祝壽之日,張學良亦偕原配夫人于鳳至驅車前來,往壽堂前行三鞠躬禮,禮畢進入客廳時,并未得到楊的格外禮遇。張學良進入楊公館時,客廳里已擠滿了人,大家對“少帥”的到來也并不以為意。嘮嗑的嘮嗑,喝水的喝水,打牌的打牌,只有少數的幾個站起來以示尊重。而時隔不久,當楊宇霆進入客廳時,全廳人員肅然起立。更為嚴重的是,席間,楊宇霆的一舉一動儼然以東北第一領袖自居,而且來自全國各地的賀客們,也對楊恭維備至,稱楊是東北眾望所歸的人物。
目睹這般情形,張學良的心情當然十分沉重。當天晚上,于鳳至又對張學良說:“你哪里像東北的主人,楊宇霆才是東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他眼里還有你嗎”。楊宇霆的行為已經讓張學良感到不安,而于鳳至的這番話,又深深地刺激著他。于鳳至一直主張張楊兩家和好的,她態度的突然轉變,對張下決心殺楊常是個重要因素。所以筆者認為,從7日晚開始,張開始思考是否殺楊常的問題了。據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處長王家楨回憶,10日上午王被張學良召去,問他:“咱們內部人事要有個變動的話,你看外交上會不會引起什么大問題呢”。王家楨也摸不著頭腦,不知張的所指,就回答說:“若是純粹是我們內部的事,那就用不著理會外國人的意見了”。由此,可得出結論,張學良用卜卦的方式,來決定殺楊常的時間,最早是7日晚間,最遲是9日晚間。
張學良決定要殺楊常,但何時實施,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如果不是楊常在10日強逼張學良簽字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就不一定發生在10日,或許推遲。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形的變化,張學良也或許放棄這一決定。是楊常要求張學良同意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這一偶然性事件,促使楊常于10日晚被殺。
四、對楊常被殺事件的評析
張學良處死楊宇霆、常蔭槐事件,是張學良執掌東北軍政后的重大事件。該事件的發生,既體現了張學良作為政治家的決斷能力和氣魄,也反映出他不自信的一面,同時,對東北政局也帶來了重大影響。
1.張學良處死楊常事件的性質
楊宇霆和常蔭槐兩人,一個是兵工廠的督辦,一個是黑龍江省省長兼東三省交通委員會代委員長,張學良作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竟以約談工作的名義處死這兩人。首先從方法上,張學良采取的是中世紀喋血“功臣”之類的老辦法來解決權力之爭,是極不可取的。古代社會喋血功臣均是為了權力,而張學良也同樣是為了權力。據張學良的一位親信說:張學良與楊常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上”。張學良強調“我不殺他,我這個司令無法干了,都聽他的,我算什么司令呢”,是對權力之爭的明確注釋。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說,張學良是為了鞏固他個人的領導地位,才采取這種方法殺害了楊常。實際上,如果當時中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法治健全,張與楊常的矛盾是不難解決的??僧敃r的中國,雖名為民國,實際仍屬封建專制類型的國家,根本沒有什么民主、法治可言。這是導致悲劇發生的社會背景,同時也有東北奉系集團的特殊環境,更有張學良的個人因素。張學良在楊常被殺后,特別是在他恢復自由后,談到槍殺楊常的原因時,認為楊常雖無“叛變行為”,但“偷買了軍火”,即“等于準備叛變”,是為了防患于未然而殺害楊常的。這是張學良回避本質原因的一個唯一的理由,在某種程度上也有為自己辯護的成分。
2.張學良處死楊常后的影響
楊宇霆和常蔭槐兩人突然被殺,首先是對東北的政治帶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對張學良來講,達到了殺人“立威”的目的。原來東北軍政派系矛盾很深,尤其是以楊宇霆為首的一派和以郭松齡為首的一派之間的矛盾,沒有因郭松齡被殺而消失,相反則更為激烈。郭、楊兩人先后死去,派系矛盾徹底解決了,東北軍政領導權都集中在張學良一人之手。特別是張學良以非常手段殺了楊常,更顯示了他的不測之威。于是,張學良在政治上威懾力大大提升,由此導致其威信度的提高。從而使東北的政令軍令統一順暢,出現了一片團結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對東北領導集團來講,則失去了兩個難得的干才,兩個舉足輕重的領導人。楊宇霆死后,在對日本交涉方面失去了一個折沖樽俎、在緊急時可以緩沖局勢的得力人物;在內政方面失去了一個能掌握全局深入實際的輔佐人才,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張學良是“自毀長城”。常蔭槐精明強干,魄力非凡,在任省長期間,勵精圖治,頗有作為。他曾是修建打通(打虎山至通遼)鐵路,整治北寧路(北京至沈陽)的得力主持者,他死后,東北交通事業的管理失去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3.對張學良處死楊常事件的評價
張學良以上述手段處死楊常,會自然出現“立威”和“失去干才”的結果。那么該如何評價張學良呢?從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講,張學良顯示了非凡的決策能力和無所畏懼的氣魄。應該說,這是一個政治人物應具備的素質。然而,從楊常無應殺之罪而殺之來看,恰是張學良不自信的表現,是無奈之舉,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是自信的表現,應該是用行政的辦法,用法治的手段和程序,來消除楊常對他執政的影響。他認為其他辦法都不能控制楊常,不足以消除楊常對他執政的影響,才采取這種喋血功臣的下策。
參考文獻:
[1]槍斃楊宇霆常蔭槐通電[M]∥畢萬聞.張學良趙一荻合集:第1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554.
[2]何柱國.回憶張學良將軍[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西安事變資料:第2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98-404.
[3]楊茂元.回憶先父楊宇霆將軍[M]∥政協遼寧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遼寧文史資料:第25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44.
[4]丁中江.張學良殺楊宇霆、常蔭槐[M]∥政協遼寧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遼寧文史資料:第15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122.
[5]張學良在紐約憶談東北軍兩三事[N].參考消息,1991-05-11(4).
[6]張學良.致楊宇霆夫人函[N].新民晚報,1929-01-13.
[7]何柱國.記楊常事件[M]∥政協遼寧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遼寧文史資料:第15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107.
- 上一篇:漁業局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階段總結
- 下一篇:建委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階段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