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中綜合能力的培養論文
時間:2022-09-23 03:46:00
導語:歷史學習中綜合能力的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破了傳統教育劃學科為牢,過于強調學科精細化、學術化,忽視學生的真正發展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弊端,適應了未來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近年來,歷史高考試題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也開始注重考查知識體系,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個歷史事件的內涵及外延。試題更多的突出時代感,強調歷史與現實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題目增多,大量熱點問題的歷史發展線索成為命題的載體。這樣的改革,為學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要注意改變學習方法,同其他學科相互融通、相互滲透,從而增進學生的智慧和能力,應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突出學科特點,努力培養學科綜合能力
歷史現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聯系的,而且在相互聯系中確定某一歷史現象的特性。相互聯系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系,例如因果關系、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一種是橫向聯系,例如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影響作用、同類事物比較異同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系,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這就決定了聯系性、多樣性、綜合性成為歷史學科的普遍性格和特點。因此,歷史學科成為了多種學科的基礎,正如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魏鏞在《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中所言:“歷史學在各項社會科學中以至所有人類知識及經驗中,占有一種很特殊的地位,它便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及?!倍@一特點,恰恰成為引導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前提和條件。
如歷史與人類文化成果的關系:首先,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和書籍文獻等人類文化成果,一般都不能僅僅被視為是某些個人的專利,它們往往都是時代的產物,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前人創造活動的總結和升華。因此,通過對它們進行歷史闡釋,可以將我們帶回到它們得以產生的那些時代,可以使我們發現那些時代的精神,發現那些時代要求,發現那些時代人們對于大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的認識水平。例如,以《蒙娜麗莎》、《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文學、藝術作品為窗口,我們可以發掘出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甚至可以進一步發掘出世俗社會與基督教教會、興起中的資本主義同沒落中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社會矛盾。其次,這些文化成果也要科學分析,理智對待。如《三國演義》抑曹尊劉。至于一般的文藝作品,更是要注意去偽存真。如《雍正王朝》與教材中的歷史就相距較遠。這時教師如果比較生硬的批評學生錯誤的用文藝作品中的內容來評價歷史中的真實人物和事件,雖然學生會接受正確的評價方法,但是影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補充一些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雍正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狀況,一方面它是康乾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雍正改革了康熙晚期的社會弊端,振興朝綱,為乾隆年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電視劇中把康熙晚期財政最困難的一年與雍正時期財政最好的一年相比的評價方法是不科學的。另一方面,雍正時期又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興文字獄制約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步,重農抑商,阻止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這一時期中外歷史發展的不同特點,因為這一時期世界上正興起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并開始了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潮流影響下,歐洲大陸封建國家為實現富國強兵相繼實行改革,推行重商主義,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外歷史發展的不同趨向??登瑫r期,中國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從而也埋下了近代落后的根子。最后,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應該如何評價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人物和事,因為文藝作品表現得再真實,也已經是帶有創作者的主觀認識的加工品。
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浩瀚龐大,與其他學科有著天然而密切的聯系,因而在平時學習時要指導學生注意學會用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后內容及重點、難點;用政治原理制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用數學思維形成歷史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最后用歷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
二、整合知識體系,鞏固學科基礎知識
歷史知識就內容而言豐富多彩,領域廣闊,但就形式而言,卻并非如我們所感覺的雜亂無章,無從入手。大致說來,在按時間和地點對歷史知識進行系統把握的過程中,歷史學科的龐大知識體系無外乎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是怎樣的歷史人物、在哪些方面、是個體還是群體、做了哪些事件、這些事件是通過什么方式體現出來的、產生的影響如何”這一基本線索。因為歷史是人的活動,人是歷史的主體,而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是通過做事情來創造歷史的,因此,歷史事件構成了歷史知識的另一個主要方面。人類的歷史活動不僅是以個體形式進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同時,歷史上的制度的沿革、綱領性文獻的形成、路線方針的確立、條約的簽定等內容也在歷史發展線索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學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體系編排的,或是以時間的推移為基本線索,如中國近現代史教材,或是以階段性小專題為線索,如中國古代史教材。因而,需要闡釋的對象往往是分散在教材的各個章節中。所以在闡釋歷史時,首先要注意歷史知識的整合,把分別記述于不同章節的相關內容,選擇特定角度將這些相對分散的記述連貫闡述。如唐朝的對外貿易,要整理出在什么地方、設置什么機構、從外國引進怎樣的成果、說明什么問題等;再如近幾年高考中屢屢出題的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它創始于隋,后來在唐、宋、明、清均有所變化,隋始創進士科,唐推重進士科,明清實行八股取士,最終在1905年被廢除。科舉制度的這種沿革過程,在中學教科書中,散見于各朝代歷史和中國近代史的有關記述中,將它們聯系起來進行梳理,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歷史闡釋。
在整合知識體系時還要注意歷史結論必須建立在全面分析、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其依據應該是歷史背景、特定的歷史條件。如對拿破侖及拿破侖戰爭的評價上,拿破侖對外戰爭兼有殖民、爭霸、反封建等多方面的性質。這種評判既是一種事實判斷,具有客觀性;同時又是一種價值判斷,具有主觀性。其結論不能離開對于史實的敘述,同時又同評判者的立場、觀點緊密相連,往往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各種性質中孰為主、孰為次,相互關系如何,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史觀看法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要依據歷史事實,運用唯物史觀作出全面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這里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歸納教材體系、認知當時歐洲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一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分析拿破侖戰爭又引起了歐洲民族戰爭,再從歷史發展的高度去看待拿破侖戰爭失敗的原因。因為各種歷史現象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存在著普遍聯系。
三、滲透基本觀念,培養人文意識
作為高中學生,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觀念,努力培養自身的人文精神,這不僅是應對高考歷史學科綜合思維測試的需要,更是未來尋求發展機會的必然要求。
我們應該讓學生具備一些現代公民必備的觀念和意識,如誠信意識、經濟意識、世界意識、文明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環境意識、人口意識、人文意識、法律意識、規則意識、能源與資源意識、競爭意識等等。
如經濟意識。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階段與特征、中國古代資本主義的出現與緩慢發展、我國不同地域的經濟特征、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中外貿易的發展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全球一體化和區域集團化、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建立的理論與實踐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公務員之家
再如世界意識。世界近代現代史的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全球化。課本以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新航路的開辟為開端,至經濟全球化結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世界全球化開始的內因,新航路為全球化的蔓延開辟了道路,經過資本主義幾百年的大肆擴張,到了今天,經濟全球化終于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世界史課本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世界經濟危機、國際組織、世界格局、國際工人運動、世界革命運動等內容比比皆是。另外,中國的問題只有放在整個世界大的背景中進行考查,才可能將它弄清楚。在某種意義上,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中國人近代世界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史。經魏源、林則徐、洋務派到維新派、革命派、馬克思主義者,近代中國人眼界大開,世界意識不斷增強。孫中山、嚴復、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魯迅、這些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無一不是學貫中西的留學生,他們具備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蘊,更兼備全球意識,胸懷天下,將中國問題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為中國把脈、開藥方。他們知道,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的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制夷”“滅夷”或“排夷”,而是怎樣抓住世界潮流,融入世界大潮流。孫中山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闭捎谝运麄優榇淼闹腥A民族優秀兒女的前仆后繼地努力,中國人民才能在1949年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再如文明意識。對中學歷史教學和命題有著重要影響的北師大著名教授劉宗緒先生認為:“全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演進史。你的文明發展程度高,那就處于先進行列之中,否則就要落后。古代中國的先進,都是在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之時,西歐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后,仍處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的中國就難免落后了下來。如果說歷史教人以智慧,那么首先就應從文明演進的角度去看待歷史、認識歷史、研究歷史?!睆奈拿餮葸M的角度看歷史,必然會發現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即文明每前進一步,都必須付出代價,有時是十分沉重的代價。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歷史是總綱;實事求是、注重實踐是基本原則;強調生產力是評價的根本準則;辯證地看待成果與代價是一條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歷史現象:即19世紀和20世紀中葉的中外對比。19世紀中葉,西方先進國家正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從蒸汽時代邁向電氣時代之際。那時的中國卻是太平天國起義,清廷忙于鎮壓起義,以及西太后發動政變、總攬朝政之時,與先進的歷史潮流毫不相干。20世紀中葉,西方工業大國進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進入信息時代,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中國則是“”,更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
新課改方案的實施對中學歷史教育的影響必將是全方位的,同時這也昭示著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在歷史學科教學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新的要求,才能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 上一篇:農業保險制度的正式化改革論文
- 下一篇: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產權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