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思考
時間:2022-04-22 04:16:00
導語:對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轟轟烈烈的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為了貫徹國家關于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進一步推動歷史課程改革的發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歷史課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學評價標準,用這個評價標準來引導和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使歷史教學改革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程新的教學評價標準
一、歷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對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確的表述。由于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不同,認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對其功能、學科體系構建、內容選擇、課程設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上都強調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
1、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索,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不利于把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凸顯出來。
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領悟與體驗,通過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中學習探究的方法,并培養學習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更新轉變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的主體,傳統教學中以教學的“講”為主,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教學基本上以知識傳授為主,對學生能力和技能培養注意不夠,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和培養關注不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就是完全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并接受教師的考試和檢查評定。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基于教學理念的這種變化,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要從教師對學生的單向信息傳輸,轉向師生、生生的多向綜合信息交流。教師要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向以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的教學轉化。在教學模式上,要從統一規格的教學向差異性、個性化的教學轉化。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3、有利于歷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進
傳統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重甄別與選拔,重筆試成績,方法單調,指標單一;忽視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忽視對學生發展的激勵功能。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
教學評價應當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評價必然涉及考試,但不完全等于考試。歷史課堂教學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對歷史教學過程的評價。新建立的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要有利于引導歷史教師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利于推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歷史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修養和運用歷史知識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傳統歷史教學方式與舊的歷史課堂評價標準的關系
1、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的特點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的特點是:教師講的多,學生活動少,教學手段單一,以講為主,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忽視對歷史的感受。教師主動傳道授業,學生被動接受記憶。
2、舊的歷史課堂評價標準與傳統歷史教學方式的關系
與傳統歷史教學方式相適應的是舊的歷史課堂評價標準。舊的歷史課堂評價標準突出的是評價教師講課的水平和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在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上,主要是評價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接受和記憶程度,對于學生學習的主動和被動情況,交流互動情況,能力培養方面關注不夠。舊的課堂評價標準能夠引導教師向講好課的方向發展,但是難以有效推動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向符合歷史課程基本理念的方向發展。因此,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果,需要新的符合課改理念的評價標準來認可和鞏固。
(一)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原則
要建立科學的歷史教育評價體系,就需要我們認識到全息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是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我們應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將主體視為教育評價模式的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科學的教育評價模式應遵循如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要求全息評價目標內容的確立上應體現出全面性。筆者認為教育評價不僅要體現認知目標,還應體現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標。
以前,教師基本以學生認知領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為對一名學生的全面評價。在某一知識塊終結時,教師依據歷史教材和教學大綱出一張試卷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作為評價一個學生成績優劣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評價往往是不全面、不確切、不標準的。試題的過難、過易、過偏或文字表達不當都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學生考試時的情緒、健康也都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學生的個性、愛好也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學生的種類是千變萬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張試卷的分數論人才,這種評價方式顯然對于學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筆者認為對一個學生學業的評價,不僅要對其在認知領域的水平能力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其情感意志領域和能力操作領域也進行評價。多種評價內容的結合,才能體現一名學生的綜合成績。因此科學的歷史教育評價模式則應增加以下目標:
情感培養目標??梢詮牡赖掠^、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觀、社會發展觀、審美觀等方面確定情感培養目標。
意志培養目標。可以從歷史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個性傾向、行為習慣等方面確立意志方面的培養目標。
能力培養目標。可以從閱讀史籍的能力、闡述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的能力、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編制歷史圖表年表、制作歷史模型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養目標。
2、廣泛性原則
廣泛性原則是指評價主體的廣泛性,不僅老師評,還可以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社區評。傳統的教育觀念把評價學生看作教師的專利,總是把學生置于被評價、被教育的地位,這不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讓學生自評,一則在對照方案要求評價過程中,促進了自我教育;二則有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三則使之養成自尊、自信的品質,培養了主體性,而主體性強的孩子,科學研究發現,他們長大后往往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學生互評,有利于形成競爭勢態,評價他人,對照自己,促進良性發展;家長參與評價,既可以由此讓家長了解重視學生的歷史學習,同時有利于家庭學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區評價,在我國即將進行《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改革、高中將全面開設研究型課程之際,進行社區評價顯得尤為必要。這不僅可促使學生明白歷史與社會現實是緊密相連的,而且更可促使學生加強社會公德意識。
廣泛的評價渠道,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評價,對學生也更具約束力。
3、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指的是評價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可以從多視角、多渠道對學生進行評價。我們可以將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比較全面、科學的評價。
以前,歷史教師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就是一個單元、一個知識塊或一個學期教學終結時,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雙基”的情況,以及應具備的各種能力、程度和水平,從而發現學生歷史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而進行“亡羊補牢”。但歷史教學中許多問題是不應該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補正的,可以在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中及時發現,及時改進教學,避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診斷性評價是指某一知識塊教學開始時,為弄清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情況而進行的評價。通過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對已學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學生學習上的特點、優點和不足之處。這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做到事半功倍地達到教學目標。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狀況及發展態勢的過程中而進行的評價。它包括在一節課或一個課題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提問、動手操作和書面作業情況等,使教師及時得到學生情況的反饋信息。教師能了解到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和發展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中所存在的問題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多種教學評價方式的結合,使教師可以及時獲取教學過程的反饋信息,從而促使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作用。
(二)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作用
歷史教學評價與其它學科一樣都是包含一系列評價步驟與方法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指向預定的評價目標。評價者依據目標收集資料,經過對資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與定量的價值判斷。其作用在于:
第一,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歷史教學評價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政策依據,并形成對教師的激勵機制。國家對中學生在歷史教育方面的目標要求,主要是通過歷史教學這一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來實現的。較高層的教育決策部門制定有關歷史教育的政策或措施,必須對這一主渠道進行分析評價。對于一般管理部門(如學校、教研單位)進行的評價則具有評價與激勵的雙重作用。激勵的作用是對教學工作的直接干預與管理,其意義在于促使歷史教師們按照教學大綱與教學評價的原則,開展教學工作。
第二,從教學研究的角度看,歷史教學評價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調控教學過程的作用。通過評價教學活動,可以探討有關教學的許多重要問題,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教學媒體的使用、教學模式的實施或創建等等。沒有第一手信息資料,就很難將研究工作深入進行下去。
第三,對于教師自身來說,能夠起到提高自身及歷史教師整體水平的作用。歷史教學評價是每一個教師了解自己教學水平與特點,同行之間相互促進以及選擇教學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師參加自評與互評的過程中,學到的還有一種教學體驗,即從一個新的角度觀察與分析教師在教學的一切教學行為,從而為發現與糾正自身弱點,修改教學程序提供依據。
(二)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原則
要建立科學的歷史教育評價體系,就需要我們認識到全息評價的基本出發點是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我們應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將主體視為教育評價模式的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科學的教育評價模式應遵循如下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要求全息評價目標內容的確立上應體現出全面性。筆者認為教育評價不僅要體現認知目標,還應體現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標。
以前,教師基本以學生認知領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為對一名學生的全面評價。在某一知識塊終結時,教師依據歷史教材和教學大綱出一張試卷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作為評價一個學生成績優劣的唯一標準。這樣的評價往往是不全面、不確切、不標準的。試題的過難、過易、過偏或文字表達不當都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學生考試時的情緒、健康也都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學生的個性、愛好也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學生的種類是千變萬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張試卷的分數論人才,這種評價方式顯然對于學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筆者認為對一個學生學業的評價,不僅要對其在認知領域的水平能力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其情感意志領域和能力操作領域也進行評價。多種評價內容的結合,才能體現一名學生的綜合成績。因此科學的歷史教育評價模式則應增加以下目標:
情感培養目標??梢詮牡赖掠^、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觀、社會發展觀、審美觀等方面確定情感培養目標。
意志培養目標。可以從歷史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個性傾向、行為習慣等方面確立意志方面的培養目標。
能力培養目標??梢詮拈喿x史籍的能力、闡述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的能力、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編制歷史圖表年表、制作歷史模型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養目標。
2、廣泛性原則
廣泛性原則是指評價主體的廣泛性,不僅老師評,還可以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社區評。傳統的教育觀念把評價學生看作教師的專利,總是把學生置于被評價、被教育的地位,這不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讓學生自評,一則在對照方案要求評價過程中,促進了自我教育;二則有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三則使之養成自尊、自信的品質,培養了主體性,而主體性強的孩子,科學研究發現,他們長大后往往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學生互評,有利于形成競爭勢態,評價他人,對照自己,促進良性發展;家長參與評價,既可以由此讓家長了解重視學生的歷史學習,同時有利于家庭學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區評價,在我國即將進行《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改革、高中將全面開設研究型課程之際,進行社區評價顯得尤為必要。這不僅可促使學生明白歷史與社會現實是緊密相連的,而且更可促使學生加強社會公德意識。
廣泛的評價渠道,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評價,對學生也更具約束力。
3、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指的是評價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可以從多視角、多渠道對學生進行評價。我們可以將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比較全面、科學的評價。
以前,歷史教師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評價,就是一個單元、一個知識塊或一個學期教學終結時,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雙基”的情況,以及應具備的各種能力、程度和水平,從而發現學生歷史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而進行“亡羊補牢”。但歷史教學中許多問題是不應該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補正的,可以在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中及時發現,及時改進教學,避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診斷性評價是指某一知識塊教學開始時,為弄清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情況而進行的評價。通過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每個學生對已學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學生學習上的特點、優點和不足之處。這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最佳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做到事半功倍地達到教學目標。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狀況及發展態勢的過程中而進行的評價。它包括在一節課或一個課題教學中對學生的口頭提問、動手操作和書面作業情況等,使教師及時得到學生情況的反饋信息。教師能了解到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和發展情況,根據學生的反饋中所存在的問題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多種教學評價方式的結合,使教師可以及時獲取教學過程的反饋信息,從而促使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學習主體性作用。
(三)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方法。
評價方法應具有科學性、靈活性和實踐性。要綜合采用觀察、記錄、調查、訪問、討論、作業、測驗、考試、評議、檔案、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評價結果應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及時改進學生的學習。
當然,科學的歷史教育評價體系的確立,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筆者結合初步實踐,提出以下三種評價模式:
采取歷史學科檔案袋的評價方法:概括說來,檔案袋評定就是收集學生在某一科目學習過程中的作品,以學生的現實表現作為判定學生學習質量的依據的評價方法。歷史檔案袋的內容可以包括學生期末考試及平時考試或考查成績最高的試卷、一件歷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資料)、學生寫的最佳歷史研究論文、學生參與的一定量的最佳爭議和討論、學生提出的最佳原創歷史理論、關于歷史問題的最佳議論短文、關于當前事件的最佳評論、對學生所讀歷史傳記的最佳評論、學生歷史學習方面獲得的表揚或參加活動書面評價材料及表彰證書的影印件,還可以放入自己、家長、教師認為可以反映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有關材料等等。以歷史學科檔案袋來代替成績報告單,可以更好地鼓勵學生,使其全面發展、學有所長,肯定成績,激勵進步,看到不足,繼續進取。
采取星級、分數、評語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星級考核、分數、評語相結合進行評價則能很大程度上減少以分數單一評價而帶來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標準的評價學生的成績。星級評價是一種等級制評價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領域檢測的結果根據其水平能力的強弱而制定相應的星級。評語是對個別比較有個性的學生作補充說明,以便讓學生及家長能更好了解學生的學業情況,得到一個全面、標準、確切的綜合評價。
采取“等級十評語十特長”的評價方法:課堂作業、課堂檢測、單元驗收、期末測查均可采用這一方式評價。與此相配套的辦法有:一是對學生歷史學科能力全面發展情況進行多層次評價和全面評估,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評定,期末由學生本人、教師、家長和小組分別評定,得出一個綜合評價。二是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摒棄一張考卷定高低的舊模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歷史成績。為使成績公正客觀,需要師生雙方都有豐富的記錄資料,包括考試、作業、各種調查報告、歷史小論文、課堂演講、討論、辯論、歷史活動課中的表現、參加有關競賽情況等等的記錄。三是改革考試方法,可采用筆試與口試、開卷與閉卷、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四是學生操行評定要求教師用真摯親切的語言,側重激勵作用,使評語在學生、家長、教師之間成為溝通的橋梁。
總之,歷史素質教育呼喚全息評價,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建立科學的歷史教育評價體系,只有真正實現了對學生的全息評價,才能使歷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兼論歷史課程標準的功能》,《調和?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日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 上一篇:稅收職能與優化稅收管理詮釋
- 下一篇:納稅人救濟權的完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