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景劇的運用

時間:2022-09-19 10:13:42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景劇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景劇的運用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提高,有賴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只有學生把學習當作是一種樂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會并且享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這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教學方法,做到課堂教學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又能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例如,在對學生進行“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巧妙運用了歷史情景劇進行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讓學生熟悉教材相關內容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即興表演,既要表現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又要表現出林則徐的英雄壯舉。學生們都非常興奮,馬上分組討論并且組織素材,積極討論臺詞和表演動作。課堂剩余15分鐘時間時,同學們爭相上臺表演,有的同學表演清政府的對外妥協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情景,有的同學表演林則徐大義凜然銷毀鴉片的場景,同學們在臺下為臺上的同學不斷鼓掌,演到精彩之處更是群情激奮。通過這樣的教學,鴉片戰爭的相關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形象就像是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一樣,在學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巧妙運用歷史情景劇進行教學還在于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教學實踐已經證明,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且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實現教學預期目標。歷史情景劇在歷史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其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適合學習的氛圍,而不能是簡單地照抄照搬和人物對話,更不能弄成一部乏陳無味的電影,讓學生失去興趣。例如,在對學生進行“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國人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變化,我安排學生將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在課堂中表演一遍。兩位同學模仿宋丹丹和趙本山的表演非常成功,惟妙惟肖,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表演結束之后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對其中幾個片段進行了回憶,如貧困生活時期“薅羊毛織毛衣”、“一件家用電器竟然是手電筒”等,然后對富裕以后的生活進行串聯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外出旅游”等情節,通過這些貧富時期的對比引導學生很快理解并且掌握了歷史課程中的相關教學內容,達到了預期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團結協作能力和不斷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歷史教學中歷史情景劇的巧妙運用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幫助。歷史情景劇的編排和表演不僅僅是歷史學科知識的展現,更是多學科知識綜合展現的結果,同時還要發揮學生在創新方面的能力,如在“辛亥革命”這一課程的教學和歷史情景劇編排中,在情節設計和劇本編排中同學們經過多次反復修改,力爭在細節上做到完美,在道具的使用和主題的表現方面,同學們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討論和爭辯之后才最后確定,這個過程中都展現了同學們相互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又例如,在對“北方民族大融合”這一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時,歷史情景劇在編排中需要較多的人員,全班同學齊上陣,有總導演,也有主角,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責,既有旁白,又有課程中涉及的相關大臣。為了完成歷史情景劇的表演,大家都認真揣摩各自角色,有的同學還把內容寫在紙片上,并不斷修改和完善劇本內容。這一過程正是同學們團結協作的體現,有效地提升了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和分工合作精神,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具有較強的提升作用。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歷史學科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為學生進行歷史情景劇的編排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內容。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南京大屠殺”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告訴學生在進行歷史情景劇編排中不能與之前上映的電影和電視劇雷同,要有自己的創新。學生們接到任務后表現的非常興奮,認真查閱相關歷史教材和歷史史實,不斷變換表演主題,在臺詞和道具的選取上也是認真負責,盡可能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然后進行認真的排練和表演。這些對于學生改變以往學習習慣和學習觀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幫助,能夠引導學生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能夠根據不同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思維創新和行動創新,提高了自身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歷史情景劇運用的注意事項

1.歷史情景劇所涉及的內容,必須是教材的重點或難點,必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選擇內容要有可演性,歷史知識全面而系統,課本內容的編排注重表現歷史的全貌,并非所有的知識都具有故事性和可表演性,要進行選擇。要選形象、生動、可演性、可看性強、易于編排、緊扣課文中心的內容作為課本劇的素材,這樣才能體現出為教學服務的真正價值。

2.編排上要相信學生的智慧,給學生發揮個性的機會。在編排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編排的內容可能會與基本的史實略有出入,老師要及時給以指導,加以說明。要愛護學生的積極性,有時還要容許學生編演的課本劇與事實有少許出入,只要他們能編排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就是學習的成功。

3.擺正課本劇表演的位置,注重課堂教學各部分的聯系。課本劇表演是教學的手段,是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一個過程。表演是為授課服務的,不能因其可看性而喧賓奪主,代替課堂教學。各環節要緊密配合,為主旨服務。

4.歷史情景劇教學要圍繞、服務于教學這個中心,避免學生看熱鬧,要有效利用歷史劇表演,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引導學生關注表演結束后的探究,即結合表演內容與教材知識分析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

5.利用歷史情景劇教學,促進對話、互動的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歷史情景劇表演可以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可是,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

總之,把一課的內容變成歷史情景劇,真正地使學生行動起來,而不是被動地去學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們的課堂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效課堂。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做法也并不是能使用到所有的歷史課,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完善,才能真正地促進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

作者:鄧連益 單位:貴州省晴隆縣長流鄉魯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