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時間:2022-11-27 09:29:03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史料的運用要“適時”
所謂適時,是指補充史料要抓住時機,不能是心血來潮或是隨心所欲,而是應從教材本身出發,依據教材圍繞教學目標思考分析:(1)這些史料是否具有真實性、可靠性?(2)在課堂教學中該史料的運用是否能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學習內容的突破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適時地運用史料,有效地避免了教師給出結論,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病,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化。這就要求在史料運用時一定要找準切入點,該補時則補。如在講述《宋金南北對峙》一課,分析宋高宗和秦檜為何要殺害岳飛?這一問題時,由于教材中對于該事件介紹的非常少,學生憑借以往的了解誤認為岳飛是秦檜一手策劃害死的,還有些學生受一些影視劇的影響,又認為秦檜是當時金派回的奸細,宋金要議和的前提是要處死岳飛。岳飛英勇抗擊金軍南下,保衛家園,希圖北上收復失地,確實令人佩服和尊敬,然而歷史應是真實的存在,不以個人的情感為轉移,如何正確的解決這一問題,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成為本課能力培養的一個重點。為此,提供一段明朝史學家文征明《滿江紅》里的一段材料:“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古休夸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睂W生通過閱讀這段材料,依據材料再來分析這一問題時,便能更客觀的對這一事件進行分析、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評述,讓學生在閱讀史料的基礎上去真正的感知歷史,了解歷史,體味歷史。
二、史料的運用要“適量”
史料的選擇要依據“論從史出”,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初中課堂的四十分鐘時間內,史料的選擇要精益求精,不多不少,服務于課堂卻又不喧賓奪主。因此,教師在補充史料是一定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篩選有效的信息。如在講述七下《繁榮的宋元文化》一課時,對于《資治通鑒》一書的評價和歷史價值,學生僅僅停留在教材中的文字介紹而無法真正理解,但是對于《資治通鑒》一書的評價和闡述又非常的多,因此適當的選擇三則史料跟材料,便于學生理解。一則是宋神宗命名《資治通鑒》的用意“監于往事,有資於治道”,一則是清史學家王鳴盛的一段評價“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一則是對于《資治通鑒》評價的節選“《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的神采飛揚,傳神的很,充滿了辯證法”。出示從宋代到清代到現代三位有名人物對于《資治通鑒》的評價,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本史書于古于今的價值和意義,比起單純的記憶書本語言更加的貼近歷史。在比較《史記》與《資治通鑒》兩本史書時,單純的說兩本書一本是紀傳體通史,一本是編年體通史不能很好的讓學生理解掌握,因此分別選取了兩本史書的幾段史料,《史記》中的“秦始皇帝者,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資治通鑒》中的“始皇帝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令殺太子丹以獻。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斬丹,欲以獻王,王復進兵攻之……煬皇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發丁男十萬城大興……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西突厥兵敗,臣服唐朝”。通過兩部史書中的史料,學生直觀的了解了紀傳體與編年體史書的不同,言簡意賅,記憶深刻,又不乏枯燥。適量的史料幫助學生消化理解教材內較難理解的部分,真實的面對歷史,更能感知歷史的真諦。
三、史料的選取要“適度”
所謂適度,就是指在選擇史料時要依據初中生認知水平,要結合學情,難易適中,刪繁就簡。并且選擇的史料能夠有效的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對歷史的了解能夠更直觀,更深入。如在講述七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一課,本身課的內容較多,加之屬于民族政治范疇,學生理解起來較難,而全課內容也都是重點和難點,因此必須運用恰當的史料將這一部分的歷史深入淺出的展現出來,便于學生學習。為此在幾個學習環節中補充了一些相應的史料。一是提供了相應的圖片資料,如《清平定準噶爾卷局部圖》,五世達賴喇嘛印、五世班禪印、駐藏大臣令牌、金奔巴瓶等圖片,19514年西藏和平解放圖,1965年西藏自治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圖等,通過圖片資料再現歷史,讓學生對于西藏、新疆的歷史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在探究清朝為何能夠快速平定大小合作叛亂,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相對較少,也不全面,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相關資料“大小和卓殘酷地壓迫維吾爾族人民,“兵餉、徭役繁興,供給稍遲,家立破……民脂殆竭”(《平定準噶爾方略》前編卷15)。人民苦不堪言,紛紛逃亡?!焙汀扒遘娂鹚臅円梗瑲城в嗳恕L岫蕉贡笾袠尵柢|,臨終前還鼓勵將士們奮勇殺敵。”適當提供較通俗易懂的原始史料,一方面培養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情操。那么在這一課中講到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歷史上,清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統治,在現代中央政府設立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的前提是它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既然提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民國時期又是如何處理西藏問題呢,為了解決學生的這個疑問,課適當提供一些民國時期的相關資料,如“1912年,在孫中山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民國政府的參議院的議員,西藏也與各省、內外蒙古一樣,選派五名代表參加,代表選派方法由地方自定。”通過這段資料,學生便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民國時期如何處理西藏問題,而且對于中國歷史的連貫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史料教學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中了解更真實更全面的歷史,在史料中直面歷史,感知歷史,觸摸歷史。然而課堂中史料的運用并非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在恰當的運用史料的同時,也在向學生傳遞一種學習歷史的方法策略,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史料的運用中,點亮學生探尋歷史的路程,學會如何在歷史的海洋中遨游,這將是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作者:李翠 單位: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七十一中學
- 上一篇:銷售工作總結范文5篇
- 下一篇:初中歷史課問題思考與培養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