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1-19 09:27:24
導語: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歷史學科是一門思想教育內涵豐富的學科,教師在授課時沒有滿足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帶領學生對教材內涵進行挖掘,啟發學生思維,進行師生互動,在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情商和智商,豐富和發展歷史課的教育功能。本文探討了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本節課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授課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對學生進行互動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從視聽角度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是一節有創新意識的示范課。歷史教學不應該只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在授課的同時完成“傳道”的任務,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要完成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1]。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了解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初中生年齡一般在13~16歲左右,現代社會的物質條件和文化條件促成了他們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發展突出表現在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發展,他們對具有故事情節及具體形象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感興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觀形象作支撐特征的概念,但要對此作全面分析還有一定的困難。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他們從各種媒體獲取的信息和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新,自發的探索求知欲已經相當強烈。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滿足學習者心理需求的過程。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學會學習,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歷史學習基礎,應成為初中階段歷史學習的主要任務[2]。初中生不太喜歡歷史課,除了明顯的歷史是“副科”等功利思想影響和教材本身的空洞性,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外,部分教師知識儲備不足和教學能力低,致使教師上課照本宣科,使學生對歷史課興味索然。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加強史學理論功底的修煉和史學知識的儲備與更新,著力改變教學方式,營造快樂、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史動機與興趣,讓學生在“有趣”中學習歷史,明確歷史學習的目的及意義,制訂學習計劃。
二、初中歷史互動性教學模式的實踐分析
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基本上能了解明清時期加強皇權所采取的措施,對內閣、軍機處與丞相制的不同有了一定認識,而且理解了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是皇權強化的表現。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對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還作進一步探究,真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明清的更多問題主動學習、探究。學生搜集、甄別史料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理解、解釋與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些參考論題引導、激發學生探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協助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并對其實施過程提出一些建議[3]。因此,教師是引導者,也是共同的探討者、合作者,還是他們的讀者———對學習者的研究成果,以贊賞的眼光享受,同時指出他們存在稚嫩和偏激的地方,緊扣“史由證來”和“論從史出”。首先,要集中注意聽。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能夠幫助學生從周圍環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選擇對當前活動最有意義的信息;使心理活動維持在所選擇的對象上,還能使心理活動根據當前活動的需要作適當分配和調整。所以,“注意”對于歷史學習尤為重要。集中注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馬往往一無所獲。其次,要帶著問題聽課。疑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教學導入處于上課起始階段。導入既能發揮一定的教學組織功能,又具有復習已知和導引新課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4]。學生每天在學校有很多門課程需要修習,腦海中的興奮點非常多,尤其是初中生比較活潑好動,課間休息時大都會做一些與學習沒有關聯的事情,學習注意的轉移直到上課鈴響仍未停止,偶爾還會因一些小意外干擾全班學生進入正常的歷史學習狀態。教學導入在此時與候課對接,為歷史課堂教學進入正軌提供了雙重保障。帶著問題聽歷史課,就能使聽課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重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率;帶著問題聽課,還能促使自己積極動腦,緊跟老師的教學節奏,及時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最后,聽課時,要積極踴躍地在歷史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敢于發表意見??傊?,掌握歷史學科教學的理論知識,并能夠用以指導歷史教學及教研活動;通過采用互動性教學模式,能夠運用合理的組織形式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曹永芹.論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意義[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269-270.
[2]姚仕懷,秦云生.初中歷史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09:98.
[3]陳都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01:112.
[4]張真.初中歷史“聯想互動復習法”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5,10:77-79.
作者:邵俊清 單位:沭陽縣吳集初級中學
- 上一篇:人文視角的公共藝術設計研究
- 下一篇:劉小東的藝術觀念及創作實踐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