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的滲透

時間:2022-07-07 09:47:17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的滲透

摘要:中華民族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有著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初中歷史是向學生傳授我國這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的朝代變更、歷史文化、重要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等。因此,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寓于歷史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學生;歷史教學;傳統文化;美德教育

一、初中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我國教育事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產生的就是新的思想觀念不斷地注入到人們的思想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人們的腦海中不斷地丟失??v觀現代人的生活,我們發現金錢與權力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貪污腐敗的現象屢禁不止,安逸享樂、相互攀比的現象時有發生,錯誤與丑惡的思想不斷的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一代代的新青年也在不斷地受到這些思想的腐蝕,不懂孝順父母、尊重他人的孩子越來越多。初中學生處在青少年的發展時期,是個性品質的形成、發展與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更高的模仿性,可塑性極大。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初中生很可能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被錯誤、丑惡的社會現象所影響,被消極的社會思想腐蝕。加之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使得青少年好吃懶做,缺乏孝、禮、勤、誠等傳統美德。品德決定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品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中學又是培養學生品德素質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應該承擔起主要責任,注重培養初中學生道德素質,使初中生道德素質不斷升華,為他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改后初中歷史與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聯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括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以老子、孟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等多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道德品質、優良傳統、民族氣節等的總和。如今,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還應努力構建高度的精神文明,為傳統美德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新課改后的初中歷史教學,不但要求教師注重歷史知識文化的傳授,還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新課改后的初中歷史教學更加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與個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將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融入到初中歷史知識的傳授當中去,將會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三、如何將傳統美德教育融入歷史教學當中

(一)增強教師的整體素質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些教師會不自覺地通過傳統的教學理念和主觀思想把歷史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其實這是傳統教育的影響,使教師缺失了創新意識,思想老舊,方式老套,不能把歷史文化知識的精髓真正地教給學生,造成學生對歷史文化喪失學習興趣,使之積極性大大下降,對學習效率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歷史課堂中,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方法,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關鍵,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所以說,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能夠積極主動地承擔自己的教學義務,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改變、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于總結歸納的好習慣,通過多種自由開放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提高他們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然而,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耐心與責任心是必不可免的,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學好歷史文化,同時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

(二)深度挖掘歷史教材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包括思維方法、學習習慣等,所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尤其是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面對個性鮮明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擁有足夠強大的耐心,通過不斷觀察,在分析了學生的特點以后,根據歷史教材,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把傳統美德融入到歷史知識中,深度挖掘歷史課本中的內涵,引用各種歷史典故,如愚公移山、孔融讓梨等,向學生講述傳統美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利用榜樣的力量,使學生積極學習傳統美德。此外,教師可以用理論知識教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啟發學生,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實例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德。例如,當同學之間起了紛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來教導學生,幫助他們化解矛盾,分辨是非,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

(三)找準教學切入點

在深度挖掘初中歷史教材之后,教師還應該找準切入點,適時、適當地進行傳統美德的滲透。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機智,需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思想狀況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時機采取正確的教育手段,這樣才能可獲得更好的效果。“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例如在學習戰國七雄時,教師可以借此發揮,為學生講解一下“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然后借此告訴學生荊軻具有一種忠義、執著、不畏強暴、敢于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再如,講到“鄭和下西洋”時,教師刻意強調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這可以展現出我國明朝初期強盛的綜合國力和航海技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熱情。

(四)采取合適的手段與方法

在找準切入點,認準恰當的時機之后,教師還要采取合適的手段和方法,循序漸進,不斷地增強傳統美德的滲透效果。

1.史論結合,觸動學生的心弦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傳統美德的滲透,首先應該注重歷史與理論的結合,不能僅僅是單調的說教。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某一歷史事件反映出哪些問題,用具體、生動的事實說話,以此引出相應的美德或傳統,進而滲透到學生的腦中。例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不斷嘗試新的治水方法,表現出他有舍小家為大家、堅持不懈、舍己為人、敢于打破傳統與權威等精神。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做到啟發學生,有時學生并不是不能理解某一問題,只是缺乏老師的點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單單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就算記住也不能真正理解,而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以啟示,引導學生自發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實際情況,善于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質疑,對不同學生的思想、行為等各方面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例如,學生在問到是否應該無條件的尊崇長輩的意見時,教師應告訴學生要理性對待,不能盲目地崇拜與遵從。

2.品評歷史人物在進行完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講解之后,教師要趁熱打鐵,在學生可以深度理解、感悟這一人物事件時,品評此歷史人物,讓學生判斷分析歷史人物所具有精神品質,對他們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他們的道德修養。例如,在學習抗美援朝時,教師可以列舉出等多位英勇就義的英雄,讓學生感受舍己為人的民族情結與愛國精神。總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勢在必行,歷史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入手,不斷地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滲入到歷史教學中,為我國傳統美德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李建虎 單位:甘肅省臨澤縣第四中學

參考文獻:

[1]陳連英.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揚[J].成功:教育版,2013(2).

[2]蘇薇薇.淺談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文學教育: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