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導學案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25 09:39:54

導語:初中歷史導學案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導學案設計論文

一、卷面設計條理明白、主題鮮明

導學案能為教師如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其合作探究精神提供教學方向。而干凈明了、創新、主題突出的版面設計會給學生帶來愉悅之情,且能夠以較好的精神狀態開展學習活動。在校外聽課時,筆者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那就是聽課結束后會將導學案完整地保存下來,且借助對比能夠發現,絕大部分的學校導學案應用的紙張均為8開紙,文字分欄多以兩欄為主,少量的學校則選擇不分欄;正反面使用的次數低于單面的使用次數;大多數卷面設計均以簡單為主,也有部分教師在其中添加一些寄語的修飾……筆者由此總結出了,無論是安排何種樣式,但需注意的是條理必須清楚,若是在導學案中添加太多的修飾反而會形成反效果,不僅造成了喧賓奪主的局面,且將主題弱化了。

二、學習目標設置合理

學習目標可以說是學生開展預習活動之前一定要確定的一項關鍵性的內容,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制定一個比較確切、詳細、可操作性高的學習目標,學生方可有方向以及有序地開展歷史知識學習。在制定學習目標過程中,在表述上必須要準確及簡潔。歷史教師一定要充分地準備好教學素材,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合理設置學生的學習目標,切勿將參考書中的內容照抄照搬,敷衍了事。由于參考書上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在表述方面均較為籠統模糊,且敘述過于啰嗦,故而我們給予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時需以精簡為編寫的原則。

三、切勿凸顯導學案中設定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歷史”這一學習課程從藝術屬性來分析,其具有非常厚重的人文色彩,在每一個課時的學習過程中,其幾乎包含有人生觀、愛國主義以及價值觀教育等幾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歷史教師所承擔的工作任務不單單是向學生傳輸基本的歷史知識,同時也需要相應地承擔一定的情感教育任務。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只需將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二者呈現在學習目標欄中即可,具體原因如下所示:導學案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給學生使用的,是借助其來指導學生該如何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學習,指導學生應該如何去做,并且要提高到怎樣的一個高度才行,比方說“識記這一內容,掌握這一內容,學會這一內容”等。前面的兩個學習目標學生均能夠自己獨立進行明確,之后再結合實際的行動得以一一實現。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比之前的兩個學習目標就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了,其可以說是歷史教師借助導學這一個過程給予學生實施相應的教育,從而使其能夠培養出較好的思想品質以及主動積極的學習精神,這是將全部的知識點學習完成后進而自行升華出來的一種情感體驗,是憑借歷史教師孜孜不倦的教育之后,經學生耳濡目染漸漸“感悟”出來的,因此,這個任務是不能先展示給學生觀看的。如在教學《最可愛的人》這一課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若是在課前告知學生“這一節課主要的學習內容為抗美援朝,所以同學們必須要發自內心地對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國際主義精神進行深度的學習”,如果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將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在課堂中歷史教師開展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會有何種反應?

四、預習內容展示的形式切勿過于單一

在剛開始開展課改制度時,筆者是這樣進行設計教材的預習提綱的,即將課文中一些較為重點的知識點挑選出來,之后再將這些關鍵的知識點以空白的方式由學生對其進行填寫。通過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段時間后,能夠發現學生雖然填寫的速度非常快,但其填寫的方式并不是通過自己動腦筋而得出的,大多數均是依靠翻課文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方式根本不能有效地實現預習制定的目的。為此,筆者又改進了自身的教學方式。筆者先將課本中的知識實施總結歸納,并對其進行加工以及分類,且將填空所選擇的內容更換為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如地點、時間以及人物等,之后再由學生自行填空,將一些較為關鍵的知識點轉化成為一道道問答題,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難度,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顯著強化學生動腦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一課的過程中,筆者根據課文中的具體內容設計了幾個相關的問題:1.西域于兩漢時期被稱為什么?當時的西域人民生活水平怎樣?2.在漢武帝時期,是誰被派遣到西域?這個使者必須要完成怎樣的任務?其最終獲取的結果是怎樣的?3.這個使者在哪一年再一次出使到西域?這次出使又帶有怎樣的目的呢?其最終獲取的結果是怎樣的?4.西域都護屬于是怎樣性質的機構?設立西域都護有何積極意義?5.絲綢之路于哪一個時期進行開通的?具體路線是什么?絲綢之路的開通給予漢朝、西域兩方的人民帶來了怎樣的作用?除此之外,歷史教師可根據張騫出使西域這個事件相關的知識點精心設計一個表格,詳情見表1,其產生的效果也較為理想。

五、深度編制合作探究問題,使其更具意義

歷史教師在給予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的設置。其一,在進行編制探究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必須要具備三個要素,即互動性、生成性以及開放性,只有具備這三個要素,方可使問題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進而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最終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合作需求發揮出來。如在教學《大變革的時代》這一課的過程中,筆者根據課文表述的具體內容編制了以下幾個討論題:1.假設你作為秦國時代中一位農民,在頒布法令后,你的心情會出現怎樣的波動?波動的原因是什么?2.假設你作為秦國時代中一位世襲舊貴族,在頒布法令后,你會產生何種態度?理由是什么?其二,歷史教師在給予探究問題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添加一點兒挑戰性,同時也必須要懂得將探究問題的難易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學生借助閱讀即可在課文的書面表達上尋找出相應的問題答案,故就沒有這一需求對其進行設立了。如果歷史教師設置的問題難度過高,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但會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造成一定的挫傷,且也會將討論時間白白損失掉了。

六、當堂訓練提出的問題須具梯度,對應各種層次的學生

在歷史學科教師的隊伍中,廣泛普及這樣簡單質樸的一句言論:“確保C類生穿得上,B類生穿得好,A類生穿得暖”,這一句話能夠看得出,歷史教師必須確保課堂教學能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在選擇習題進行訓練時,必須要考慮到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但要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同時也不能減少可顯著強化學習能力的習題,還可根據A類生的學習能力,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的題目,并且在此類題目上作一識別標記,將其作為選做題,這樣能夠對學生的求知欲有充分的滿足,進一步擴展知識面,同時還能夠對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行鍛煉。如在教學《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這一課的過程中,筆者設置了以下類型的選做題:爆發七七事變之后,我們的民族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如果你在那一個時期作為以聯共抗日為主張的一個熱愛國家的學生,請你結合實際情況書寫一份倡議書。

總而言之,基于新的教學背景,針對要求較高的課堂教學需求,科學合理設計導學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未來的歷史學科教學中,歷史教師理應團結協作,全面落實好集體備課,從而使導學案能夠在高效課堂教學中獲取良好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高正善.“導學案六環節自主學習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嘗試[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2).

[2]李明霞.運用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關于“分層教學理念指導下北師大版初中歷史導學案體系構建的實踐研究”的小課題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6(17)

[3]歐陽國亮.初中歷史“導學案六步”教學模式探索——以七年級上冊“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6).

[4]宋霞云.啟發引領以問拓思——初中歷史“學教做互動”模式導學案問題探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6(11).

[5]黃紹錦.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導學案的體會和思考[J].時代教育,2015(16).

作者:樊巧琴 單位:甘肅省靜寧縣城關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