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強化學生家國情懷

時間:2022-03-24 03:46:29

導語:初中歷史課強化學生家國情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課強化學生家國情懷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理念的普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家國情懷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幾千年來深深扎根在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深處;家國情懷也是每個學生應該具備的情懷,學生應該站在歷史的客觀角度來分析問題、用家國情懷的視角來思考問題,這樣的學生才會對我國的未來充滿希望、充滿民族自豪感,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學生;歷史教育;家國情懷;滲透方式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養者,塑造什么樣的人呢?我在初中歷史課的教學當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情境教學,培養學生的情感、情懷及擔當。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在上課時要充分地挖掘歷史教材中的人文資源,將學生的品格塑造與教育教學緊密結合,這也是我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努力踐行的教學理想。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心有大義的品質,注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教育。在八年級上冊的學習中,通過教授林則徐、鄧世昌、孫中山、張謇等人的愛國事跡,讓學生體會近代中國人為挽救國家于危難之中勇于擔當的民族氣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也有張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造福社會造福家鄉的人文情懷。愛國主義精神薪火相傳,在教學中我通過講述抗擊八國聯軍、講述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教育學生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國家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主權意識,特別是融入海洋主權意識的教育,增強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民族尊嚴的關注以及民族使命感。其次,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放眼世界[1]、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尊重各國歷史發展傳統的世界意識。教育學生愛國情感不能落入狹隘,言論不能過度偏激。比如法國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聞,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有學生據此聯想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圓明園的劫難,認為巴黎圣母院燒得活該。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毀滅了無數文化瑰寶,使中華文明差點毀于一旦,但這是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暴行,不是所有的法國人都認同的行為,有正義感的西方人同樣譴責這種行為,他們也終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后世所不齒,受人唾罵。眾所周知,大文豪雨果在得知圓明園被燒,所有瑰寶毀于一旦的時候,就悲痛地寫道:“有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國,另一個叫英國。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夠擺脫重負,清洗罪惡,把這些財物歸還被劫的中國!”

巴黎圣母院同樣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歷經7個多世紀滄桑變化得以保留至今,它不僅屬于法國,更屬于歐洲,屬于全人類。如果我們幸災樂禍于巴黎圣母院的被毀,實際上就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文化是民族的是世界的,是屬于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一旦毀滅就難以復制,因為歷史是向前走的,它永遠不會停留,消失的東西無法重新再造。我想我們應該理解雨果的話。放棄狹隘的民族觀念,用全球視野客觀、正面、全面地評價歷史現象和事件。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文明的寶庫。衷心祈愿所有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也都能夠傳承到文物,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再次,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愛崗敬業的時代精神。在講八年級下冊鄧稼先等科學家的事跡時,我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開創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素材,講述死亡之海,漫漫黃沙,白骨枯木,極目荒蠻的惡劣環境;講述神秘之師,原子之火,神州驚雷,科學家們積極努力不負時光,殫精竭慮盡心盡責的革命豪邁,馬蘭基地鐫刻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記載著民族的榮耀和尊嚴。一代代追尋者,青絲化白雪,一輩輩科技人情鑄邊關戀,青春無悔,生命無怨。他們是共和國國防事業的脊梁。王進喜“鐵人精神”,鐵人精神是王進喜同志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鐵人精神內涵豐富,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等。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生命力??追鄙瓋纱芜M藏,為藏族當地人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公殉職,這么一個可愛的共產黨人在死的前一秒還在趕去赴任的途中,一塵不染,兩袖清風。我還把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的共同精神品質作了歸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奉獻為民、勇于創新的精神,學生非常動情。最后,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發展,與時代同呼吸,熱愛科學,立志為國家科技發展作貢獻的精神品質。在講世界近代鐵路的發展時,我又聯系中國高鐵的發展,又講到張家口高鐵通車,學生興趣盎然,熱情高漲,很好地引導學生熱愛科學,立志將來也為國、為家鄉做貢獻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且相互聯系的,歷史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單個的歷史事件、人物、歷史現象等,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把握歷史主流,梳理知識脈絡,構建體系。還應該關注歷史的古今聯系,中外對比,比起單純的灌輸,要能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教學設計,運用趣味性的、感染性的語言,教材中家國情懷素材的優勢是顯性的[2],如致力于科學研究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卓越的科學家的事跡、為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事跡、為抵制外國的侵略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跡、為推翻反動統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繼斗爭的革命家的事跡。而為國家的發展而默默奉獻的廣大人民群眾的事跡、思想家提出的理論,是隱性的家國情懷的素材。根據上述分類,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對顯性的家國情懷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對隱性的家國情懷素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對中性的家國情懷素材采取賦予情感的策略。通過對歷史教材的挖掘,有針對性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

家國情懷是幾千年來扎根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有國才有家,杜甫身在破舊的茅屋,仍在憂心國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偉大的,在我們鄰國朝鮮被美國進攻的時候,立刻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讓自己的兒子趕赴前線,打仗難免會犧牲流血,主席再偉大也是普通人,他也同千千萬萬的普通父母一般,希望兒女能承歡膝下,共享天倫,但是,戰爭就是殘酷的,三年抗美援朝,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無時無刻不在擔憂著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志愿軍都是他的孩子,牽掛著他們的安危,但最終無情的戰爭還是奪走了孩子的性命,但主席痛定思痛在將軍要將尸骨帶回時寫下了“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我們看到了一個偉人一個父親的擔當,在主席心里國家人民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歷史教師要充分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興趣、對國家的認同、對家鄉的熱愛并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課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不斷學習和研究,不斷挖掘教材的精髓,做有心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方能有道行,有道行方顯魅力。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睔v史就是一面鏡子,但永遠不會重復,我們可以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學習歷史,可以增強學生的家國意識,“家國天下”意識是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觀念基礎。這一思想的形成,不僅與傳統的道德觀念有關,也與古代中國的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生產方式有關,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使然。今天回顧“家國天下”意識的形成,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周劉波.家國情懷:教學意蘊與生成路徑[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7).

作者:徐芳芳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