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探索論文
時間:2022-05-02 06:01:00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性教學是在教師激勵和指導下,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過程。主體性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主體性教學要求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常常是在教師嚴格控制下學生被動地完成教師一個接一個指令的過程。實施主體性教學,核心問題是要改革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的模式,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參加課堂活動的新模式。
如何把主體性教學落實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呢?
一、激發興趣是主體性教學的前提
要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必須使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誘發學生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為此,需要教師以“趣”引路,以情導航,把僵化呆板的課堂教學變為充滿興趣的學習樂園。例如在教學《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和政治危機》一課時,我首先問:“同學們,你們的親戚朋友有否炒股?”“有”“沒有”此起彼伏。接著問:“什么叫股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引導到:股票是工商企業生產經營的晴雨表,但過分炒作,它將失去這個作用,由此導入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引發了政治危機。
二、讓學生自主學習是主體性教學的核心
課堂上,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度,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而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能在自主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提高課堂中的學習吸收率,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1、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依《大綱》,認真鉆研課本,把每個歷史階段、每章每節的具體要求和通過學習應達到何種程度都告訴學生,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目標,既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責任感、自信心,也便于學生檢查學習效果。
2、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也是確保主體性教學的一條措施。誠然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是不恰當的,有時甚至是荒唐的。但能夠提出問題,說明他們動過一番腦筋,進行了思考,已向理解邁出了一步。況且,提出問題本身就蘊含著創造思維的火花。所以我們應該放開膽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美國獨立戰爭》一課時,有學生提出:“我們國家是不是也可以借鑒或引用美國式的三權分立民主制度?”有些同學說他思想反動,有些同學夸他提得好。這是個敏感問題,既然提出了,就不要回避。我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兩國國情的不同,政權性質的根本區別。從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等方面解說,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
3、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學生在學習、答題過程中,常出現一些似是而非或有爭議的問題。對此,通過課堂討論查缺補漏,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問題。例如,就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產生這一問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中國資本主義是不是‘歐風美雨’的產物?為什么?”要求學生先閱讀課本,認真分析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然后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教師加以點拔,引導學生正確回答。這樣,可進一步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4、指導學生做學結
講完一章、一單元及一本書后,我們總是要求學生做學結。寫學結實際上是一次重新整理與復習已學內容的過程。學生在寫小結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以前沒有認識理解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查漏補缺,深化認識,并把分散在課本中的知識加以系統化,從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我們還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帶有總結性的作業,如抗戰時期抗日根據地的困難局面怎樣形成的?中共為克服困難采取了哪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另外,課堂上每講一道典型例題或習題,或講評試卷時,也可讓學生總結,其內容可包括題型及演變,解題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多角度解題的思路,題目的改編、聯想、引申、拓寬等等。每次測試后,讓學生對做錯的題目進行訂正,并要求學生認真總結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認真講評。
三、教師的引導和激勵是主體性教學的保證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主要靠教師激勵和引導。教師是課堂教學中一汲調控的主體,不僅調控自己的施教活動,而且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調控。學生能否自主學習,就要看教師是否給他們提供機會,是否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學生怎樣自主學習,則要看教師怎樣根據學生學習水平的不同進行相應的指導和激勵。
1、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本
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然而許多學卻不變視或不知怎樣重視課本。據此,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第一,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的基本特征。歷史知識結構最基本的特征可概括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拔逡亍笔侵笗r|地|人|事|義?!叭壳敝笜嫵蓺v史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岸喾矫妗敝附洕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第二,引導學生把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通過閱讀,不僅能回答“是什么”,還要回答“為什么”?!毒乓话耸伦儭芬徽n中收錄了反映在九一八事變前后對日本侵略擴張態度的四則材料,要求學生閱讀后回答如下問題:四則材料反映出對日本侵略持何態度?采取怎樣的政策?結合材料,說明東北三省迅速淪亡的原因。你對蔣上述言論有何看未能?通過設計問題,學生仔細閱讀課本提供的材料,能加深對課本主要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激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有討論的價值。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太成熟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利于同學們思考、討論。例如,學習“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時,有學生提出:“康有為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怎么沒有遭到清政府的鎮壓?那時候是不是也講點民主?”這個問題有討論的價值。因為它涉及維新思想由傳播到發展成為一場重大政治運動的歷史背景。但問題提法容易產生誤解。當時,有位同學馬上回答說:“他們大概是秘密進行的,清政府不知道?!绷硪晃煌瑢W反駁說:“不可能,1300多名舉人在京城聯合上書活動,清政府肯定早就接到情報了,他們知道舉人是愛國的所以不鎮壓。電視劇里說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一些大官都曾微服私訪,了解民情,也有點民主作風。”為指導學生把該問題提及更準確,教師開導說,清政府歷來有禁止“文人干政”的規定,違令要受懲處,但這次卻成了例外,肯定有政治、經濟的各方面原因,剛才的問題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幾位學生略作思考后,提出:“公車上書未受清政府鎮壓的政治和社會原因是什么?”這個提問就比較清晰。
3、引導學生剖析問題
剖析錯例往往比正面講解印象更深。例如復習《“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一節時,最后一個討論題是:你能否運用課本中的一些史實來說明開創的“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過程完全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這道題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正確認識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創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論問題。解答時,必須注意史實與觀點相結合。但是大多學生采用羅列史實,加個結論的老辦法分析這個問題,把從南昌起義到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史實羅列一下,然后說同志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生不懂怎樣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步步深入問題的核心。于是老師向學生指出,同學們羅列的這些事實,多數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許多事件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展,而每一次的發展都是在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后,有了新的認識才取得的,也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請同學們一起采用“剝筍”的辦法分析這個問題。下面是師生共同“剝筍”討論的實錄。
師: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從慘痛的教訓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懂得了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師:對,這是從大革命失敗的實踐中得到的認識。為此,我黨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這些起義的結果如何?
生:都遭到了重大挫折。
師:請說說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概況。
生:起義軍分三路進攻,準備奪取長沙。由于敵強我弱等原因,起義遭到嚴重挫折,退到瀏陽文家市。
師:在文家市會議上,是怎樣從失敗的實踐中吸取教訓,對中國革命的道路提出新的認識?
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必須改變打長沙的計劃,把部隊帶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去,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師:這是提出的一條新的革命道路,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最初萌芽,它來自于實踐,但這一次認識是否正確可行,還需要……
生:還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
師:對。下面請同學們參照剛才的分析方法,說明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過程完全符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四、宮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是主體性教學的有效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在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眼光掃視全體學生,以信任的語氣要求大家去探尋問題的答案。在討論交流時,要想念這生具備解答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大膽發表意見,不要只關注幾個“得意門生”。凡是學生正確的解答特別是創見的看法,老師都要表示贊賞,因為那是學生智慧的火花在閃亮教師的贊賞會使這火花愈來愈亮。學生在思考、討論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期望學生單靠十幾分鐘的閱讀能深入領會課文內容,如果我們缺乏耐心,一見某個同學答不到點子上,馬上就打斷他的回答,甚至說這么簡單的問題也答不上來?這類批評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挫傷其自尊心,其他學習能力差一些的同學也會同時受到一種英名的精神壓力,使心靈閉鎖起來。這樣施教,怎么能夠落實主體性教學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自主權。給學生自主權的最好辦法是“商量、商量、再商量”及提供選擇。通過商量和提供選擇,把教師的正確要求變成學生的自我要求,把教師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要求和措施變成符合學生實際的要求和措施。
- 上一篇:高三歷史復習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