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2:40:00

導語:秦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秦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職業技術教育在秦漢時期取得很大進展,教育形式多樣化,有職官教育、設官教民、開設專門學校、技藝家傳、私人授徒、文籍傳播、官職世襲等教育形式。教材的編寫也日臻完備,在教學方法上也有所創新。

[關鍵詞]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教育形式;教材;教學方法

秦、漢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對科學技術及其教育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農、醫、天、算四大學科,在兩漢時期均已形成獨特體系,眾多生產技術也在此時發展成熟。因此秦漢時期社會各業急需大批掌握這些生產技術的科技人才,為適應這一需要,必然要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事業。本文從職業技術教育形式、教材編寫及特點、教學方法等方面具體論述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情況,以備當前社會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參考借鑒。

一、職業技術教育形式

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采用了多種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官方教育——主要指政府部門組織的教育,包括職官教育、設官教民、開設專門學校等形式。民間教育——主要有私人授徒、技藝家傳等形式。此外還有官職世襲、書籍傳播等其他教育形式。

(一)官方職業技術教育形式

1.職官教育

秦朝實行“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政策,禁毀私學,使宦學幾乎成為唯一的教育形式。當時還設立了專門訓練吏員的機構——“學室”。漢代繼承了秦代宦學制度,官學創辦之后仍未廢止。據1977年8月在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竹簡《蒼頡篇》、《甲子表》考釋,漢代宦學所習,不以律令、書記為限,還有農田水利、算學、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識[1]。

(1)農業生產技術知識教育——秦漢時期,封建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對專職農官將是否善理農事,作為獎懲的主要依據,促使他們認真學習和運用農業生產技術,切實提高管理農業生產的水平。在統治者重農政策激勵下,秦漢時期封建官吏學習農業生產技術知識一時蔚然成風。

為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漢武帝還親自組織與農事有關官吏學習趙過的代田法,為職官教育開創了注重實驗和應用的良好學風。在漢代涌現出一批悉心勸課農桑、管理生產有方的官吏。

(2)天文歷法知識教育——漢代太史府除行政職能外,還是天文歷法的學術研究和傳授結構。漢武帝曾征召二十多位民間天文學家,參加太初歷制定工作,各家學者都獻其所長,彼此切磋琢磨,取長補短,大大提高天文教學水平。

(3)工業生產管理知識教育——秦漢官營工業十分發達,中央一級歸大司農及少府管理,地方工業也設工官管理,這些官員管理工業生產,需掌握這方面專業知識,因此必須對他們實行這方面的教育。在漢代,中央一級的大司農與少府員吏中各設有學事75名和13名。大司農的官員對所在學事,負有教導之責,在漢代這類官員中有這方面的名師,如桑弘羊等。

(4)地理水利知識教育——秦漢時期,封建政府出于管理生產,征討擴邊等需要,要求文武官員掌握地理知識,其職官教育繼承發揚傳授地理知識的傳統。從官志來看,司空掌全國水土,將軍習熟全國地形邊塞地理形勢,大司農主各地物產經濟、人口、貢賦,郡縣行政長官要依據當地物產、土壤、人力、民情等管理生產,每年要向朝廷呈報政績。這些機構中都有從事職方、史志工作的人員,他們負有傳授地理知識的責任。

(5)畜牧獸醫知識教育——漢武帝為抵御匈奴,致力于發展養馬事業,朝廷十分重視馬政。太仆掌車馬,其官屬有31人為學事,太仆下設六廄,主馬萬匹,是進行有關養馬及獸醫知識教育的有利場所。改良馬種的教授是其中重要內容,漢武帝曾派使臣到大宛,引進汗血馬三千匹,進行大規模的繁殖雜交改良馬種工作,學事及未央廄的員吏、卒騶都參與此事,邊干邊學。

2.設官教民

這種形式主要見于農業技術知識的傳授和教育中。所謂設官教民,就是國家在管理機構中設立專門部門和官員,負責農業新知識、新農具的傳播和應用,指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由于是政府監管,它具有很強強制性,在中國古代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中,效果明顯。

“設官教民”制度在西漢組織、發揮效果相對來說是較好的,漢代設有大司農和力田一類的官吏,負責管理農業生產和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西漢設有搜粟都尉,趙過在做搜粟都尉時發明推行了代田法和新田器——耬犁和耦犁。為推廣趙過代田法,漢武帝令“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2],學成后再回到地方向農民推廣。如此“以故田多懇辟,……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2]。

3.開設專門學校

創設于東漢靈帝光和元年的鴻都門學就是一種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東漢靈帝光和二年二月于洛陽“始置鴻都門學,時其中諸生,皆州、郡、三公舉召,能為尺牘、小說、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至千人焉”[3]。類似以研習尺牘、小說、辭賦、字畫等專門學科為主。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文學藝術??茖W校。但當時士人十分鄙視這些經課試得官者,認為這些身懷技藝者“皆出于微蔑斗宵小人”,“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4]。

(二)民間職業技術教育形式

民間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有技藝家傳、私人授徒等教育形式。

1.技藝家傳

自春秋戰國之后,由于個體經濟發展,一些掌握某種行業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他們以父子相傳、兄弟相傳方式把各種技藝世代保存下來,盡管具有封閉、保守的缺點,但它畢竟對我國工藝事業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秦漢時期,民間手工藝制作技術如捏泥人、剪紙等則是通過這種方式流傳的。

2.私人授徒

古代民間農、工、商業,都有收徒傳藝傳統。這種職業教育形式雖事前有“勿泄”、“禁方”秘傳規定,但同技藝家傳相比,的確前進了一步。漢名醫淳于意“診病決死生”,其技藝則來自其師陽慶的傳授,《史記•倉公傳》記有淳于意“少而喜醫方術。高后八年,更受師同郡元里公乘陽慶。慶年七十余,無子,使意盡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保?]

除了以上官方和民間兩種主要教育形式外,還有官職世襲、書籍傳播等教育形式。所謂官職世襲就是子就父學、子襲父業的官職教育,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職業教育形式。古代有“職業性”很強的文章典籍,在流傳過程中也會成為各行業學習內容和教育形式,這就是書籍傳播教育形式。秦始皇焚書坑儒,但醫藥、卜筮、種樹的書未燒,給民間技藝的傳播留下一條渠道。

二、職業技術教育教材及其編寫特點

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所使用的教材種類繁多,也各有特點,以下分類敘述之。

1.地理與水利知識教材

司馬遷作的《史記•河渠書》是系統論述前代治水史實及當代防洪、航運、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史書。劉向父子著《域分》,為疆域地理提供了資料。班固父子撰寫《漢書•地理志》,編寫出我國第一部歷史地理學專著。2.農業教材

據《漢書•藝文志》記,漢時農家共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神農》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國》16篇,《尹都尉》14篇,《趙氏》5篇,《氾勝之》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6]1742~1743。其中以《氾勝之》最為著名,本書是二千多年前現存最早的一部農學專著?!稓飫僦r書》可說是我國職官性農業技術教育第一部教材。

3.養馬教材

“相畜”方面已經有專門著作出現,《漢書•藝文志》中載有“《相六畜》38卷”[6]1775。通過《齊民要術》保留下來的漢代《相馬經》,已認識到馬體各部位間相互關系和內外關系,還科學指出相馬的關鍵和一些關于馬的外形學的知識和理論。

4.醫學教材

《黃帝內經》是秦漢時期專著性醫學教材典型代表,也是現存最早、最系統醫學典籍。內容豐富全面,幾乎囊括了秦漢醫家主要經驗,既是初學中醫者入門教材,又可作為深造的重要指南。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兼備,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臨癥診療專著,它總結了秦、西漢300年臨床實踐經驗,和《內經》基本理論聯系,加以充實、發展,使之更好地應用于臨床,為實踐服務。

5.天文、歷法教材

《史記•天官書》,開創了史志記載歷代科技成就的體例,為后世職官性職業教育提供了教材。此外還有其他方面教材,在此不作一一敘述。

秦漢時期的這些職業技術教育教材在編寫方面有很多特點,至今仍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首先是其成熟性。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的教材,從形成過程看,大體經歷了創作、流傳、接受教學實踐檢驗,得到社會認可,最后形成定本?!饵S帝內經》一書,經歷了自先秦以來各個時期臨床實踐,醫學教學實踐的檢驗,并得到社會廣泛承認,至今仍作為中醫教學教材。

其次是實用性。秦漢時期的職業技術教育教材,不僅具有獨特體系,且具有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醫學教材,都著重于闡明問題的一般原理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并重的原則,既簡便明易,富于感性色彩,又便于具體運用,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另外這些教材在正文中附加大量注釋,有利于輔導學生自學,有利于借助加注創立新說,使教材內容不斷更新。

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方法

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是以傳授自然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為主,因此,在教學方法上不偏重于講論和記誦之功,而更重視于思考和操作能力。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所采取主要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1.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培養對學習自然科學和掌握生產技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秦漢時期各行業職業技術教育,除訓練學生掌握算法、治療、制歷等知識和技能外,還特別注意算理、醫理和歷理的傳授,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

2.提倡“游學”與調查

這種方法是總結各行業勞動人民生產技術經驗和博采眾家之長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途徑。秦漢時期許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在授徒傳藝過程中使用,如東漢名醫華佗常帶領徒弟,遍游四方,送醫治病,總結各地醫療經驗。在行醫過程中把自己的醫術和調查研究的精神和方法,毫無保留傳給了門徒,造就了一代良醫。

3.實地科學試驗

秦漢時期的各種職業技術教育中科技教學活動,都要求學生進行實地科學試驗。如趙過在推廣代田法時,經試驗成功后,才訓練農官與作田能手。受訓的官員、老農學成后,又繼續傳授他人,從而使代田法廣泛推廣到各地。

4.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醫學教育中最為普遍、成功。東漢張仲景在發展中醫臨證醫學過程中,臨床開診,在其豐富的著述中記錄了大量醫案,授德育人,繼承和發揚了問難論辯,以此較為津梁的討論式教學法。

秦漢時期職業技術教育,只是一種廣義職業技術教育,還不是由于教育事業內部結構變化和任務分工而產生的狹義職業技術教育,即伴隨近代大工業生產出現而產生的職業技術學校。但它同傳統經學教育相比,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起到積極作用。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地動儀;中華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也是在秦漢時期出現。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和當時職業技術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C]//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153.

[2]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139.

[3]范曄.后漢書•靈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1965:1021.

[4]徐天麟.東漢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116.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314.

[6]班固.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