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樂的歷史變遷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4:07:00

導語:北狄樂的歷史變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北狄樂的歷史變遷分析論文

摘要:“北狄樂”是漢唐時期北方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樂通稱。其發展經歷了原創、交融、分化等歷史變遷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進入北魏音樂機關,成為祭祀、享宴、郊廟音樂的一部分,其歌辭為華語系統,部分繼續在民間流傳,其歌辭仍為鮮卑語。華化的這部分歌曲通過戰爭、外交、民間等各種方式流傳到南方。在華胡音樂文化交流滲透中,“北狄樂”不斷地被漢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鮮卑語系統已完全消融于漢語的音樂文化系統中。“北狄樂”入華,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華樂,進入華樂系統后,“北狄樂”的性質改變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北狄樂;歷史變遷;流傳;華胡音樂交流

“北狄樂”是對北方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音樂的總稱,最早見于杜佑《通典》?!锻ǖ洹吩唬骸氨钡胰龂?。鮮卑、吐谷渾、部落稽。‘北狄樂’,皆為馬上樂也。”[1]《舊唐書·音樂志》曰:“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盵2]從《通典》、《舊唐書》所載梁鼓角橫吹曲中人名、地名及《古今樂錄》的注解可知,“北狄樂”之名是一個函蓋極廣的概念,時間上函蓋了自漢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空間上函蓋北方的各民族,是鮮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的音樂總稱。《舊唐書》所列曲名《慕容可汗》,《樂府詩集》載梁鼓角橫吹曲《慕容垂歌辭》、《慕容家自魯企由谷歌》等當為慕容氏歌曲?!侗笔贰ね鹿葴唫鳌份d:吐谷渾,本遼東鮮卑徒河涉歸子也。涉歸一名弈洛韓,有二子,庶長曰吐谷渾,少曰若洛廆。涉歸死,若洛廆代統部落,是為慕容氏。涉歸之在也,分戶七百以給吐谷渾,與若洛廆二部?!谑撬煳鞲疥幧剑蠹俚郎想]。若洛廆追思吐谷渾,作《阿干歌》,徒河以兄為阿干也。子孫僭號,以此歌為輦后鼓吹大曲。[3]可見,《阿干之歌》為前燕慕容鮮卑的歌曲,與《慕容可汗》當是一個部落的歌曲。《鉅鹿公主》當為羌族歌曲?!杜f唐書·音樂志》云:“梁有《鉅鹿公主歌辭》,似是姚萇時歌,其辭華音,與北歌不同。”[4]《部落稽》當為南部匈奴歌曲。因其國名北周才見于史籍,此歌有可能是北周后產生的。此外,梁鼓角橫吹曲中尚有《企喻歌辭》、《瑯琊王歌辭》、《高陽樂人歌》三首可考知其族別。《古今樂錄》曰:“《企喻歌》四曲,或云后又有二句‘頭毛墮落魄,飛揚百草頭’。最后‘男兒可憐蟲’一曲是苻融詩,本云‘深山解谷口,把骨無人收。’”[5]符融乃前秦符堅之弟,則此曲為氐族歌曲。《瑯琊王歌辭》有“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之句,《樂府詩集》引《晉書·載記》曰:“廣平公,姚弼,興之子,泓之弟也。”[6]是南安赤亭羌人姚弋仲之后??梢姡烁铻榍甲甯枨??!稑犯娂芬豆沤駱蜂洝吩唬骸拔焊哧柾鯓啡怂饕病!盵7]高陽王即元雍,其事跡《魏書·高陽王傳》有載。由此可知,《高陽樂人歌》產生于元魏太和、永安年間,屬拓拔鮮卑歌曲。其它尚無可考定的曲調中可能亦有羯族歌曲,因為石勒滅前趙,建立后趙,到冉魏滅趙達三十年之久。

由上可知,《北狄樂》是對漢魏南北朝時期北方鮮卑、匈奴、羌、氐、羯等諸少數民族歌曲的通稱,因為中國古代中原漢人多以北狄、西戎、東夷、南蠻蔑稱四方少數民族,《唐書·音樂志》因其舊。自唐代始,便以“北狄樂”總稱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陳)智匠《古今樂錄》著錄的“梁鼓角橫吹曲”六十六首歌辭是“北狄樂”歌辭的主要文獻,現存于《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中?!氨钡覙贰钡陌l展變遷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一使用母語歌唱時期

東晉十六國前期,亦即北魏代都時期的北方民歌多用自己本民族語言歌唱,以描寫本民族生活、歌頌民族部落首領和英雄為主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民族史詩的性質。“魏氏來自云、朔,肇有諸華,樂操土風,未移其俗”。[8]其間,慕容鮮卑發展較快,其音樂文化亦最發達。

從《舊唐書》所引曲目看,《土谷渾》、《慕容可汗》二曲,都是歌頌部落首領的歌曲。《阿干歌》則有記載慕容鮮卑歷史的史詩性歌曲,所以“子孫僭號,以此歌為輦后鼓吹大曲”。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也記載慕容廆“以孔懷之思,作《吐谷渾阿于歌》(于當為干之訛),……及俊、垂僭號,以為輦后大曲”。[9]《舊唐書·音樂二》云:“知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歌辭虜音,竟不可曉。”[10]關于《阿干歌》產生的具體時間,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慕容鮮卑音樂論略》認為在西晉太康十年(289)之后。[11]《土谷渾》、《慕容可汗》大概也是前燕初期的歌曲。

拓拔鮮卑代國時期的歌曲稱為《簸邏回歌》和《真人代歌》。

《簸邏回歌》隋唐時稱之為“大角”?!端鍟ひ魳分尽穼Υ蠼怯性敿毭枋觥!缎绿茣ざY樂志》云:“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邏回’。工人謂之角手,以備鼓吹?!盵12]可見《簸邏回歌》乃鮮卑軍陣之樂。

《魏書·樂志》:“太祖初,正月上日,饗群臣,宣布政教,備列宮懸正樂,兼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時饗會亦用焉。凡樂者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敘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時與絲竹合奏。郊廟宴饗亦用之?!盵13]

《隋書·音樂志》:“天興初,吏部郎鄧彥海奏上廟樂,創制宮懸,而鐘管不備。樂章既闕,雜以《簸邏回歌》。”[14]

天興元年(398),北魏遷都平城,開始著手禮樂建設。從鄧彥海奏“雜以《簸邏回歌》”可見,《簸邏回歌》、《真人代歌》是拓拔鮮卑族早期歌曲,歌辭為鮮卑語,產生于代都及以前,在代都時期的宮廷雅樂建設中被引入宮廷音樂機關。如《舊唐書·音樂志》所言:“后魏樂府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謂《真人代歌》是也。代都時,命掖庭宮女晨夕歌之?!盵15]

《南齊書·魏虜傳》:“國中呼內左右為‘直真’,外左右為‘烏矮真’,曹局文書吏為‘比德真’,檐衣人為‘樸大真’,帶仗人為‘胡洛真’,通事人為‘乞萬真’,守門人為‘可薄真’,偽臺乘驛賤人為‘拂竹真’,諸州乘驛人為‘咸真’,殺人者為‘契害真’,為主出受辭人為‘折潰真’,貴人作食人為‘附真’,三公貴人,通謂之‘羊真’?!盵16]

可見,“真”是北魏拓跋鮮卑族常用的鮮卑語,至于具體是什么意思則不得而知。

二漢胡雜揉時期

從淝水之戰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383-493),即北魏的平城時期。北方經過前秦短暫的統一,淝水之戰后,又陷入分裂。公元384-386年間,先后有后秦(羌)、西秦(鮮卑)、后燕(鮮卑)、北魏(鮮卑)、西燕(鮮卑)、后涼(氐)建國,又經東晉劉裕北伐滅后秦、南燕,北魏滅北燕、吐谷渾滅西秦、夏(匈奴),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滅北涼(匈奴),北方再度統一于北魏拓跋鮮卑族手中。這期間,鮮卑族得到空前發展。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通過吸納“塢壁”頭人入朝為官等措施達到其學習借鑒漢族先進文化之目的,因此,在北方長期的動亂中,漢胡民族的交流與滲透則進一步加強。北魏統治層在國家制度、文化建構等方面大量借鑒吸收漢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還在各行政部門設置翻譯官員。從此,北魏鮮卑文化與漢文化開始進入深層的交流與滲透時期。

就音樂言,此期間,開始出現了漢虜雜揉的傾向。一方面,北魏對北方的再度統一,使原來各民族的歌曲都歸于北魏,并與北魏的《真人代歌》相融合,統稱之為“北歌”。公元397年,拓跋珪定中山,獲得后燕樂器,使慕容音樂移到北魏。并于次年“詔尚書吏部郎鄧淵定律呂,協音樂”,初步建立起北魏的宮廷音樂。正月上日,饗群臣,宣布政教,合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與《真人代歌》。所謂“燕、趙、秦、吳之音”,即慕容燕、石勒趙、符堅秦與江南的音樂。而在這些音樂的基本構成中,就包括西晉流散中原的宮廷雅樂。另一方面,歌辭傳唱中,開始有漢語與胡語雜歌的情形。這一點從現存漢胡雜寫的歌辭中可探得些許信息。

《古今樂錄》:“是時樂府胡吹舊曲有《大白凈皇太子》、《小白凈皇太子》、《雍臺》、《扌翕臺》、《胡遵》《利丘女》、《淳于王》、《捉搦》、《東平劉生》、《單迪歷》、《魯爽》、《半和企喻》、《比敦》、《胡度來》十四曲。三曲有歌,十一曲亡?!盵17]

就曲目看,《魯爽》以人命名。據《宋書》、《南史》記載,魯爽是一名武將,其祖父魯宗之東晉末年為雍州刺史,后入北仕北魏荊州刺史。其父魯軌,還有他自己,都先后任過荊州刺史。他“幼染殊俗,無復華風,粗中使酒,數有過失?!盵18]得罪魏太武帝,元嘉二十八年(451)南奔宋,為司州刺史。其在北魏生活的時期剛好是平城時期,他“幼染殊俗,無復華風”,所以此曲當為平城時期的歌曲?!洞蟀變艋侍印贰ⅰ缎“變艋侍印范?,其曲名當是漢胡雜寫的。《古今樂錄》引《瑯琊王歌辭》最后云:“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郭茂倩按語引《晉書·載記》曰:“廣平公,姚弼,興之子,泓之弟也。”[19]《樂府詩集·慕容垂歌辭》解題引《晉書·載記》:“慕容本名垂夬,尋以讖記乃去夬,以垂為名。慕容雋僭號,封垂為吳王,徙鎮信都,太元八年自稱燕王?!盵20]《折楊柳》解題引《唐書·樂志》:“梁樂府有胡吹歌云‘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烁柁o元出北國,即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是也?!盵21]《宋書·五行志》:“晉太康末,京洛為折楊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辭?!盵22]

可見,以上歌曲皆產生于燕、魏時期。

三漢胡同化時期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全面推行漢化政策,大量起用漢族文人進入北魏統治階層,其官制修定、禮儀建立等重大的儀禮文化活動都是在漢族文人的幫助下完成的。在孝文帝全面漢化的過程中,鮮卑族上層人物已經有很深的漢族文化修養,具備用漢族音樂表達其情志的能力。

在音樂上,孝文帝努力追求漢民族音樂的傳統:一是收集整理尚存的漢魏古樂;二是改造本民族的民歌,使之進入雅樂系統。

《魏書·高祖紀》:“十有一年春正月丁亥朔,詔定樂章,非雅者除之?!盵23]《魏書·樂志》:“太和初,高祖垂心雅古,務正音聲。時司樂上書,典章有闕,求集中秘群官議定其事,并訪吏民,有能體解古樂者,與之修廣器數,甄立名品,以諧八音?!迥?,文明太后、高祖并為歌章,戒勸上下,皆宣之管弦?!盵24]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公元491)《簡置樂官詔》曰:“樂者所以動天地,感神祇,調陰陽,通人鬼。故能關山川之風,以播德于無外。由此言之,治用大矣。逮乎末俗陵遲,正聲頓廢,多好鄭衛之音以悅耳目,故使樂章散缺,伶官失守。今方厘革時弊,稽古復禮,庶令樂正雅頌,各得其宜。今置樂官,實須任職,不得仍令濫吹也。”[25]

《隋書·音樂上》:“晉氏不綱,魏圖將霸,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統萬,或得其宮懸,后收其古樂,于時經營是迫,雅器斯寢。孝文頗為詩歌,以勖在位,謠俗流傳,布諸音律。大臣馳騁漢魏,旁羅宋齊,功成奮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揚廟舞,自造郊歌,宣暢功德,輝光當世,而移風易俗,浸以凌夷?!盵26]

《洛陽伽藍記》載:“河間王琛有婢朝云,善吹篪,能為《團扇歌》、《隴上聲》。”[27]并能使羌人聞之流淚。

《隴上聲》本事見于《晉書·載記》:“劉曜圍陳安于隴城,安敗,南走陜中,……安善于扶接,吉兇夷險與眾同之。及其死,隴上為之歌。曜聞而嘉之,命樂府歌之?!盵28]

朝云可能是一名華人歌女,她唱的《團扇歌》、《隴上聲》歌辭應該是漢語的。

《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黃淡思歌辭》、《高陽王樂人歌辭》等就是此期歌曲。高陽王為孝文帝之弟元雍,《魏書》有傳。

《洛陽伽藍記》:“高陽王有美人徐月華,善彈箜篌,能為《明妃出塞》之歌,聞者莫不動容。徐常語士康曰:‘王有二美姬,一名修容,一名艷姿,并娥眉皓齒,潔貌傾城。修容亦能為《綠水歌》,艷姿善為《火鳳舞》?!靠德劥耍斐A钚旃摹毒G水》、《火鳳》之曲焉?!盵29]

在此要說明的是,用漢語改造胡語民歌,使之進入宮廷音樂系統,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在民間用鮮卑語歌唱自己本民族的歌曲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普遍的。北魏代都及代都以北廣大鮮卑族聚居地區尤其如此。那些沒有被漢化的、沒有進入宮廷音樂系統的民歌,仍當是用鮮卑語歌唱的,只是文獻沒有記載而已。這種格局當從北魏末延續到北齊、北周。

除“梁鼓角橫吹曲”以外,《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中還保留了幾首北朝的歌曲。如《咸陽王歌》、《北軍歌》、《鄭公歌》、《裴公歌》、《長白山歌》、《敕勒歌》等?!峨防崭琛窊稑犯畯V題》所引是北齊神武攻周玉璧時用于軍中的,郭茂倩補充曰:“其歌辭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故其句長短不齊?!盵30]可知,此歌是一首很早的鮮卑族民歌,流傳到南方前用北齊語言歌唱,所以長短不齊?!稑犯娂分写驿浀母柁o亦長短不齊,由此可以斷定這首歌曲傳入南方當在北齊或以后。

“北狄樂”分化后,一部分歌曲傳到梁代,成為軍樂,陳繼梁制,未有多大變化,在陳當還有北歌傳唱?!豆沤駱蜂洝さ仳尭铇忿o》解題曰:“‘側側力力’以下八句,是今歌有此曲。最后云‘不可與力’,或云‘各自努力’。”[31]“今歌”當指陳?!峨]頭流水歌辭》、《隔谷歌》也為陳樂工所提供?!端鍟ひ魳分尽罚骸凹昂笾魉梦?,耽荒于酒,視朝之外,多在宴筵。尤重聲樂,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酒酣則奏之?!盵32]

隋統一后,與清商樂一并入隋太樂署,成為鼓吹四部之一,唐因隋制,將四部改成五部?!白运逡押?,始以橫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為四部,總謂之鼓吹,并以供大駕及皇太子、王公等”[33]。

在北方,“北歌”繼續在上層與下層兩個空間流傳?!端鍟ひ魳分尽罚骸爸芴姘l跡關、隴,躬安戎狄,群臣請功成之樂,式遵周舊,依三材而命管,承六典而揮文,而《下武》之聲,豈姬人之唱,登歌之奏,協鮮卑之音。”[34]《舊唐書·音樂志》:“元魏、宇文,代雄朔漠,地不傳于清樂,人各習其舊風。”[35]以上北齊、北周宮廷音樂中有關北歌的記載說明北歌在北方上層尚一直流傳。在民間,特別是鮮卑族聚居區,歌唱北歌也是相當普遍的。《北史·爾朱榮傳》:(爾朱榮)“及酒酣耳熱,必自匡坐唱虜歌,為《樹梨普梨》之曲。見臨淮王彧從容閑雅,愛尚風素,固令為敕勒舞。日暮罷歸,便與左右連手蹋地,唱《回波樂》而出。”[36]《北齊書·徐之才傳》:“太寧二年(562)春,武明太后又病。之才弟之范為尚藥典御,勒令診侯。內史皆令呼太后為‘石婆’。蓋有俗忌,故改名以厭制之。之范出告之才曰:‘童謠云: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斬冢做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今太后忽改名,私所致怪!’之才曰:‘跂求伽,胡言去已。豹祠嫁石婆,豈有好事?斬冢做媒人,但令合葬自斬冢。唯得紫綖靴者,得至四月,何者?紫之為字‘此’下‘系’,‘綖’者熟,當在四月之中?!秵栄ナ呛瘟x?之才曰:‘靴者革旁化,寧是久物?’至四月一日,后果崩。”[37]

可見,北方民間的虜語歌曲是一直存在的。雖然,在東西魏及北齊、北周時期鮮卑化政治思潮與文化思潮十分明顯,但是,并不能以此否定北魏全面漢化與北歌漢語化之歷史事實。南北統一后,上層漢語的北歌與民間鮮卑語北歌都進入隋太樂署,但認識鮮卑語歌曲的人已很少了。

從原始的部落歌曲到與漢民族歌曲交融、北魏朝廷制禮作樂過程中的提升改造,再到南朝、北朝的廣泛流傳,“北狄樂”的發展經歷了原創、交融、同化的過程。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其中一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開始漢化,進入北魏音樂機關,與從西涼所得的漢魏古樂一起成為祭祀、郊廟和朝會享宴音樂的一部分,其歌辭是華語系統;一部分未進入音樂機關,繼續在民間流傳的歌曲,其歌辭仍為鮮卑語。華化的這部分歌曲因為可以與江南交流,所以在這期間通過戰爭、外交、民間等各種方式流傳到了南方,因此,《樂府詩集》在梁鼓角橫吹曲和雜曲歌辭中得以存錄北歌歌辭。因為北魏時期傳統的鮮卑語歌辭系統在民間一直未斷其血脈,所以唐代音樂機關還能見到辭曲均不可曉的鮮卑語歌曲。

參考文獻:

[1]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725頁。

[2][4][10][15][35]劉煦:《舊唐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071、1072、1072、1072、1040頁。

[3][36]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179、1762頁。

[5][6][7][17][19][20][21][30][31][33]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63、364、371、362、361、367、328、1212、366、310頁。

[8][14][26][32][34]魏征:《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13、313、286、309、287頁。

[9]李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第2579頁。

[11]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慕容鮮卑音樂論略》,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8頁。

[12]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79頁。

[13][23][24][25]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828、162、2826、2829頁;

[16]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985頁。

[18][22]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922、914頁。

[27][29]周祖謨校釋、楊衒之著:《洛陽伽藍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139頁。

[28]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694頁。

[37]李百藥:《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4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