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貢貿易管理論文
時間:2022-10-28 11:08:00
導語:明代朝貢貿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永樂元年,明朝復置廣東、福建、浙江三市舶司,同時差遣中使提督,市舶宦官成為朝貢貿易的實際管理者。正統以后市舶宦官經常兼任或轉遷提督地方軍務、海道、鹽政、珠池等職,權勢倍增。嘉靖初年,裁撤外派內官,市舶宦官暫時退出海外貿易管理?;鹿僦鲗зQ易管理,不僅構成明前期朝貢貿易管理的特色,而且體現了明朝宦官勢力發展的一般趨勢。
關鍵詞:明前期市舶宦官朝貢貿易
上世紀五十年代,史學大家李劍農先生指出:“明初海上之商業關系,已呈變態”。具體表現在:以市舶附于貢舶,優于貢直而免市稅;有貢則許市,非貢則否;凡定期入貢,皆預給勘合,勘合不符者不受;宋元舶商之公憑公據,至明變為貢使勘合;由于倭寇海盜劇烈,明初嚴禁人民下海販易,市舶司時置時廢,很不正常,等等。[1]以主管機構與官員而言,明前期朝貢貿易管理體制,也與前代大不一樣。永樂元年以后,命內臣提督廣東、浙江、福建三省市舶,在市舶司之上形成新的管理機構,取代了市舶司的職能,朝貢貿易管理體制為之改變?;鹿僦鲗зQ易管理,不僅構成明前期朝貢貿易管理的特色,而且體現了明朝宦官勢力發展的一般趨勢,值得深入研究。
一市舶宦官及提督衙門
明初,鑒于漢唐宦官亂政的教訓,朱元璋制定嚴格制度,限制宦官人數,防止宦官干政。明成祖以藩王身份篡奪政權,宦官起重要作用,因而永樂年間宦官受到重用,勢力不斷增長。陸容《菽園雜記》謂:“洪武中,內官僅能識字,不知義理。永樂中,始令吏部聽選教官入內教書?!盵2]《明史》稱:“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盵3]
宦官涉足對外關系與對外貿易始于永樂。明人王世貞說,永樂元年遣內官李興等敕勞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哆啰諦剌,并賜王文綺帛及銅錢、麝香諸物,與其貢使偕行,“此內臣奉使外夷之始也”。三年,內使王琮同給事中畢進封故真臘國王長子忝烈昭平牙為王,“此內臣封夷王之始也”;是年,命太監鄭和等率兵二萬七千人行賞賜西洋古里、滿剌諸國,“此內臣將兵之始也”。鄭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謂之三寶太監。[4]內臣自鄭和、王(振)、(劉)謹后,其富貴勢焰有以歆動之耳?!盵5]
明前期的朝貢貿易管理,具體由市舶提舉司負責。明朝初年,依照宋元制度,在太倉黃渡設置市舶司,設提舉、副提舉、吏目等官員。洪武三年二月,因地近京師,罷之。洪武七年一月,依“太倉體制”設置市舶司于浙江、福建和廣東。九月,沿海迭遭倭患,又有番商假冒貢使入貢,復罷三市舶司。明成祖上臺后,銳意經營海外,于永樂元年復置廣東、福建、浙江三市舶司,“設官如洪武初制”,同時派遣內臣提督,派往廣東的提督市舶太監為齊喜。[6]
市舶司隸屬于粵、閩、浙三省布政司,屬地方行政系統,“掌海外諸蕃朝貢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偽,禁通番,征私貨,平交易,閑其出入而慎館谷之?!盵7]毫無疑問,市舶司是朝貢貿易的在地方的主管機構。然而,由于永樂朝派遣市舶中官,侵奪了市舶提舉司原有的職權,改變了明初貿易管理的體制。
永樂初派出市舶宦官,是為了加強朝廷對朝貢貿易的管理和控制,市舶宦官與三省鎮守、巡撫、三司等官,在市舶司之上構成朝貢貿易的多頭領導。正統十四年(1449),廣東左參議楊信民奏稱:“廣東番夷往來,既有內使專統其事,又有鎮守、巡撫、三司等官,令其待宴足矣,乞免差京官遠行陪宴之禮?!睆闹?。[8]弘治十六年林玭《福建市舶提舉司記》謂:“永樂元年,始置市舶提舉司于泉,設官掌之,又主以中貴一人?!盵9]杭濟《提督福建市舶題名記》謂:
東南自浙江而閩廣為三省,其外大海多蠻夷,環水而島居者若干國,凌風駕濤,譯言贄貢,歲率以為常,故每省各該市舶司領之,又命中貴臣一人統其事,區劃周悉,蓋欲下通款附之誠,上以布我朝廷柔遠之意也。[10]
林文俊《送黃德恭赴廣東市舶提舉序》也說:
閩、浙、東廣近海之處,各立市舶府,領之以中官;而又有市舶司,分蒞其事。每番舶至,則先遣提舉閱實其貨,籍其入貢之數,有余乃聽貿易,而又為之平其物價,治其爭訟,蓋圣朝所以柔遠之意,固甚善也。[11]
市舶宦官以皇帝欽差常駐地方,來歷不凡,口銜天憲,權勢煊赫,特別是正統以后,宦官勢力膨脹,市舶宦官經常兼任或轉遷提督地方軍務、海道、鹽政、珠池等職,插手地方事務,凌駕于地方當局之上,在貿易管理中具有統領全局的權勢。
天順元年(1457),翰林院編修尹直奉旨到廣州祭南海神,兩廣地方長官陪祀,鎮守太監阮能居首,市舶太監杜喬居次,其后依次為副總兵翁信,巡按御史徐瑄,都指揮使胡英,左布政使韓陽等。[12]可見兩廣鎮守太監、廣東市舶太監地位高于兩廣地方長官。
市舶司在市舶中使領導下機構被架空,職權被剝奪,很自然的變成無所事事的清閑機構,這是古代市舶司制度的“變態”。張邦奇《西亭餞別詩序》指出:“其供應之節,控馭之方,掌于郡守;犒待之儀,貢輸之數,主于中官;職提司者,不過檢視而已?!盵13]清人梁廷枏說:“自洪武迄嘉靖,置罷不常;又始置三司,后復罷浙江、福建,而專屬之廣東,大抵歸其權于中官,凌轢官吏,古人互市之法,蕩然盡矣?!盵14]
市舶中使多以太監充任,也有少監、監丞,并無定制。[15](見附表)明制太監正四品,少監從四品,監丞從五品,[16]可見市舶宦官官位并不高,但能量很大,不容小覦。
市舶中官有獨立的衙門,名目有“市舶府”、“市舶公館”、“市舶中官衙門”、“提督市舶衙門”、“市舶中官公館”等,直屬內府,與地方不相屬。成化中,廣東布政使彭韶奏言:
廣東市舶提舉司衙門,先于永樂元年八月內該內官齊喜欽奉太宗皇帝圣旨設立,彼時僉民殷實戶四十七名,在本司用,其他工腳夫并跟撥皂隸等項,又名不簿,內臣相承接管,于今七十余年。[17]
可見市舶中使衙門不僅自成體系,而且支配了貿易管理中的各項資源。下面是粵、閩、浙三省市舶宦官機構的基本情況。
(一)廣東市舶公館
廣東市舶公館,初設于城南江邊,后改于仙湖街奉真觀舊址。嘉靖《廣東通志》謂:“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諸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所未有,乃命內臣監鎮市舶,設公館于城南水濱,改建于城西仙湖?!盵18]同書“公署”條謂:“嘉靖十年,革去市舶內宦。其館在郡西武安街宋轉運司舊址?!盵19]嘉靖《廣州志》亦云:“市舶公館,在郡西武安街南,永樂元年建”。[20]
嘉靖初,廣東市舶公館衙門有正廳五間,穿廊三穿,后廳五間,左右廂房二十二間,儀門廳三間,東西耳房二間,大門三間,比廣東市舶司衙門規模大。[21]
萬歷《廣東通志》謂藥洲“南有千秋寺,被有八賢堂。洪武三年劈寺址為按察司,觀址為市舶公館。”[22]此說有誤,洪武三年并無市舶宦官,何來“市舶公館”?不過藥洲倒與海外交通有關系。該地原為南漢宮苑,有文溪流過,潴水成湖。湖中有洲,為劉氏“聚方士習丹鼎之地,”建有長春宮、三清殿;藥洲“積石如林”,形成花、石、湖、洲并勝景色;藥洲四周“環以犀橋”,以通宮城,北橋名“寶石橋”,南橋名“仙童橋”,為藥洲勝景。[23]宋代藥洲為轉運司地,后有蓮池,建有奉真觀。紹興六年(1136)十月戊午改奉真觀為來遠驛,以備招徠諸國貢使。
(二)福建提督市舶公署
據弘治《八閩通志》記述,福建提督市舶公署在布政司東南光澤坊內,舊織染局地也。初建于府治西南法光寺東。成化十六年,提督市舶都知監太監韋查與織染局互易創建。[24]同書“織染局”條謂:“在府治西南地平寺東,舊為提督市舶公署。洪武八年,建于府治東南光澤坊內。成化□□年,以其地建提督市舶公署,遂以此為織染局?!盵25]這里的地平寺,也就是法光寺。
光澤坊,一般認為在福州東街福建省立醫院內,因為道光時林楓《榕城考古略》提到:“鎮閩將軍署,舊染織局也。明成化間為市舶府,后為巡按御史署。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陳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屢增拓,規制益宏。國初為總督署,康熙十九年改為鎮閩將軍署”。民國《福建通志》亦從此說。該地為通往東城門的必經之地,故名東街。民國時鎮閩將軍署改為省立醫院。1966年以前,醫院內假山尚有督舶太監吟風弄月的詩刻一首,惜后來失落。不過,王鐵藩先生通過細致深入的研究,認為光澤坊不在福建省立醫院,而在今仙塔街街東,光澤坊宋為潤澤坊地。宋《三山志》所載之潤澤坊,五代為橫沖營地,內有義井,明改為光澤坊,明后期坊廢。[26]
此說還可以《閩都記》的記載為證。該書“光澤坊”條云:“閩橫沖營在焉,巷有二井,義井也;建坊潤澤,后更名光澤,井存,坊廢?!蓖瑫安煸骸睏l曰:“其地舊織染局也。國朝成化間改為市舶府,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陳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屢增拓,規制益宏?!盵27]
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又謂:“成化五年奏改舶司于福,制曰可,乃建市舶太監府于柏衙,市舶提舉司于澳橋,進貢廠、柔遠驛于河口?!边@里的“柏衙”,在光澤坊之南?!堕}都記》“柏衙前”條曰:“在察院之南。元行省郎中柏帖木爾居此,柏一門死事,宅廢已久,坊名尤存。國朝成化間侍郎黃堯存、尚書黃鎬二人故宅在焉,今俱易主?!笨梢姼=ㄊ胁疤O府原與市舶提舉司相連。成化十六年市舶府與織染局交換衙署,司府才分開。
(三)浙江市舶府
浙江市舶府,在杭州城內,原為宋德壽宮后苑。宋德壽宮,在大內之北,史稱“氣象華勝”,內鑿大池,引西湖之水注之。其上疊石為山,以擬飛來峰,建有聚遠樓,“凡禁籞周四”;分四地,東為香遠清深(梅臺竹堂),月臺、梅坡、松竹三徑(菊、芙蓉、竹),清妍(酴醿)、清新(木樨)、芙蓉崗;南則載忻(大堂乃御宴處)、忻欣(古柏、湖石)、射廳、臨賦(荷花山子)、燦錦(金林檎)、至樂(池上)、半丈紅(郁李)、清曠(木樨)、瀉碧(養金魚處);西則冷泉(右梅)、丈杏館、靜藥(牡丹)、浣溪(大樓子、海棠);北則澤華(羅亭)、旱舡俯翠(茅亭)、春桃、盤松。真是“亭榭之盛,御舟之華,則非民間可擬”。[28]明市舶太監以舊宮苑為官署,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5年度)、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04036092)。
[1]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三聯書店,1957年,第160-173頁。
[2]陸容撰、佚之點校:《菽園雜記》,中華書局,1985年,第41頁。
[3]《明史》卷三百四《宦官傳》序。
[4]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一《中官考一》,萬歷四十二年刊本,四庫禁毀書叢刊。
[5]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二《中官考二》,萬歷四十二年刊本,四庫禁毀書叢刊。
[6]《明史》卷七十五《職官志》。
[7]《明史》卷九十五《職官志》。
[8]《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五,正統十四年十一月乙酉。
[9]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藝文”條,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
[10]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藝文”條,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
[11]林文俊:《方齋存稿》卷四,四庫全書本。
[12]尹直《御祭南海神文》,李福泰修、史澄纂:《番禺縣志》卷三十一《金石略》,同治十年刻本。
[13]張邦奇:《張文定甬川集》,《明經世文編》卷一百四十七。
[14]梁廷枏總纂,袁鐘仁校著:《粵海關志》卷七《設官》,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4頁。
[15]戴璟:《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16]《明史》卷七十四《職官志》。
[17]彭韶:《彭惠安集》卷一《奏議》,四庫全書本。
[18]黃佐:《廣東通志》卷六十六《外志·番夷》,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19]黃佐:《廣東通志》卷二十八《政事志》,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20]黃佐:《廣州志》卷二十二《公署》,嘉靖殘本。
[21]黃佐:《廣東通志》卷二十八《政事志.公署》,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22]郭棐:《廣東通志》卷十四《郡縣志·廣州府》,萬歷三十年刊本。
[23]樊封:《南海百詠續編》卷四,香港大東圖書公司影印,1977年。
[24]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卷四十《公署》,弘治庚戌刊本。
[25]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卷四十《公署》,弘治庚戌刊本。
[26]王鐵藩:《福州明代福建市舶司衙署考》,《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第70-75頁。
[27]王應山:《閩都記》卷三《郡城東南隅》,求放心齋道光辛卯年重刻。
[28]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三《南北內》,四庫全書本市舶宦官權勢膨脹
正統以后,宦官“干與外事”,在朝架空內閣,把持國柄,操縱廠衛,提督京營,如邊方鎮守、經理內外倉場,提督營造,珠池、銀礦、市舶、織染等事,無處無之,形成上自中央,下至地方,遍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領域的宦官權力體系。武宗繼位,劉瑾擅權,打擊異己,朝政敗壞,史載:“瑾逐去不附己者,矯旨許進、馬文升、劉大夏、趙事賢、張津奸邪朋黨,為民?!盵1]宦官還控制廠衛,開張皇店,監督征稅等。
市舶宦官在這一時期權勢大為擴張。有些市舶宦官升任本省鎮守太監,有些兼掌其他地方官職,權勢更加顯赫。如弘治十年,福建市舶太監董讓遷江西鎮守;正德十四年,福建市舶太監尚春升御馬監太監、福建鎮守;嘉靖五年,福建市舶太監趙誠升福建鎮守,都是很有勢力的人物。
成化間,浙江市舶太監林槐獲得提督海道的權力。嘉靖四年,提督浙江市舶司太監賴恩,“比例乞換敕諭,兼提督海道,遇警得調官軍?!盵2]雖然兵部和都給事中鄭自璧皆上言反對,但有旨許之。
成化十一年,韋眷為廣東市舶太監,兼“采造進奉品物”,又任珠池太監;[3]二十三年(1487),韋眷插手鹽政,奏請征廣州東莞西湖等村各埠場魚鹽之稅,“以備入貢之用”。[4]成化二十二年至弘治二年,韋眷以內官監太監兼任兩廣鎮守太監,[5]成為集多種權力于一身的兩廣頭號實權派人物。弘治八年卒于任所。韋眷操控對外貿易二十年,胡作非為,臭名昭著,是成弘間權勢最大、為禍最烈的市舶太監。
嘉靖以前,浙江、福建還形成總鎮太監管帶市舶太監的“事例”。嘉靖八年(1529),廣東巡撫都御史林富疏言:
若欲查照浙江、福建事例,歸并總鎮太監帶管,似亦相應,但兩廣事情與他省不同,總鎮太監駐扎梧州,若番舶到時,前詣廣東省城,或久妨機務,所過地方,且多煩擾,引惹番商,因而轍至軍門,不無有失大體。故臣愚以為不如令海道副使帶管之便也。[6]
這段史料說明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宦官兼職情況有所不同。浙、閩市舶宦官往往由總鎮太監管帶,廣東則委派專官,原因是兩廣總鎮太監與兩廣總督駐梧州,市舶太監則駐廣州,兩地距離太遠,不能相兼。
正統以后,貢舶貿易日趨蕭條,主持其事的市舶太監無事可管,正如廣東巡撫林富疏言:“先年番舶雖通,必三、四年方一次入貢,則是番舶未至之年,市舶太監徒守株而待,無所事事者也”。[7]相反,屬于非法的商舶貿易日趨興旺。兩廣當局面對緊迫的財政形勢,默許商舶貿易發展,放松限制,大概在景泰初年,開始確立“收稅則例”,開征市舶之稅。正德四年,都御史陳金等提請對番舶抽分十分之三,得到戶部同意,“將貴細解京,粗重變賣,留備軍餉?!闭率杲禐槭种?。抽分制公開確立,成為“廣中事例”的核心內容。[8]
番舶互市有利可圖,引起市舶太監的垂涎,廣東當局與市舶宦官的權利之爭隨之展開。正德四年(1509)三月乙未,市舶太監熊宣向朝廷提出要求兼理西洋諸國商舶抽分,結果為禮部所劾,斥其“妄攬事權”,熊宣被勒令回南京管事。[9]
正德五年七月,新任太監畢真援引所謂“熊宣舊例”,再次提出兼理商舶事務要求:
舊例泛海諸船俱市舶司專理,邇者許鎮巡及三司官兼管,乞如舊便。禮部議:市舶職司進貢方物,其泛海客商及風泊番船,非敕書所載,例不當預。奏入,詔如熊宣舊例行。宣,先任市太監也,常以不預滿剌加等國番船抽分,奏請兼理,為禮部所劾而罷。劉瑾私真,謬以為例云。[10]
這次爭議由地方上升到中央,焦點在于商舶貿易稅收?;鹿俜矫嬲J為商舶抽分不宜由鎮巡三司兼管,而應由市舶太監專理;禮部以貢舶、商舶管理各有分工,貢舶屬太監,商舶歸地方,對商舶抽分市舶太監“例不當預”。當時劉瑾掌權,在他活動與支持下,武宗批準了畢真的要求。[11]市舶宦官取得勝利。
[1]郭棐:《廣東通志》卷三十八《郡縣志·惠州府》,萬歷三十年刊本。
[2]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卷十五《中官考》,萬歷四十二年刻本,四庫禁毀書叢刊。
[3]《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九十八,成化十五年十二月辛未;阮元:《廣東通志》卷二百五十三《方向傳》,道光二年刊本。
[4]《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八十八,成化二十三年三月癸亥。
[5]應槚輯、劉堯誨重修:《蒼梧總督軍門志》卷一《歷官·總鎮》,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1年;戴璟:《廣東通志初稿》卷七《秩官上》,嘉靖十四年刊本。
[6]戴璟:《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7]戴璟:《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8]拙作:《明中期海外貿易的轉型與“廣中事例”的誕生》,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編:《鄭天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0年,第189-199頁。
[9]《明武宗實錄》卷四十八,正德四年三月乙未。
[10]《明憲宗實錄》卷六十五正德五年七月壬午
[11]《明武宗實錄》卷六十五,正德五年七月壬午。三裁撤市舶宦官
宦官勢力的高漲引起朝野的抗爭,統治集團從王朝統治、維護集團利益出發,在力量制衡上做了一些補救,壓制宦官勢力過度膨脹。如仁宗時內官馬騏矯旨諭翰林院書敕,付騏復往交阯閘辦金銀珠香。本院官復奏,仁宗正色曰:“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聞渠前在交阯荼毒軍民乎?交阯自此人歸,一方如解倒懸,今又可遣耶?遣之非獨詔書不信,將壞大事。此人近在內間百方請求,左右為言再往當有利于國,朕悉不答。卿等宜識朕意?!蹦酥?。[1]
宣德年間,內官袁琦、內使阮巨隊往廣東等處公干,以采辦為名,虐取軍民財物。事覺,宣宗命凌遲琦,斬巨隊等十人,因諭右都御史顧佐等曰:“宦官袁琦,以其自小隨侍,頗稱使令,升太監管事,輒敢恃恩縱肆欺罔,假公務為名,擅差內官往諸處,凌虐官吏軍民,逼取金銀等物,動累萬計,致吏民含冤無訴,歸怨朝廷。雖方面風憲之官,皆畏憚之,不敢以聞。鬼神不容,發露其事,已悉寘極刑?!盵2]
一些正直不阿的地方官員,也懲辦了一些不法宦官。成化、弘治間,廣東市舶宦官韋眷等,先后受到廣東布政使陳選、彭韶、番禺縣知縣高瑤等抵制,威勢少殺。成化間,姜昂知寧波府,“中官以市舶至,怙勢張甚,公與之抗,其人反愧服焉?!盵3]正德六年,張津知寧波府事,時市舶太監“怙勢不檢,公以法繩之。”[4]
世宗即位后,鑒于正德間宦官擅權干政之禍,“御近侍甚嚴,有罪撻之至死,或陳尸示戒”,[5]宦官囂張氣焰大為收斂。嘉靖八年(1529),用輔臣張孚敬及兵部胡世寧言,革各邊各省鎮守中官。[6]同年,廣東巡撫都御史林富疏請裁撤廣東市舶、珠池內官,理由可以歸納為四條:
(一)市舶太監額編軍民殷實人戶各50名,徭役供應之費不少。
(二)多年來貢舶罕至,市舶太監無所事事。
(三)當時浙江、福建貢舶事務俱委總鎮太監兼領,廣東因省情不同,總鎮、市舶太監互不相兼;總鎮太監駐廣西梧州,市舶太監駐廣東廣州;梧州離海遠,如果總鎮太監兼管市舶,往來不便,且易興釁端,故粵省不宜仿照浙閩,應將市舶事務委巡視海道副使兼管。
(四)裁撤廣東市舶內官還有一大好處,即省內臣之費,“不啻齊民數十家之產,而地方受惠,邊檄獲安矣?!盵7]
嘉靖九年以后,陸續裁撤派往各地的宦官,包括市舶宦官。該年以云南巡撫毛鳳韶言革鎮守太監。[8]十年,正式革去廣東市舶太監,巡按御史吳麟采納布政司參議王洙的建議,將市舶中官公館改為嶺南道公署。[9]十一年,保定巡撫林有孚疏方鎮守內臣之害,兵部尚書李承勛覆議,大學士張孚敬力持之,“遂革鎮守,并市舶、守珠池內官,皆革之”,一時皆稱快。[10]
此后,“終四十余年不復設。故內臣之勢,惟嘉靖朝少殺云”。[11]中官既罷,市舶管理權盡歸地方,形成以海道副使為主導,市舶司、府縣分權管理、互相監督的新體制。萬歷中礦監稅使復出,市舶制度又為之一變,此是后話。[12]
(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1]余繼登撰、顧思點校:《典故紀聞》,中華書局,1981年,第143頁。
[2]余繼登撰、顧思點校:《典故紀聞》,中華書局,1981年,第176-177頁。
[3]徐兆昺著、桂心儀等點注:《四明談助》卷十《北城諸跡二下·明賢牧》,寧波出版社,2003年。
[4]徐兆昺著、桂心儀等點注:《四明談助》卷十《北城諸跡二下·明賢牧》,寧波出版社,2003年。
[5]《明史》卷三百四《宦官傳》。
[6]朱東觀輯:《奏疏》卷三,四庫禁毀書叢刊。
[7]戴璟:《廣東通志初稿》卷三十《珠池》,嘉靖十四年刊本。
[8]余繼登撰、顧思點校:《典故紀聞》,中華書局,1981年,第308頁。
[9]黃佐:《廣東通志》卷二十八《政事志·公署》,嘉靖三十六年刊本。
[10]《明史》卷八十一《食貨志》。張二果、曾起莘:《東莞縣志》卷二《事記》(崇禎刊本)作嘉靖十年五月。
[11]《明史》卷三百四《宦官傳》。
[12]參見拙作:《明中期海外貿易的轉型與“廣中事例”的誕生》,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編:《鄭天挺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華書局,2000年,第189-199頁。
- 上一篇:漢族與女真族的馬市貿易研究論文
- 下一篇:宋代海外貿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