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新軍閥形成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9 01:39:00

導語:國民黨新軍閥形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民黨新軍閥形成探討論文

[摘要]1927年4月12日,發動了反革命政變,隨后一些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投靠國民黨的軍事勢力派也背叛了革命。這些背叛了大革命的國民黨軍事實力派,組成了國民黨的新軍閥。國民黨新軍閥與舊軍閥有共同點,但同時又有與舊軍閥不同之處。

[關鍵詞]國民黨;新軍閥;形成;特點

北伐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等北洋軍閥,這是中國人民革命的一次偉大勝利。但是軍閥卻并沒有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1927年背叛了大革命的國民黨軍事實力派,組成了國民黨的新軍閥。

(一)

“軍閥”一詞在《辭?!分械慕忉屖恰皳肀灾兀顡环?,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薄皳碛形溲b部隊,并能控制政權的軍人或軍人集團?!?/p>

由此可見“軍閥”大體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擁有武裝,自成派系,割據一方(或控制中央政權)。

在《新華詞典》中有關“中國近代軍閥”的解釋是“擁有軍隊,霸占一方,為害人民,充當買辦階級、豪紳階級的代表和帝國主義的走狗?!?/p>

這表示中國近代軍閥,除了具備了過去的軍閥的性質之外,還兼有“充當買辦階級、豪紳階級的代表和帝國主義的走狗”這“近代”的特色。

對于“國民黨新軍閥”,張同新提出,這是“對1927年叛變大革命后,霸據一方,實行反動統治,互相爭權奪利的國民黨軍事實力派的總稱?!雹?/p>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并由此推動了全國工農運動的開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武裝力量和舊軍閥系統中的軍閥,從各自的利益出發,他們都有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發展自己勢力的要求,但又感到缺乏力量,于是紛紛帶著自己的私家軍隊投靠國民黨,并改編軍隊,于是這些武裝力量成了國民黨新軍閥的主要來源。

主要由兩部分組成:⑴大部分是從舊軍閥系統中分化出來,整建制地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如南方的原國民革命第二、六、八軍(即譚延派,程潛派,唐生智派等湘軍),第三軍(即朱培德的贛軍),第七軍(即李宗仁,黃紹,白崇禧的桂軍),第九、十軍(即彭漢章,王天培的黔軍),北方馮玉祥統屬的國民聯軍,閻錫山統屬的晉軍。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而改變為國民黨旗號的原北洋系統的地方小軍閥則更多,如夏斗寅,周鳳岐,陳調元等。⑵來自第一次國共合作前后組建的所謂“黨軍”,我黨雖曾在這些軍隊中作過大量工作,但由于這些軍隊的首領不允許對其軍隊進行改造,同時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放棄對軍隊的領導權,因此這些軍隊仍是舊式雇傭軍隊的性質。②

這些武裝力量參加北伐大革命,主要出于以下幾種原因:

⑴這些武裝力量受到大軍閥的壓迫,希望借革命力量的庇護來保住自己的勢力;

⑵他們看到直系,奉系等舊軍閥的垮臺已是大勢所趨,而暫時歸順大革命的潮流;

⑶由于各地均被舊軍閥分割而難以發展,他們期望借助革命的旗號擴展實力;

⑷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期望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制。

這些武裝力量雖然表示愿意接受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但是他們參加大革命的出發點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所以隨著大革命的深入發展,他們所戴著的“革命信徒”的假面具也逐漸脫落。

大革命打擊了封建勢力,農民和城市工人要求土地,減輕剝削,實現政治民主的斗爭不斷深入,在國民黨軍隊的士兵中更提出了廢除軍閥制度,實行軍隊生活民主化的要求,這些都威脅著代表地主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軍事實力派的切身利益。他們既想“脫離革命,同時又企圖找到一條既能攫取更大的統治權,又能打著革命旗號來取消人民民主革命的道路?!雹?/p>

1927年4月12日,發動了反革命政變,隨后其他的國民黨軍事勢力派也背叛了革命。這些背叛了大革命的國民黨軍事實力派,組成了國民黨的新軍閥。

國民黨新軍閥的形成除了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即是在背叛大革命的情況下產生的之外,還有著與北洋軍閥相同的外部原因和階級根源。

提出:“現在的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以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對工農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比以前更加厲害。從廣州出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半路被買辦豪紳階級篡奪了領導權,立即轉向反革命路上,全國工農平民以至資產階級,依然在反革命統治底下,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經濟上的解放?!雹?/p>

這說明,新軍閥產生的國內經濟基礎和階級根源是地方性農業經濟的存在和地主買辦階級對人民大眾的殘酷剝削,而帝國主義劃分范圍的分裂政策則是其形成的外部原因。

(二)

國民黨新軍閥與先前舊軍閥并無本質上的區別,他們同樣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⑤

首先,國民黨在外交上采取投降妥協的政策。

1928年3月,國民黨政府向1927年3月炮擊南京、鎮壓中國革命的英、美帝國主義政府賠款、道歉,并宣布要“逞兇”;同年5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濟南慘案”,屠殺中國軍民一萬多人,竟然命令中國軍隊不準抵抗,并任由日軍繳械。

同時,帝國主義國家壟斷了中國的重工業。如日本控制了中國鐵礦生產的99%以上,生鐵生產的95%以上。在輕工業上,外資也占相對優勢。1930年,中國民族資本紗廠的資本和公積金共合12,700余萬元,而外資紗廠則合16,100余萬元,占56%。而外資擁有的紗錠數更占67.4%,擁有布機數也占56.4%。這說明,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不僅沒有被消滅,而且他們對中國控制程度越發嚴重了。

其次,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下,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依然存在,而且由于國民黨新軍閥和地主官僚大量掠奪農民的土地,土地占有狀況也日趨集中。

1933年,廣東地主富農人口占6%,卻占有66%的土地,而貧雇農人口占74%,卻只占有19%的土地。

再次,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下,中國官僚資本急劇地膨脹起來。

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在擴大軍費、增加賦稅的過程中,把大量財富塞進自己的腰包。1928年國民黨政府的軍費開支為21,000萬元,1929年為24,500萬元,1930年為31,200萬元,三年間增加了50%。從1930年至1936年間,歷年的軍費均在三億元以上。關稅、鹽稅、統稅在國民黨政府中央財政預算中所占的比重為:1928年48%,1931年88.2%。

國民黨政府從1927年至1936年共發行公債達26億元,四大家族通過他們控制的銀行,大量承購公債,獨占了公債利潤。

同時孔、宋、陳氏家族獨占商業,工農業,壟斷經濟命脈。1935年,國民黨政府設立了資源委員會,作為壟斷全國重工業和礦業的執行機構,它壟斷了鎢、銻、錫等物資的生產和運銷。

到1936年前后,在積累了大量財富后,正式形成了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成為了政權的經濟基礎。

但是國民黨新軍閥也有著同舊軍閥不同的特點:⑥

其一,以曾經是革命的國民黨做幌子,得以施展反革命的政治欺騙。

國民黨曾是一個革命的政黨,是各階級的革命聯盟。國民黨的新軍閥大都參加過反對舊軍閥的革命,國民黨政權暫時地實現了中國在形式上的“統一”,標榜自己“反對”帝國主義,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力。這種影響在短時間內仍然存在,而他們就利用這種影響進行反革命的欺騙。

其二,擁有龐大的反革命軍隊和全國系統的特務組織。

國民黨新軍閥是有一個以政黨為形式的集中組織,并有各種輔助形式的組織,作為反革命的工具。新軍閥篡奪了這個曾是革命的政黨的領導權,把它變為反革命的政黨,而舊軍閥是沒有這樣的政黨的。

國民黨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反革命武裝,其常備軍數量之多,超過了當時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據1929年國民黨官方提供的材料,當時“全國軍額達二百余萬,年需軍費約三萬萬余元”,占國民黨政府總支出的75%以上。

國民黨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特務系統。1929年11月,授意陳立夫、陳果夫建立“中央俱樂部”,又稱“CC”團或“CC”系。在這個組織內部有一個由職業化特務分子組成的專門特務機構,“中央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主要用來控制國民黨的黨務部門和文教部門。1932年3月,又成立了另一個特務組織“蘭衣社”,其外圍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隸屬于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它偵緝迫害的主要對象是軍隊中的先進分子和異己力量。從1927年到1928年,屠殺了革命人民337,000多人,到1931年,被殺害的群眾達100萬人。

以上兩點是新舊軍閥最主要的區別。

其三,擁有表面上統一的全國政權。

從“寧漢對立”到“寧漢合流”,經過1928年上半年的“北伐”,6月占領北京。1928年12月29日,滿洲四省軍閥張學良宣布效忠國民黨政府。這也是中國自1916年來第一次名義上實現統一。⑦

其四,同時得到幾個帝國主義的支持。

集團,在經濟上有江浙財閥的支持,同時又得到英、美與別的帝國主義的支持。1927年3月,上海資本家向他提供300萬元,作為回報,他答應制止上海勞工騷動,并從革命運動中清除共產黨勢力。4月25日,上海商人和銀行家又給了700萬元。⑧

其五,用政治強制和軍事掠奪的手段,逐步地形成了買辦的、封建的、軍事的壟斷資本主義,作為這個統治的經濟基礎。

(三)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實際上存在著由新舊軍閥控制的三個反動政府,即:國民黨

南京政府;國民黨武漢政府;奉系軍閥的北京政府。他們各霸一方,為爭奪對于全中國的統治全,進行著激烈的爭斗。

同時國民黨內部各派系林立,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利益的矛盾,他們同樣想得到整個中國的統治權,爭斗同樣不可避免。

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事實上反映了美、英、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利害矛盾,指出“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反映著帝國主義各國的矛盾和斗爭。故只要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戰爭?!雹?/p>

到1928年初,國民黨軍閥北進之前,便形成了蔣(介石),桂(李宗仁、黃紹、白崇禧),閻(錫山),馮(玉祥)四個主要派系,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原奉系軍閥武力轉化為國民黨新軍閥的武力。

從1929年3月至1930年11月,先后爆發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和蔣、馮、閻中原大戰。由于多方因素,在軍閥混戰中占了上風,最后建立了表面上統一的全國政權。

據不完全統計,1927年到1930年的3年之中,除上述幾次大規模軍閥戰爭外,還有云南的唐(繼堯)龍(云)之戰,山東的韓(復榘)劉(珍年)之戰、四川的二劉(劉湘、劉文輝)之戰等軍閥戰爭,不下六、七次之多。連年軍閥戰爭,戰火遍于大半個中國,兵連禍結,百姓遭殃,估計戰死人數不下五十萬之眾。⑩

同時,隨著國民黨統治的確立,它也以更瘋狂的屠殺政策來撲滅中國革命的烈火,黨的組織受到極大的破壞,黨的活動被迫轉入地下。黨員人數由60,000多人減少到10,000人左右。城市工人的斗爭由進攻轉為防御,工會會員由300萬人減至30,000人。農民斗爭此起彼落,處于分散而不集中的狀態。民族資產階級則退出了革命的營壘,而附和了大資產階級的反革命。只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貧苦的城市小資產階級,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堅持革命斗爭。革命的形式由高潮轉入了低潮,這是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確立后帶給中國的又一影響。

但是由于中國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中國的殖民地化并沒有減弱,帝國主義仍控制著中國的經濟命脈;封建土地占有制也仍然保持;工人在大革命時期爭得的權利統統被取消;民族資產階級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全國的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以至民族資產階級,依然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革命統治底下,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解放。因此,革命的高潮再次到來是不可避免的。

①②③同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的形成及其混戰的歷史線索》教學與研究1984.2

④⑤《選集》四卷合訂本P47-48

⑥胡汶本等主編《中國現代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P211

黃元起主編《中國現代史》上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4P245

⑦[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93P142

⑧[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93P149--150

⑨《選集》四卷合訂本P47-48

⑩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P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