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1 01:15:00
導語:墨學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早期墨學:王綱解紐時代,中原墨者整飭世道的十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墨子的生活年代,約為春秋戰國之際至戰國初葉,據考證約為公元前五世紀。①這時由于政治上的多元結構及其連鎖的分裂、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閉模式開始解體,沒落的東周王朝已失去共主地位而淪為小諸侯國,社會陷入“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的局面。②中原一帶如魯、衛、鄭、宋、陳、蔡等地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迅速衰落,如《詩》、《史記》所謂魯、宋居民保守愚鈍、拘謹懦弱,鄭、衛、陳地民風淫逸等。與中原相反,齊、晉、楚、吳越、秦相繼崛起,紛紛走上強盛稱霸的發展道路。據《墨子》稱:“今之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③“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齊晉之君”。④這些邦國的日益強盛,嚴重沖擊甚至破壞著中原一帶的安逸。于是,墨家學派在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系統認識后,以激進的姿態登上整飭世道的舞臺。
首先,墨家學說在歷史上以勇于振世救敝而聞名遐邇。先秦諸子關注的問題各有側重,與孔子關注社會秩序與道德治理有異,墨子學說在社會經濟、政治、倫理、宗教哲學等方面都有涉及。墨子治世主張的出發點是:“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雹菀驗樵诙Y崩樂壞時代,墨子所看到的:一是生產工具的改善所帶來經濟發展,而這一發展造成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從而導致社會關系緊張;一是諸候割據帶來的社會動蕩,統治者驕奢淫逸,沉湎無度,興兵黷武,于是國與國仁義辭讓的遺風蕩然無存,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心態發生種種逆反傳統的變化。在這些社會問題中,比較嚴重的是什么?墨子指出:“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這一態度墨子在《兼愛》、《非攻》諸篇中有過反復的闡明?!凹纫苑侵我砸字??”⑥墨學作為一種治天下之亂,即關于社會改造和社會批判的學說被提出來。墨子主張正如自己所說:“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⑦以上十論雖非成于一地,也非成于一時,但從內容上看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是直面各邦國的社會現狀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甚至對于突發事件,墨者也是不遺余力的去救助,如墨子一生阻止過三次戰爭,止齊伐魯,取消楚魯陽文君伐鄭、行十日十夜至郢止楚攻宋。孫詒讓說:“其用心篤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韓、呂諸子之倫比也?!雹嘁虼耍珜W的創立,從治世出發點、治亂主張、實際行動等方面看,都與韓、呂諸子不同。歷史上這類自下而上、徑自倡導以天下為己任的治世思想,只有世道澆漓、民不聊生的時代才頻頻出現,所以早期墨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其次,早期墨學形成與中原地帶有著密切的聯系。墨子倡導的十論歷來被認為是墨學的基本精神所在,但聯系當時現實,這十論的大部分內容是針對迅速衰落的中原古邦的,尤其是反對齊、晉、楚、越的兼愛及非攻,更是視中原一帶當時形勢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這實際上是早期墨學真實的思想面貌,反映了早期墨學的時想。究其原因,其一,墨子一生,早年曾到中原各地游歷,熟諳《詩》《書》,嘗讀百家春秋;鼎盛年活動的中心則在魯國,這時他活動范圍大致以黃河中游以下流域為主,也擴及汝水流域的魯陽、長江流域的楚、偏僻的越地;晚年活動西移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唐余知古《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語“墨子,北方賢圣人”,魯陽之北即中原地帶。從《魯問》中墨子說:“抑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糶也。鈞之糶,亦于中國耳,何必于越哉?”⑨也說明墨子是“中國”(即中原一帶)人。其二,中原如魯、衛、鄭、宋、陳、蔡等地何以衰落?齊、晉、楚、吳越、秦何以相繼崛起?早期墨學從自身的思想立場上看,實際上對中原地帶予以了深切關注。盡管中原一帶為華夏古邦所萃聚之地,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準,但畢竟與齊、晉、楚、吳越、秦等地的異域文化不同。這些邦國在建國之初雖區區百里,辟居深山,蓽路藍縷,與戎狄頻繁殘酷戰斗了近百年方才立足,其民風悍勇皆有斗心。他們在土壤的豐度上不及中原,但其他資源方面卻有自己的優勢;又深受夷狄風俗制度影響,能保留和滲入落后民族野蠻精神,銳意進取變革;尤其這些邦國還有防御上的地理優勢,如“吳有三江五湖之難,……楚有汝淵、滿堂之故,……秦有隴坻、崤塞(注:戰國時獲得),……齊有泰山、巨?!薄"夥从^中原一帶,如魯、鄭、宋、衛地處平原,一馬平川,動輒敵軍入境焚掠,動輒兵臨城下。其三,為了推行主張,墨子派勝綽到齊國,派耕柱、公尚過到楚國做官等,也都是自中原向周邊輻射的。所以,若細加考察早期墨學的主要思想及實踐活動,則不難發現它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再次,早期墨學在思想上、組織上奠定了墨學基本的雛形,反映了中原學術下移趨勢,以及平民學者漸漸走向政治舞臺。由于學術下移,墨子本人該綜道藝、洞究象數之微,他的學說中“不及義理者絕少”,B11可他并不是以著述而知名的思想家,而是依口號及行動震撼一世的行動家。在墨子的影響下,其門徒櫛風沐雨、奔走呼號。所謂“短褐之衣,藜藿之羹”,B12“室高足以避潤濕,邊足以御風寒,上足以御雪霜雨露,墻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B13這些都反映了墨家學派平民學者治世思想的虔誠和投入。而且,出于平民走向政治的原因,墨者以有組織的群體姿態出現。墨子派高石子到衛國做官,讓某墨徒到衛國做官、曹公子到宋國做官,都是由首領派出。特別是弟子禽滑厘率三百墨徒持墨子守御之械助宋守城防楚、墨子自己去楚游說公輸盤勿要發動侵宋戰爭,更是出于統一的部署和通盤的安排。因此,從思想組織上分析,司馬遷就客觀地說墨家“儉而難遵”,“尊卑無別”。B14莊子則從思想上稱墨學“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震墨自矯,而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B15汪中甚至感喟:“其述堯舜,陳仁義,禁攻暴,止淫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長勤,百世之下,如見其心焉?!对姟匪^‘凡民有喪,匍匐救之’之仁人也!”B16可見,早期墨者不倦奔走的身影,以及墨學在以后一直得以沿續的許多思想,的確有中原古道之風。
二、中期墨學:道術為天下裂時代,不僅墨學十論的內涵發生變化,而且南北墨者雖俱誦墨經,卻以“別墨”相稱
戰國中葉約為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墨學和楊朱學成為天下輿論所向,風行一時。孟子對于自己時代思想領域的形勢判斷是:“楊朱、墨翟之學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盉17孟子這一“盈天下”的判斷是可信的。
其一,考察當時的社會形勢。這時期從七雄并起、泗上十二小侯尚在,到魏齊兩國為爭霸而激烈紛爭,再到魏國接連慘敗于齊、秦為止,時間持續了一百余年。此一百余年各諸侯國長期的互為攻伐及舊的貴族體制的崩潰,使原有基本安定的社會秩序被攪亂了。當時莊子認為天下大亂,“道術為天下裂”,B18后來顧炎武稱七國“絕不言禮與信”、“絕不言王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B19各國持續的大動蕩勢必導致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大破壞,歷史進入一個大分裂、大崩潰的時期。
其二,考察墨學、揚朱學這一時期的思想內容。墨學發展到戰國中葉如方授楚分析,當時中原“貴族政治已大崩潰,‘尚賢’已漸通行矣?!型瘎t法家亦有此傾向,惟所以尚同之故,稍有不同耳。春秋時代之所謂樂已不行于戰國,故無所用,其非新樂則非之亦不能去也;節用、節葬重在實行,非盡關理;論迷信之命定說,于戰國中葉為科學精神所掩,一時稍斂;天志明鬼本以便行于賤人,墨門弟子久已懷疑矣,故《墨經》中不言天與鬼神,而所重在兼愛、非攻。”B20可見這時墨學內涵已發生變化,可以稱之為“中期墨學”。中期墨家的“兼愛”仍然是揭露和抨擊當時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強執弱,眾暴寡,智詐愚的社會現實,但早期墨學口號是兼愛拒利,這一時期則變成兼相愛交相利;而“非攻”則從兼愛交利的倫理角度認為虧人自利,不符合義的原則。與中期墨學同樣顯赫的楊朱學,則針對墨家“兼愛”,聲稱“為我”,反對墨家“為義”的自我犧牲精神。如當初禽滑厘問楊朱:“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盉21
其三,作為顯學,中期墨學與楊朱相反相承。孟子說:“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墨?!盉22從后人論述楊、墨的言論看,中期墨學與楊朱學確有獨到之處。例如:“楊子見達路而哭之,以為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盉23“墨翟之徒,世謂熱腹;楊朱之侶,世謂冷腸”。B24
中期墨學的廣泛發展,遂使墨家學派由北方中原一帶正式擴展到了南方,開始滲入并影響南方的社會政治生活。這樣原來的墨家學派由一而二,形成北方墨者、南方墨者群體?!肚f子•天下篇》稱:“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信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辨相訾,以角奇偶不仵之辭相應?!边@里所說南方墨者、北方墨者的情形是——
南方墨者群:具體而言,其一,墨子晚年客居楚國的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南方墨者在他的影響下形成。從地理形勢看《莊子》所說當時南方是楚地,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為楚人。楚人一直注重學習中原的先進軍事技術,如此前其舟師原來不如吳、越兩國,為擊敗之,楚人就以具有很高科技水平的墨家巨子為師。其二,楚地文明的發展程度遜于中原。長期以來楚人被中原人視為蠻夷。楚人也自視為蠻夷,《史記•楚世家》中有兩個楚君都自稱“我蠻夷也”,而且楚君熊渠表示“不與中國號謚”,B25號謚是周禮尊卑等級觀念的體現。為此中期南方墨者為實現其強烈的治世愿望,曾付出巨大的犧牲,如“墨者巨子孟勝為陽城君守城,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勝于荊,田襄子止之……不聽,遂反死之。”B26其三,作為中原文化的墨家思想,一方面從楚文化中汲取了許多有益成分,另一方面也摒棄了中原文化不適用于楚地的內容。如《經下》曰:“在(察)其所然者于未然者,說在推之?!薄督浾f下》則謂:“在(察),堯善治,自今在(察)諸古也,自古在(察)之今,則堯不能治也?!钡街衅谀戏侥呖磥砉糯ネ醪⒉荒芙鉀Q當下現實發生的問題,“三表”中之第一表“上本乎古者圣王之事”也就不再有原來的重要意義。所以《經下》說:“堯之義也,生于今而處于古,而異時。說在所義?!薄督浾f下》釋云:“堯,或以名視人,或以實視人。舉彼唐帝也,是以名視人也;指是月霍也,是以實視人也。堯之義也,是聲也于今;所義之實,處于古。”也就是說,古今實不同,若堅持用堯時之義來度量今日之實,顯然不能奏效。這表明中期南方墨者開始以客觀真實的心態面對當下切身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南方墨學無疑對原始墨學進行了修正和改造,這是中期墨學的一個新特征。
北方墨者群:這一時期隨著泗下十二小侯的衰落甚至相繼淪亡,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主要集中于齊、魏二地。莊子所說相里氏據《元和姓纂》說:“晉大夫里克為惠公所滅,克妻司成氏揣少子李連逃居相城,因為相里氏,李連玄孫相里勤”,B27相里氏由晉逃離故不會居晉(包括晉三分后的魏),而后來韓非稱這派墨者在公元前三世紀時仍維持“顯學”地位,自然是齊地墨者。從墨學弟子的傳授看,齊地之所以輩出高何、懸子石、田鳩等優秀的墨者,表示齊地有墨者一派的活動,是墨家有力的根據地。例如《經說下》篇明顯含有在齊國所能成立的命題,可以認為齊墨者、即作為墨子后學的北方墨者群繼承其政治主張,繼續在諸侯之間游說。
南、北墨者“俱誦墨經”,二者之間卻以“別墨”相稱,說明中期墨學在思想內容、傳授方式,以至學派內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從內容上看,前面已述中期墨學“兼愛”、“非攻”以及南方墨者“述堯舜,陳仁義”的內涵的變化,其實單就墨經而言,其辭約義豐、包羅甚富,除涉及早期墨學的思想,還包括哲學邏輯以及其他各門科學的知識。例如政治觀念上,“利”、“害”的定義與《兼愛中》、《非攻中》篇相應,“仁”、“義”、“禮”、“忠”、“孝”、“勇”等界說與《尚賢》、《貴義》等篇相應。哲學上,墨經中講到了物質、時間、空間、量和運動等范疇,如《經下》:“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薄?/p>
論文關鍵詞墨學史早期墨學中期墨學末期墨學
論文內容提要以先秦時代(公元前5——前3世紀)社會形勢需要、墨者先后主要活動地域、同時期諸子相應論述,以及《墨子》書內容(尤其是十論)前后不一為依據,敘述墨學在先秦的歷史發展是經歷了早、中、末三個時期。這樣以社會學說史的角度考察墨學,既揭示先秦墨學在發展中的內在邏輯過程及相應的階段性改變,也說明先秦墨學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文化的滲透與結合。
先秦墨學自創說立派以來廣為流傳了三個世紀,曾與楊朱學、儒學并稱為一時顯學。起初墨家學派的成員以中原為中心實踐著自己的社會主張,不久隨著學派的日益壯大,欣欣向榮的團體內部逐漸分化,約公元前四世紀出現北方墨者、南方墨者,至公元前三世紀又為東方墨者、南方墨者和秦墨者。這些墨者在不同區域、以不盡相同的思想形態陸續出現、甚至流變,揭示著墨學在先秦時代活動的主要區域開始是以中原地帶為主,中期擴大到南方,末期又發展到秦地。本文試以墨學史的角度,對這一進程作一簡要的探討。
一、早期墨學:王綱解紐時代,中原墨者整飭世道的十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墨子的生活年代,約為春秋戰國之際至戰國初葉,據考證約為公元前五世紀。①這時由于政治上的多元結構及其連鎖的分裂、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閉模式開始解體,沒落的東周王朝已失去共主地位而淪為小諸侯國,社會陷入“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攻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的局面。②中原一帶如魯、衛、鄭、宋、陳、蔡等地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迅速衰落,如《詩》、《史記》所謂魯、宋居民保守愚鈍、拘謹懦弱,鄭、衛、陳地民風淫逸等。與中原相反,齊、晉、楚、吳越、秦相繼崛起,紛紛走上強盛稱霸的發展道路。據《墨子》稱:“今之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③“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齊晉之君”。④這些邦國的日益強盛,嚴重沖擊甚至破壞著中原一帶的安逸。于是,墨家學派在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系統認識后,以激進的姿態登上整飭世道的舞臺。
首先,墨家學說在歷史上以勇于振世救敝而聞名遐邇。先秦諸子關注的問題各有側重,與孔子關注社會秩序與道德治理有異,墨子學說在社會經濟、政治、倫理、宗教哲學等方面都有涉及。墨子治世主張的出發點是:“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雹菀驗樵诙Y崩樂壞時代,墨子所看到的:一是生產工具的改善所帶來經濟發展,而這一發展造成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從而導致社會關系緊張;一是諸候割據帶來的社會動蕩,統治者驕奢淫逸,沉湎無度,興兵黷武,于是國與國仁義辭讓的遺風蕩然無存,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心態發生種種逆反傳統的變化。在這些社會問題中,比較嚴重的是什么?墨子指出:“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下之害也。”這一態度墨子在《兼愛》、《非攻》諸篇中有過反復的闡明?!凹纫苑侵?,何以易之?”⑥墨學作為一種治天下之亂,即關于社會改造和社會批判的學說被提出來。墨子主張正如自己所說:“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雹咭陨鲜撾m非成于一地,也非成于一時,但從內容上看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是直面各邦國的社會現狀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甚至對于突發事件,墨者也是不遺余力的去救助,如墨子一生阻止過三次戰爭,止齊伐魯,取消楚魯陽文君伐鄭、行十日十夜至郢止楚攻宋。孫詒讓說:“其用心篤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韓、呂諸子之倫比也。”⑧因此,墨學的創立,從治世出發點、治亂主張、實際行動等方面看,都與韓、呂諸子不同。歷史上這類自下而上、徑自倡導以天下為己任的治世思想,只有世道澆漓、民不聊生的時代才頻頻出現,所以早期墨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其次,早期墨學形成與中原地帶有著密切的聯系。墨子倡導的十論歷來被認為是墨學的基本精神所在,但聯系當時現實,這十論的大部分內容是針對迅速衰落的中原古邦的,尤其是反對齊、晉、楚、越的兼愛及非攻,更是視中原一帶當時形勢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這實際上是早期墨學真實的思想面貌,反映了早期墨學的時想。究其原因,其一,墨子一生,早年曾到中原各地游歷,熟諳《詩》《書》,嘗讀百家春秋;鼎盛年活動的中心則在魯國,這時他活動范圍大致以黃河中游以下流域為主,也擴及汝水流域的魯陽、長江流域的楚、偏僻的越地;晚年活動西移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唐余知古《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語“墨子,北方賢圣人”,魯陽之北即中原地帶。從《魯問》中墨子說:“抑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糶也。鈞之糶,亦于中國耳,何必于越哉?”⑨也說明墨子是“中國”(即中原一帶)人。其二,中原如魯、衛、鄭、宋、陳、蔡等地何以衰落?齊、晉、楚、吳越、秦何以相繼崛起?早期墨學從自身的思想立場上看,實際上對中原地帶予以了深切關注。盡管中原一帶為華夏古邦所萃聚之地,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準,但畢竟與齊、晉、楚、吳越、秦等地的異域文化不同。這些邦國在建國之初雖區區百里,辟居深山,蓽路藍縷,與戎狄頻繁殘酷戰斗了近百年方才立足,其民風悍勇皆有斗心。他們在土壤的豐度上不及中原,但其他資源方面卻有自己的優勢;又深受夷狄風俗制度影響,能保留和滲入落后民族野蠻精神,銳意進取變革;尤其這些邦國還有防御上的地理優勢,如“吳有三江五湖之難,……楚有汝淵、滿堂之故,……秦有隴坻、崤塞(注:戰國時獲得),……齊有泰山、巨海”。⑩反觀中原一帶,如魯、鄭、宋、衛地處平原,一馬平川,動輒敵軍入境焚掠,動輒兵臨城下。其三,為了推行主張,墨子派勝綽到齊國,派耕柱、公尚過到楚國做官等,也都是自中原向周邊輻射的。所以,若細加考察早期墨學的主要思想及實踐活動,則不難發現它有鮮明的地域特征。
再次,早期墨學在思想上、組織上奠定了墨學基本的雛形,反映了中原學術下移趨勢,以及平民學者漸漸走向政治舞臺。由于學術下移,墨子本人該綜道藝、洞究象數之微,他的學說中“不及義理者絕少”,B11可他并不是以著述而知名的思想家,而是依口號及行動震撼一世的行動家。在墨子的影響下,其門徒櫛風沐雨、奔走呼號。所謂“短褐之衣,藜藿之羹”,B12“室高足以避潤濕,邊足以御風寒,上足以御雪霜雨露,墻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B13這些都反映了墨家學派平民學者治世思想的虔誠和投入。而且,出于平民走向政治的原因,墨者以有組織的群體姿態出現。墨子派高石子到衛國做官,讓某墨徒到衛國做官、曹公子到宋國做官,都是由首領派出。特別是弟子禽滑厘率三百墨徒持墨子守御之械助宋守城防楚、墨子自己去楚游說公輸盤勿要發動侵宋戰爭,更是出于統一的部署和通盤的安排。因此,從思想組織上分析,司馬遷就客觀地說墨家“儉而難遵”,“尊卑無別”。B14莊子則從思想上稱墨學“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震墨自矯,而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B15汪中甚至感喟:“其述堯舜,陳仁義,禁攻暴,止淫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長勤,百世之下,如見其心焉?!对姟匪^‘凡民有喪,匍匐救之’之仁人也!”B16可見,早期墨者不倦奔走的身影,以及墨學在以后一直得以沿續的許多思想,的確有中原古道之風。
二、中期墨學:道術為天下裂時代,不僅墨學十論的內涵發生變化,而且南北墨者雖俱誦墨經,卻以“別墨”相稱
戰國中葉約為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墨學和楊朱學成為天下輿論所向,風行一時。孟子對于自己時代思想領域的形勢判斷是:“楊朱、墨翟之學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盉17孟子這一“盈天下”的判斷是可信的。
其一,考察當時的社會形勢。這時期從七雄并起、泗上十二小侯尚在,到魏齊兩國為爭霸而激烈紛爭,再到魏國接連慘敗于齊、秦為止,時間持續了一百余年。此一百余年各諸侯國長期的互為攻伐及舊的貴族體制的崩潰,使原有基本安定的社會秩序被攪亂了。當時莊子認為天下大亂,“道術為天下裂”,B18后來顧炎武稱七國“絕不言禮與信”、“絕不言王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B19各國持續的大動蕩勢必導致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大破壞,歷史進入一個大分裂、大崩潰的時期。
其二,考察墨學、揚朱學這一時期的思想內容。墨學發展到戰國中葉如方授楚分析,當時中原“貴族政治已大崩潰,‘尚賢’已漸通行矣。‘尚同’則法家亦有此傾向,惟所以尚同之故,稍有不同耳。春秋時代之所謂樂已不行于戰國,故無所用,其非新樂則非之亦不能去也;節用、節葬重在實行,非盡關理;論迷信之命定說,于戰國中葉為科學精神所掩,一時稍斂;天志明鬼本以便行于賤人,墨門弟子久已懷疑矣,故《墨經》中不言天與鬼神,而所重在兼愛、非攻?!盉20可見這時墨學內涵已發生變化,可以稱之為“中期墨學”。中期墨家的“兼愛”仍然是揭露和抨擊當時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強執弱,眾暴寡,智詐愚的社會現實,但早期墨學口號是兼愛拒利,這一時期則變成兼相愛交相利;而“非攻”則從兼愛交利的倫理角度認為虧人自利,不符合義的原則。與中期墨學同樣顯赫的楊朱學,則針對墨家“兼愛”,聲稱“為我”,反對墨家“為義”的自我犧牲精神。如當初禽滑厘問楊朱:“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盉21
其三,作為顯學,中期墨學與楊朱相反相承。孟子說:“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墨。”B22從后人論述楊、墨的言論看,中期墨學與楊朱學確有獨到之處。例如:“楊子見達路而哭之,以為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盉23“墨翟之徒,世謂熱腹;楊朱之侶,世謂冷腸”。B24
中期墨學的廣泛發展,遂使墨家學派由北方中原一帶正式擴展到了南方,開始滲入并影響南方的社會政治生活。這樣原來的墨家學派由一而二,形成北方墨者、南方墨者群體。《莊子•天下篇》稱:“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信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辨相訾,以角奇偶不仵之辭相應?!边@里所說南方墨者、北方墨者的情形是——
南方墨者群:具體而言,其一,墨子晚年客居楚國的魯陽(今河南省魯山縣),南方墨者在他的影響下形成。從地理形勢看《莊子》所說當時南方是楚地,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為楚人。楚人一直注重學習中原的先進軍事技術,如此前其舟師原來不如吳、越兩國,為擊敗之,楚人就以具有很高科技水平的墨家巨子為師。其二,楚地文明的發展程度遜于中原。長期以來楚人被中原人視為蠻夷。楚人也自視為蠻夷,《史記•楚世家》中有兩個楚君都自稱“我蠻夷也”,而且楚君熊渠表示“不與中國號謚”,B25號謚是周禮尊卑等級觀念的體現。為此中期南方墨者為實現其強烈的治世愿望,曾付出巨大的犧牲,如“墨者巨子孟勝為陽城君守城,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勝于荊,田襄子止之……不聽,遂反死之?!盉26其三,作為中原文化的墨家思想,一方面從楚文化中汲取了許多有益成分,另一方面也摒棄了中原文化不適用于楚地的內容。如《經下》曰:“在(察)其所然者于未然者,說在推之。”《經說下》則謂:“在(察),堯善治,自今在(察)諸古也,自古在(察)之今,則堯不能治也。”到中期南方墨者看來古代圣王并不能解決當下現實發生的問題,“三表”中之第一表“上本乎古者圣王之事”也就不再有原來的重要意義。所以《經下》說:“堯之義也,生于今而處于古,而異時。說在所義?!薄督浾f下》釋云:“堯,或以名視人,或以實視人。舉彼唐帝也,是以名視人也;指是月霍也,是以實視人也。堯之義也,是聲也于今;所義之實,處于古?!币簿褪钦f,古今實不同,若堅持用堯時之義來度量今日之實,顯然不能奏效。這表明中期南方墨者開始以客觀真實的心態面對當下切身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南方墨學無疑對原始墨學進行了修正和改造,這是中期墨學的一個新特征。
北方墨者群:這一時期隨著泗下十二小侯的衰落甚至相繼淪亡,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主要集中于齊、魏二地。莊子所說相里氏據《元和姓纂》說:“晉大夫里克為惠公所滅,克妻司成氏揣少子李連逃居相城,因為相里氏,李連玄孫相里勤”,B27相里氏由晉逃離故不會居晉(包括晉三分后的魏),而后來韓非稱這派墨者在公元前三世紀時仍維持“顯學”地位,自然是齊地墨者。從墨學弟子的傳授看,齊地之所以輩出高何、懸子石、田鳩等優秀的墨者,表示齊地有墨者一派的活動,是墨家有力的根據地。例如《經說下》篇明顯含有在齊國所能成立的命題,可以認為齊墨者、即作為墨子后學的北方墨者群繼承其政治主張,繼續在諸侯之間游說。
南、北墨者“俱誦墨經”,二者之間卻以“別墨”相稱,說明中期墨學在思想內容、傳授方式,以至學派內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從內容上看,前面已述中期墨學“兼愛”、“非攻”以及南方墨者“述堯舜,陳仁義”的內涵的變化,其實單就墨經而言,其辭約義豐、包羅甚富,除涉及早期墨學的思想,還包括哲學邏輯以及其他各門科學的知識。例如政治觀念上,“利”、“害”的定義與《兼愛中》、《非攻中》篇相應,“仁”、“義”、“禮”、“忠”、“孝”、“勇”等界說與《尚賢》、《貴義》等篇相應。哲學上,墨經中講到了物質、時間、空間、量和運動等范疇,如《經下》:“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
“可已無也,已然則當(嘗)然。若不可無也。久,有窮無窮?!边@里提出有無和久暫的觀念并以辯證的態度予以確認。還有自然科學上,“天”、“鬼”問題除在《大取》、《小取》兩篇中偶有提及,其整體思想差不多沒有“天”、“鬼”的位置。中期墨學淡化和淘洗去早期墨學天帝鬼神權威,代之以新的理解和建構,從而衍生出墨經中的科學思想和邏輯學。胡適說:“無論當時所造詣的深淺如何,只看那些人所用的方法和所研究的范圍,便可推想這一支學派繼續研究下去,有人繼長增高,應該可以發生很高深的科學,和一種‘科學的哲學’。”B28
其次,墨學的傳授從早期的“上說下教”到中期已變為“俱誦墨經”。這種傳授方式的改變是由于戰國以來墨家學派日益壯大,喜好和研習墨學的士人數增加,而且他們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造成的。對《墨經》能使各派“俱誦”,方授楚認為:“若是其隆重莊嚴耶?吾頗疑其如佛教經典之結集,乃開會以決定者。此必禽滑厘、孟勝、田襄子諸鉅子碩學,以多數人之力量,隨時決定而頒布之者,系用集體主義精神所成,故不能指為誰所作而仍莊嚴隆重也?!盉29可見中期墨家學派的教學相授以及廣為傳播的情形。
第三,南北墨者俱誦墨經,卻以“別墨”相稱。團體內部繁衍分化及相互爭執不下,這在學派的發展過程中是正常的。此時北方墨者一如繼往,如北方的莊子說“生不歌,死不服”,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惡,以至“后世之墨者,以裘竭為衣,足支蹺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盉30而南方墨者對苦待自己的律條有所放松,如《墨經》“無欲惡之為益損也,說在宜”,“或者欲有不能傷也,若酒之于人也”。二者之間以“別墨”相稱,實質差別不大。
對于中期墨學在南北方的廣泛發展,孟子認為楊朱墨翟之學盈天下即是燔亂天下,何況為患之烈,流毒之廣。他認為“楊墨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閑先王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B31甚至怒斥:“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B32可聯系天下大亂“道術為天下裂”的形勢,客觀上看應如荀子所說“世無王,窮賢良,暴人芻豢,仁人糟糠。禮樂滅息,圣人潛伏,墨術行”。B33因此,儒墨是非之爭反而促使儒家進一步反省與提高。這時孟子起來“辟楊墨”,既揚棄了孔子學說中不合時宜的部分,又從墨家那里吸收了合理成份。《晉書•隱逸傳•魯勝傳》說:“孟子非墨子,其辯言正辭則與墨同?!焙髞碥髯诱J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他不以為然地批評孟子:“略法先王而是亂世術,繆學雜舉,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其言議談說,無異于墨子矣?!盉34總之,這場發生于孟子與中期墨學之間的辨論,結果使當時的墨者頗為自得:“吾言足用也。舍吾言而革思者,是猶舍獲而拾栗也。以其言非吾言,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B35墨子后學甚至揚言:“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也猶在?!盉36
三、末期墨學:大一統趨勢下,墨學的繼續興盛,及墨者在言論與組織上的變遷
戰國末期約公元前三世紀,墨學與儒學相埒并舉,孔子與墨子同尊為圣。這時期文化格局的變動表現為楊朱學日漸式微不復廁身顯學之列,而儒學不再“閑先王之道”“圣人潛伏”再度興起。這時的韓非稱:“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雕漆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后世之學乎?”B37《呂氏春秋》說:“孔子墨翟二氏……徒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薄昂笫里@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盉38足見孔子、墨子之后儒墨顯學的盛況。
秦統一前的政治形勢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界產生著深遠影響。首先,此前約公元前四世紀后半葉已有進入秦國的一派墨者。據記載墨家有田鳩、腹、唐姑果、謝子等人于秦惠王(公元前337~311年)時活動于秦。從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后期墨學在秦如何立足,以及他們進入秦所采取的途徑或方式。其一,關于秦墨者。史書中稱腹“居秦”,唐姑果為“秦之墨者”,他們即后來的秦墨者?!秴问洗呵?#8226;去私》載鉅子腹仕秦受到禮遇,而這位鉅子行“墨者之法”大義滅子,與當年孟勝陽城百八十人的義舉并無二致,同是墨者為實現其強烈的治世愿望而付出的犧牲,只是前者在楚,后者居秦。其二,秦地文化自來有不喜文學談辯之士的傳統。墨者田鳩、謝子都來自于秦的東方,開始都沒有得到什么禮遇。其中謝子因奮于權說,入秦受阻;田鳩也是同樣的道理,“欲見秦惠王,留秦三年弗得見??陀醒灾诔?,往見楚王,楚王悅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因見惠王。”B39說明墨者能夠入秦立足必須由楚至秦,而欲參政預政也以軍功方式才能行得通。而且,從田鳩的經歷中還可知,楚地也有不喜文學談辯的傾向。當時田鳩與楚王對話,其內容就反映了楚地墨者的這一特點?!俺踔^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言多不辨,何也?’曰:‘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忘其用。墨子恐以文害用也,故其言多不辯。”B40至于當時仍奮于權說的北方墨者,由于秦當時占據了政治文化的中心位置,齊位于秦東方,故被視為“東方墨者”。
關于秦地有大量的墨者,并且此時墨學與秦的政治、軍事、法律活動相互滲透的情況,結合墨書《備城門》以下諸篇的記載及當代學者考察,約略可知一二。其一,秦墨者有女子參加戰守之事,并可分土命爵。在《號令》篇中有:“女子到大軍,男子行左,女子行右?!薄镀鞄谩菲骸笆爻侵ǎ訛殒⒚弥??!薄秱溲ā菲骸爸T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睍兴鼋M織女子參戰在古兵書中獨樹一幟。這樣的行為既合墨家學說,又應此時秦地實際。從《古史考》、《魏氏春秋》記載的秦典籍之文都可以看到同樣的記敘。其二,秦墨者戰守的建制和組織一直沿用秦制。《迎敵辭》篇:“五步有伍長,十步有什長。”《務城門》篇:“百步一亭……亭一尉。”《號令》篇:“三老守閭”,“令丞尉亡得入當,滿十人以上,令丞尉奪爵各二級,百人以上,令丞尉免以卒戍?!边@些與《商君列傳》、《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的秦制相同。其三,墨者之法也與秦的法律日趨相近。《號令》篇:“自死罪以上皆邏父母妻子同產”,“奸民之所謀以外心,罪車裂”,“其以城外謀者,三族”,“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奸民之所謀為外心,罪車裂。”《尚同下》篇“見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猶淫辟者也。”其中有“同產”、“車裂”、“三族”、“見知不舉”,皆秦之重法。
隨著政治上專制統一的大趨勢出現,墨家文獻中也有了明顯趨向于專制大一統的線索。到戰國末期墨家內部已就許多根本問題發生過爭執,這種分歧乃至對立的觀點,從《墨子》十論二十三篇文章中得到證實。例如關于“兼愛”說,從原來的廣泛勸導,到這一時期提出“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B41即寄希望于統治者作強權推行。如“尚賢”說,從早期、中期的以愛利百姓為賢,反對貴族世襲,要求平民參政,到這一時期提出“賢”的標準是能為君盡職殉難。B42如“節用”說,從早期勸導統治者以節儉為本,有利民眾,到這一時期提出“節用”之效果足以征討不服從之國,在天下實現霸王之業。尤其是“尚同”說,早期是以“尚賢”為基礎,且最終要服從于“天志”,墨子提出這一主張本來是希望人們的思想能統一于墨家的思想,社會也因此由亂而治??墒堑搅四┢谀夷抢?,“尚同”的主張被用來強調自上而下的專制統治,倒向強權,這就淡化了“尚同”的固有意義。
秦統一前,關于東方墨者與南方墨者的記載不是很多,約略可考的是戰國最末年堅持墨家傳統在各地抗御侵略的不乏其人,如魯仲連曾寫信勸燕將撤離聊城之守時說:“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B43以及“代君為墨而殘”。B44不用說這些墨者最終避免不了被強大的秦兵徹底消滅的命運。先秦墨學史走到了戰國最末年正如孫詒讓感慨的:“彼勤生赴死以赴天下之急,而姓名澌滅與草木同盡者,殆不知凡幾。嗚呼!希矣?!盉45
論文關鍵詞墨學史早期墨學中期墨學末期墨學
論文內容提要以先秦時代(公元前5——前3世紀)社會形勢需要、墨者先后主要活動地域、同時期諸子相應論述,以及《墨子》書內容(尤其是十論)前后不一為依據,敘述墨學在先秦的歷史發展是經歷了早、中、末三個時期。這樣以社會學說史的角度考察墨學,既揭示先秦墨學在發展中的內在邏輯過程及相應的階段性改變,也說明先秦墨學在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文化的滲透與結合。
注釋:
①B20B29方授楚:《墨學源流》,上海書店、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35、159、156頁。
②《戰國策•書錄》。
③《墨子•非攻下》。
④《墨子•節葬下》。
⑤B41《墨子•兼愛》。
⑥《墨子•兼愛中》。
⑦⑨《墨子•魯問》。
⑧B27B45孫詒讓:《墨子閒詁》,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13、664、655頁。
⑩《鹽鐵論•險固篇》。
B11章太炎:《與章行嚴論墨學第二書》,見《華國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B12B13《史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B14《史記•太史公自序》。
B15B30《莊子•天下篇》。
B16汪中:《述學•墨子序》。
B17B31《孟子•滕文公下》。
B18《莊子•天下篇》。
B19《日知錄集釋》卷十三。
B21《列子•楊朱》。
B22《孟子•盡心下》。
B23《淮南子•說林訓》。
B24《顏氏家訓》。
B25《史記•楚世家》。
B26《呂氏春秋•上德》。
B28胡適:《中國哲學大綱》卷上第十二篇第三章。
B32《孟子•滕文公上》。
B33《荀子•成相篇》。
B34《荀子•儒效篇》。
B35《墨子•貴義》。
B36《墨子•大取》。
B37《韓非子•顯學》。
B38《呂氏春秋•當染》。
B39《呂氏春秋•首時》。
B40《韓非子•外儲左上》。
B42《墨子•尚賢》。
B43《戰國策•齊策六》。
B44《淮南子•人間訓》。
- 上一篇:陳涉的研究
- 下一篇:近代史話語變遷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