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的探究式教學研討
時間:2022-03-29 10:53:00
導語:高中歷史的探究式教學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過去在課程實施中的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這一理念呢?本文從高中歷史教學實際出發,探討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策略,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探究式教學活動中,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的方式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將學習知識與身邊實際相比較,為學生提供質疑、討論、自由表達的機會,同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活動等方式解答疑難,并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
1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操作形式
1)個體自主探究。這種探究活動是學生個人獨立完成的,由教師提出教學任務,確定探究的范圍,學生就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書籍等途徑來獲取相關的歷史資料,再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大膽假設,強調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品質。
2)問題式探究。這種探究形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生生之間課堂上的合作探究活動,即課堂討論。這種探究形式一般的程序是先創設情境,產生疑難;再確定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接著搜集材料,引證推理;再次開展討論,共同尋求答案;最后評價總結。這樣的交流活動可以同桌之間或者小組之間合作,操作起來簡便易行,學生也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這種形式在新課程標準實施以前,就普遍為師生所接受,成為一種常見的課堂教學方式。
3)研究式探究即我們所說的小組合作探究。這種探究形式是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的,一個小組成員基本上是在4到6個人。設定好具體的探究問題后,讓學生通過網上搜集資料等方式,自己獨立完成其中一個方面,然后聚在一起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來整理相關資料,再做成課件,利用多媒體等展示出來。在展示的過程中,要介紹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明確合作探究的具體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教師所做的就是從講授知識轉向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探究合作活動,能拓寬視野,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探究式課堂教學策略
2.1在質疑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引導學生發展質疑的能力,告知學生不能完全相信教科書,要用科學的眼光辨析知識,總結問題的結論時,要仔細思考,合理推斷,用于說出自己的觀點。比如,在講授失敗的原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對話。教師:我們談失敗的原因時,其中有一條提到的是頑固派的阻撓,那這個頑固派的代表是誰呢?學生:慈禧。教師:慈禧成為頑固派的代表之一原因在于她對百日維新的破壞,那大家說,慈禧是不是就不希望中國強大呢?學生:慈禧是統治者,也受到侵略者的凌辱,就是為了皇家尊嚴,她也是希望中國變得更為強大。另外,到了清末實行的新政比百日維新更為激進,這個時候慈禧不反對還給予支持。如果從這個方面來看,她不能簡單地歸于保守派。教師:那她為什么破壞百日維新呢?學生:當時的朝廷權力是分化的,有帝黨和后黨之分,有可能百日維新涉及權力之爭,也就是說,可能變法會增強光緒帝勢力而削減慈禧的勢力,因此導致慈禧的反對。教師:這個問題,同學們分析得都很好,有興趣的同學下去后還可以進一步探討。點評: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慈禧是否歸于頑固派”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質疑,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以前對慈禧的評價可能是片面的、不對的。這樣,學生原有的認知與新知之間產生矛盾,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探究精神。再如,講授“鴉片戰爭”這節時,可以給學生設置懸念:如果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不存在,鴉片戰爭還會不會發生呢?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就議論紛紛,有的說會發生,有的說不會發生,并說出了其深層原因所在。通過這樣的層層剖析,課堂氣氛完全被調動起來,學生討論后,師生一起來分析鴉片戰爭的深層原因,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2.2從史料學習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歷史材料涉及的范圍很多,有文字記載、圖片、文物古跡等,如果沒有這些歷史材料,歷史教學也就無從談起。高中歷史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拓展視野,不是進行歷史研究,學生通過歷史史料構建歷史觀念,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歷史發展規律。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拓展歷史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找尋史料,從史料中尋求結論,這就是說驗證論從史出這個規律。要求我們必須從身邊現有的史料中,比如教科書、生活實際等中去探究歷史規律,了解和認識歷史,還原歷史真相。歷史史料是歷史事實的組成部分,學生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還要滲透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樣才能讀懂歷史,深思歷史發展的軌跡,并根據歷史史料提出一些問題,獲取歷史信息為自己解疑,自覺地進行探究活動,這樣材料才是有用的。高中歷史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理解歷史材料,對材料去偽存真,并進行加工處理,弄清歷史材料背后隱含的文化內容。如果對一些歷史材料有爭議,特別是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有不同的評價,可以做一些歷史說明。
2.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能使課堂更為生動,充滿活力。創設情境可以打破歷史界限,再現歷史場景,貼近歷史真實;創設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多信息,引發學生的聯想與思維;可以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搜集資料,展示一些歷史文物、圖片、錄像等,或者讓學生親自到歷史遺跡、古戰場走一趟,感受歷史氣氛,讓學生在歷史的氛圍中感受歷史。比如在講授重走絲綢之路時,可以先用多媒體技術來再現古絲綢之路沿途的遺跡、遺址和風土人情的畫面,再讓學生看地圖,找出絲綢之路沿途的歷史。通過多媒體展現的歷史畫面來營造情境教學,給學生營造濃厚的歷史學習氛圍,激起強烈的探究欲望。
2.4通過辯論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評價歷史事件或者人物,采用辯論法進行探究效果會更為明顯。比如,在講授“洋務運動”時,可以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分組進行辯論。內容是對洋務運動產生的影響、評價存在差異,主要有兩種主要觀點:一是主要起積極的作用,但也有消極因素;二是主要起消極的作用,但也有積極因素。學生根據內容,課下準備,課堂上進行辯論。通過組織辯論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3.1探究內容的選擇要適合
新課程標準下,探究式教學是值得倡導的一種方法,但是不能濫用,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探究方式。選擇探究方式的前提是教學內容要具備探究的空間,選擇多層面、多角度,易于拓寬學生視野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提升能力。
3.2課堂探究要注重實質,避免流于形式
在課堂探究中使用討論式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形式,容易步入表面熱鬧而內容空洞的誤區。有的探究活動討論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很快會說停止,各組選代表發言,教師歸納總結,指出正確答案。整個過程迅速接過,轉入另外一個教學環節。這樣的探究流于形式,很多學生都沒有真正地參與進去,表面上看來討論得熱火朝天,實際上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3.3課堂探究中要注意豐富手段
探究式教學提倡探究過程的開放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教學資源的豐富,探究空間的開放性也越來越開放,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以突破課本、課堂的局限,利用網絡、圖書館、調查訪問、實地考察等方式廣范圍地搜集資料,再篩選有用信息。因為網絡比較方便快捷,所以很多學生在搜集資料時,偏向于選擇網絡,而忽視其他的探究方式,造成探究手段的單一,不利于學生全面探究能力的培養。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探究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同時,在實施探究式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時,自身的探究能力和綜合素質也在不斷地提升,形成良性循環。
- 上一篇:創建創業示范園工作意見
- 下一篇:農業產業化工作目標及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