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研究3篇
時間:2022-05-08 10:41:01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研究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轉變學習方式,培養探究能力
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一般是通過探究性較強的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所以,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個體方面的差異性、創造性以及多樣性特點。通過多種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幫助他們確立合適的教學目標,并找到實現該目標的最有效途徑;對他們進行學習習慣方面的指導,使他們學會探究學習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努力營造逼真的教學情境,全面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培養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對他們的學習方式進行合理引導,更清晰地展現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認知活動,把學習活動變成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動態化過程,變成學生自我完善與發展,真正學會獨立學習的過程。
二、提倡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新課程標準也提倡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學習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組建完善信息交流立體網絡,在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為了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和價值,我們要善于把握時機,在最快的時間內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如果遇到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反之,遇到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則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合作解決這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三、改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
為了實現“授人以漁”的教學目標,我們要積極改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引入現代科技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一方面,利用音樂和電影片段進行課堂導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體集聲音與畫面于一體的特點幫助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讓學生看清歷史事件背后的意義,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所有教師所不斷追求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作者:李鶴寶工作單位:河北省遷安市建昌營高級中學
第二篇
1.深入挖掘,構建歷史情境,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知識是文化的一個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知識寶藏。這一點無處不體現在中國歷史教材每一個歷史時期講述完后的“文化”課時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這些知識,組織學生思考、探討、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這些文化營養,充裕自己的頭腦,以期對中國傳統文化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適時的啟發??傮w上來說,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具有一定的規律,從表面到深層,從感性發展到理性的一個過程,而只有學生具有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才能保證這一過程的有效實現。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材中設置了很多具有研究性的教學板塊和題目,例如探究活動、動腦筋以及自由閱讀等等。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然后再逐步提升問題探討的難度,并不斷擴大問題涉及的范圍,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自身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到成功的樂趣。如講到“文字的演變”時,書上列出了從甲骨文到大篆體的“馬”字的演變,在此可引導學生思考:在此期間文字變化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不難發現,原先曲折象形的線條逐漸被拉平,方形圓形的團塊被線條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同時,教師可列舉出更多的文字來說明這一變化特點。講到古代歷法時,可讓學生背誦至今沿用的24個節氣,輔以生產安排說明,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讓他們認識到古今文化并非割裂,而是有繼承性的。又如,在對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用具有聯系性的例子,然后將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完美地融合在里面,然后再運用猜字謎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這樣就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造出了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明白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寓教于樂。
2.拓展延伸,合理設計問題,有效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關于傳統文化,教材中并無專題講述,很多傳統文化之精要需教師在講解中有意識地加以滲透,歸納,拓展延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狀況點點滴滴融入一章一節的授課中。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問題的設計往往是具有一個既定的模式,因此對學生來講,就會失去問題本身具有的探究性意義,變得比較淺顯,又或者是讓人無從下手,造成學生出現死記硬背的現象。這是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這種狀態不利于學生的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探討和解決問題,注重這一學習的過程。如,在學習《先民的智慧與創造》這篇文章時,由于都江堰是我國人們的智慧結晶,是一項典范,因此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情感,因此可以說這是一篇具有價值的素材,因此可以對學生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發展之間的和諧統一的辯證關系起到有效地引導作用,是一個有效的例證。另外,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了解并掌握先民的這一創造和智慧,可以結合學生的事情發展情況設置有效的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進行充分、有效地探討,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性學習。當學生講得不夠全面的時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適當地啟發和幫助,鼓勵他們獨自繪制出都江堰的工程示意圖。然后再依照都江堰的主要框架結構,進行師生間的共同研究,接下來展示都江堰的飛沙堰、分水魚嘴以及寶瓶口等各個部位的示意圖片,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略到都江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同時還可以嘗試著說出其運作過程和內在結構。其次,再進過師生的通力合作,從而得出較為系統的結論。如講到春秋戰國諸子學說時,可引言:這一時期的百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是儒、道學說的萌芽,之后歷代思想家對其不斷補充、闡述、辨析,使儒、道學說得以充實和發展。如講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時提到的“”,教師可闡釋: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產生的、醫術,中醫里運用的一些觀念如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同傳統文化是一致的,它跟西方的醫學、醫術不盡相同。當今社會,隨著在國內的引進和,傳統中醫的精華逐漸被國人所拋棄,這是令每個從醫者深思的事。如講到古代書畫藝術時,可補充:中國傳統藝術注重寫意,即注重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言,關注字體、人物的個性或作品的思想性,這是同西方對藝術的寫實所不同的一種境界。又如講到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時,可揭示:這體現了皇權至上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皇帝是一切政務和權力的中心,在整個封建社會長河中,皇權鞏固則社會穩定,皇權旁落則社會動蕩,以皇帝為中心的觀念已根植于中國普通民眾的心中。
3.品評分析,注重教師的指導,提升學生的創新與探究能力
歷史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在認識、學習、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獨立性,注重對學生自主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中,要想讓這種學習方法和精神有效融入到歷史教學的具體環節當中來,就必須最大程度發揮教師在歷史探究性學習中的指導作用。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師將知識告訴學生,而是交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具體事例的示范,讓學生真正從思想上重視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實踐性的歷史活動,只有這樣才能這能推動歷史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的健康發展。例如,教師可以結合高中生的愛好及身心發展特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各種有價值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也可以利用網絡、音像和圖片等形式查找資料,然后講解和編寫歷史故事,寫具有歷史性的調查報告或者簡短的小論文等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可以拓展學生自身的視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索和創新的能力。如文字與圖案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它們,我們可以一觀古人之生活樣式及社會場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字或圖畫數不勝數,除去那些折射著人性光芒的思想典籍之外,為數較多的便是不少滲透著個性與思想的藝術作品。古人素有不為藝術而藝術的傳統作風,他們習慣且善于把自己的感受與觀點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不斷提煉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人格,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愿望。如秦漢時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魏晉南北朝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顧愷之的繪畫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句、宋朝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清朝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等,均可作為課堂師生共鑒的材料。鑒賞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作品的表現方法去品評、賞析,而且要激發學生思考作品本身所蘊蓄的內涵和作者的創作思想。總之,探究性的學習是需要長時間學習積累。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探究性學習中,教師一定要采取有效、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以及教師自身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指導性作用,只有這樣,探究性學習才能夠在實踐教學中獲得最佳效果。
作者:平治國工作單位:肇源縣第三中學
第三篇
1.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困境
1.1學習缺乏主動性
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其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愈加強調“以人為本”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開展。因此,不難發現,其教學中教師的組織、指導以及主導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其核心是架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在針對一次關于“高中歷史自主閱讀”的調查,其中55%的學生會進行自主閱讀(其中30%有興趣化的自主閱讀;25%的是基于高考的因素),其余45%的學生不會進行自主閱讀(其中8%的學生放棄歷史學科的學習)。筆者認為,從一個簡單的“高中歷史自主閱讀”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依舊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臨界狀態,面對歷史的語言與內容學習缺乏自主性,從而影響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
1.2“教學”引導缺失化
此處,筆者把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設計等統稱為“教學”。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無論是情境教學、探究教學、自主教學等,其聯系的關鍵環節便是“教學”引導。只有把“教學“引導貫穿整個教學課堂中,才能讓歷史教學文本中的知識點、難點、重點、疑點等悉數傳授,讓學生們更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開展。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教學”引導缺失化,主要有以下2點原因:1.初中學校在整個三年教育體系中對于歷史教學的并未納入中考范疇,導致高中生學習思想上并未重視;2.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等略有不足,如:教學語言技能、現代歷史評價,其實踐性有待加強。
2.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的高中歷史課堂的幾點思考
2.1提升歷史自主閱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毕胍嵘F階段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深入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開展,情境創設,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們能夠清晰地進行自主化閱讀以及歸納,如:在關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提綱式”閱讀法的“教學”引導,確立其教學過程:革命背景→革命過程→革命結果→歷史意義(國內外),讓高中生進行“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自主閱讀、合作學習以及探究性交流,讓其自主探索與理解其中資料,使其了解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其獨立思考能力,并深刻地領悟歷史的意義,進而提升其歷史學習與理解知識以及歷史自主閱讀能力。
2.2培養歷史探究思考能力
一個有效的學習成果,需構建在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結合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不難發現,要提升高中生歷史綜合素養,必須要培養其歷史探究思考能力。根據實踐教學表明,培養歷史探究思考能力的過程應當是構建在教學前、中、后三個階段,教學前: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一些淺層教學內容的搜集,如:在《鴉片戰爭》一系列的教學過程中,可提出鴉片對于人的危害?哪些現代和鴉片一樣?利用現代高中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健康意識,來尋求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接下來的教學作下鋪墊;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們進行“留白”設計,提出一些“疑”點,如:鴉片戰爭反應了當時怎么樣的一個社會現象?該事件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們能夠對于歷史產生探究思考的過程,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教學的指標,另一方面則逐漸地培養學生關于歷史探究思考能力,使其具備良好的歷史價值觀。
2.3加強歷史合作創新能力
人生如戲,既然短暫的人生皆可作為一臺戲劇,那么悠久的中華民族歷史更是一條長遠大河。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不斷強調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開展,因此,筆者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媒介,能夠符合“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擴展高中生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習主動性,從而加強歷史教與學中的合作與創新能力。例如:在“九一八事變”教學過程中,進行“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讓其每組自由編排“九一八事變”中的一些場景以及對話,讓高中了清晰地了解知識目標:(1)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的原因,“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的建立;(2)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響;(3)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以其表現。在學習、交流以及討論過程中,不僅僅讓高中生自由發揮其個性以及強化彼此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更是讓其以身臨其境地演繹歷史事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則引導其他小組學生進行教學問答環節,進而理解與探索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事件始末與意義,從而培養高中生的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作者:楊旻瑋工作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中學
- 上一篇:有關高中地理實踐性的探討
- 下一篇:怎樣創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