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情感教育分析
時間:2022-05-08 10:50:53
導語:高中歷史情感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國內外情感教育研究現狀
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古國,孔子是世界聞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所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較早的較為樸素的情感教育思想,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大的我國,因此情感教育一直貫穿于我國社會的發展。當代中國注重經濟的快速發展,應試教育占到我國教育發展的主導地位,在這期間,我國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一再缺失,同時許多社會問題也暴露出來,自從改革開放之后,國家相關部門開始了對情感教育的關注,有的學校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情感教育理念來進行教學實踐。這些都表明情感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被廣大的師生們所認同。
2.我國中學歷史教學實施情感教育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2.1以道德教育替代情感教育
歷史教育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新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學更加重視情感教育的實施,更體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但是,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多數老師在敘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時,往往與“愛國主義”“、奉獻精神”“、擁護祖國統一”等等相聯系。面對強大升學壓力、成績壓力的高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情感教育更加豐富的內容,簡單地以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代替情感教育,學生思想情感的真實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
2.2注重形勢
長期以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意無意的進行點滴的情感教育,多是把它作為輔助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工具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往往流于形式,而并沒有把它作為一個和知識目標同等重要的目標。
2.3中學歷史教學實施情感教育評價中出現的問題
歷史情感教育的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在一定階段學習后歷史情感培養的有效性評估。歷史情感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其效果并不像認知的考評那樣可以即時顯現,而是具有階段性、展延性和動態性。目前歷史情感教育的評價存在著評價標準絕對化、單一化的問題,評價方法也缺乏準確性和可操作性。
3.中學歷史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的原則
3.1知情相促原則
情感和認知是相互促進,相互約束的兩個東西,情感總是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產生的,并隨著認識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由此推斷,認識可以說是情感的基礎,如果說一個人的認識水平很高,那么他的情感水平絕對低不了,另外,一個人如果有了積極健康的情感,那么他的認識活動也會是積極的,相反,一個人有著消極的情感經歷,那么他的認識活動也會注定消極。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提高學生們的認識水平,端正其認識態度,其次,針對學生們的厭學的現象,充分發揮情感的能動作用,努力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歷史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們的情感活動,促進學生們的學習,在進行相應歷史知識培養的同時,充分挖掘出歷史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全面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3.2師生共處原則
所謂的師生共處,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在情感上的相互溝通與交流,使教學活動處于一種健康積極的氛圍,師生之間的關系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遇到問題師生坐下來好好解決,多給予學生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以此激發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老師要充分發達自己的肢體語言,點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得課堂盡量變得生動有趣。
3.3寓教于樂原則
在教學中,一個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會反映出不同情緒,實施寓教于樂的情感教育原則,必須把握學生情緒狀態的三個層次: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了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寓教于游戲,就會滿足學生娛樂的需要而產生快樂的情感;如果是通過啟發式教學,就會因為滿足了學生探究的需要而突然產生快樂;如果是通過與老師共同努力使他們的求知欲得到了滿足,就產生因掌握了新的知識,發現了新的規律而帶來的快樂。從學生情感發展的特征來看,這三個層次就是學生的基本情緒范疇、情感范疇和情操范疇。寓教于樂,就是教師抓住教學內容的興趣點,引發學生的快樂和興趣情緒,藉以引導學生由低級的情感層次向高級的情感層次發展,進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
4.結語
高中歷史情感教育對高中生情感發展、社會化發展以及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歷史教育研究者還是歷史教師都應繼續關注情感教育的探索和實踐。歷史情感教育是動態發展的課題,具有廣泛的研究空間。相信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通過長期的、持續的、有效的情感實施,歷史情感教育的目標能夠逐漸實現。
作者:康峰工作單位:大慶市第六中學
- 上一篇:怎樣創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課堂
- 下一篇:如何加強地理中學生的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