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中歷史新課程革新分析
時間:2022-05-08 11:45:11
導語:廣西高中歷史新課程革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內容與有限的課時形成突出的矛盾。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活力,使傳統的單一、單向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師生在教學中有效互動,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但由于教材容量過大,我區許多學校都在拼命趕進度;一些有益的課堂探究活動,往往因需趕進度而被迫草草收場。很難想象,這樣的教學學生到底能夠掌握多少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師由于是初次接觸專題史而感到無所適從,于是以學生知識基礎差為由對專題史教學產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課改有一種不好傾向,一提到新課改教師就不敢講,因為講多了被扣上“滿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這種誤區的驅使下,“少講多活動”成了“有效”實施專題史教學的“法寶”。其突出表現在:一堂課改歷史課上教師只講10~15分鐘,余下的時間由學生過多地進行“輸贏式”辯論活動、“參與式”小組活動、課堂歷史短劇扮演活動、觀看歷史影視片活動、展示課外收集的有關資料活動等。
4.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課程要求之間出現矛盾。學生不適應新課程高中歷史的專題學習。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約,升入高中的學生其歷史知識出現空白和盲區。而新課程的內容又有較大的難度,許多知識的專業性強,學生很難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聯系的事件或現象,很難提高學習興趣。課時少、內容多、難度大,嚴重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效果,也是其教學進度緩慢的主要原因。從過去舊的教學模式和思維中走出來,迎接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洗禮,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國家、社會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與必然要求。從根本上說,是新課程觀念的轉換和更新問題,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和學生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新教材與舊教材最大的區別就是采用專題式編寫體例,實施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模式,教師們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學中實現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以往歷史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對歷史章節的知識結構、概念界定、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組合、具體運用等方面關注多一些,也就是說在應對高考層面上多一些,這很容易會造成對學生整體考慮的弱化。新課程教學通過必修模塊過關及課程性質、理念、設計思路、目標等的調整,尤其是理念、目標上的調整,讓廣大教師關注所有學生,凸現學科思維發展的軌跡,大力提升教師的施教能力與學科駕馭能力,迫使教師將學校、班級、學生、自己的所長等進行綜合思考并且不斷反思,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有序開展。在這里,我想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二、解答廣西高中歷史新課改困惑的對策
1.轉變學生歷史學習心理,優化學習效果。新課改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這讓我想到教師在思考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方法銜接的同時,也應正確分析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促使其歷史學習心理的轉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樣才能使歷史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很多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主要有這樣幾種心態:第一種心態是排斥歷史。第二種心態認為歷史課可有可無,既不喜歡也不排斥,跟著感覺走。高中歷史新課程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甚至是培養學生初步的史學專才。新教材的專題式研修對于有一定基礎而又有濃厚興趣的學生,無疑是搭建了一個初習史學方法、感受歷史魅力的平臺。這樣能轉變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歷史教學充滿活力,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2.更新觀念,優化教學,提高效益。歷史新課程知識體系龐大、知識容量大、史料素材龐雜,有些知識內容和問題設計難度較大,教學任務重,那么怎樣去解決呢?第一,更新觀念,解放思想。教師要盡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課程觀、新教材觀,摒棄傳統課程中不合時宜的一些觀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確新課程觀是“以人為本”,而非“以本(課本)為本”;新教材觀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這個教學的主陣地,在探究式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趣、史識和史才。“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實施以學生為主的有效課堂教學。教師只有糾正錯誤的觀念,才能為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解決時間與效益的問題做出正確的指引。第二,研讀課標,把握要求,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科學整合教學內容。專題史教學要執行“三講三不講”原則?!叭v”即“講重點,講難點,講疑點”,“三不講”即“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可以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課程知識體系龐大,教材內容龐雜,有些專題知識容量大,教師就必須根據課標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該刪減的刪減,該略講的略講,重點的內容重點講,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學,節約時間,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學任務,科學組織教學活動,適當選擇教學方式。針對教材中有些內容和問題設計難度較大的情況,如果學生的認知水平尚未達到,我們不妨把它放下來,等到學生知識儲備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決。另外,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上,我們也應該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而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動或運用一些不適用的新方法,因為這會浪費時間。第四,增強學生的本位意識,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作用。教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學生懂的或學生利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能輕易解決的問題,我們就不需要占用課堂時間去處理。教師在課堂上應講授課標要求的重點問題、學生難懂的問題,解決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新教材添加的一些新的知識(如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世界文化遺產等),以及模塊化的教學設計,無疑將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能死守舊的知識結構,必須不斷地通過圖書、報刊和網絡獲取新知識、新觀念,從而推動教師素質的提高。同時,在日常的教學中還需向學生介紹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史料的甄別與判讀、多學科工具、多維角度闡釋歷史的觀念,以及對近年高考中出現的傳統文史知識進行介紹,這都將成為歷史教學的新亮點。總而言之,面對新課程的挑戰,作為歷史教師,要不斷上下求索,帶著智慧上路,盡快融入新課改的浪潮,做一個思想型的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作者:黎春東工作單位:廣西平南縣中學
- 上一篇:高中歷史有效教學思路
- 下一篇:提升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