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異步教學法研究

時間:2022-06-09 10:07:36

導語:高中歷史異步教學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異步教學法研究

一、課前引導

異步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的順利開展,其前提是需要學生事先閱讀大量的知識,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工作。此時,教師就需要發揮其引導者的作用,給學生一個學習范圍,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之前自主的預習。例如,在學習與探究“科舉制度的利與弊”這一問題的課前,教師可以問學生當代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與古代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相同嗎?學生會很肯定地說不同。那么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呢?學生通過電視、電影、書本中肯定聽說過科舉,老師繼續說:對,科舉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國家選拔人才制度,那么它始于哪個朝代,終結于何時呢?其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這種制度的利與弊是什么呢?科舉制度與教育相關,學生自己正在接受教育,肯定會對這種制度充滿好奇。教師先將學生分為一個實力相對較差的學習小組和兩個實力較強的學習小組,那個實力較差的小組負責探索科舉制度的起止時間、發展進程以及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實力較強的兩個學習小組其中一個小組負責探討科舉制度的弊,另一個負責探索科舉制度的利。小組成員之間又將問題細化,進行分工研究。

二、課堂教學

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對“科舉制度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進行討論總結,一名學生說:“古代科舉制度始于隋朝,采取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這與我們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有相似之處,讓各州在每次推薦幾個人參加考試,考試合格的可以直接做官。之后,讓京官五品以上推薦人才,再參加考試。這時期主要以推薦加考試取士。唐朝時期,將科舉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之后增加了武舉。??剖敲磕攴制谂e行,制科是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這個時期,明經、進士是??浦饕目颇?。明經主要是考帖經、墨義,進士主要考詩賦,唐朝的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薦。這個時期科舉取士主要依據知名人士的推薦結合良好的考試成績。可見,皇帝對選拔人才的重視。在宋朝,科舉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其中進士科最受重視,這個時期科舉放寬了錄取的范圍,并確立了三年三級考試,州試、省試、殿試。殿試之后才可直接做官。而且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建立了防止徇私的新方法。可見國家對科舉的重視程度之高。但是到北宋末年,糊名和謄錄流于形式,這主要是因為政治混亂,君主昏庸,官員腐敗造成的。但是從隋朝一直到明朝科舉制度一直呈不斷發展的趨勢。到明朝,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主要是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學院成為了科舉培養人才的唯一方法。這個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明朝以前,考試成績主要依據考生的文采,對文章的內容與格式沒有過多限制,但是在明朝之后,考生能否考中,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劣。所有科舉取士又叫八股取士。八股文有嚴格的措詞、結構、字數、句法限制。清朝的科舉同樣是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沿襲明朝的八股取士。八股文的嚴格限制可能與君主實行思想控制有關,避免知識分子利用文字發表不利于朝廷的言論?!睂W生對科舉制度在不同的時期有了一定的總結后,教師再對學生的總結進行一定的指導,將學生不足之處指出,這個學生大致將不同時期的科舉特點總結出來了,但是對于州試、省試、殿試,鄉試、會試、殿試,是怎樣開展的沒有作簡要敘述,并讓其他學生補充。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課后作業

在課后作業中,合理的安排,讓學生以課堂中學習的知識為練習,進一步拓展與之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不斷地拓展知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例如,在科舉制度這次課后,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一篇八股文章,并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對于八股文能夠有更深的了解,從而進一步理解八股文造成的不良影響。

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異步教學法,有利于改變傳統同步教學法中存在的弊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但是,歷史教師要科學合理的應用“異步”教學法,在課前,根據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相關資料,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歷史課堂中,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總結自己的課外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課后作業中,使學生拓展課堂中學習的知識,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郁衛高 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證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