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

時間:2022-07-15 02:42:05

導語: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

【摘要】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擁有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只有積極實現研究性學習和歷史教學的融合,才能充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本文簡要分析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意義,探討了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的具體方法,希望能為高中歷史教師提供參考,優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歷史;教學策略;融合

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某一個既定的歷史課題,采用多種方式搜集、獲取資料,并主動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對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改善和提升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實現研究性學習和歷史教學的融合滲透,積極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及意義分析

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中,教師引導學生,把具體的歷史知識作為研究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掌握知識。這一方法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能擁有更多自由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深度融入歷史學習過程中,并對歷史知識有更為深刻的把握。另外,研究性學習表現出很強的綜合性與合作性特點,其能夠囊括多個層面的知識,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促進學生以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展現出良好的學習效果。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相融合具有積極意義。就目前新課改的角度看,高中歷史的課程體系已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需要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眼界,實現高中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研究性學習則正好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二、如何將研究性學習同高中歷史教學相融合

1.利用教材進行研究課題的選擇。要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相融合,教師應當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把接收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可以采用分工協作的方法,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對學生展開科學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在組內成員之間,以合作的方式開展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可以搜索相關的歷史事件,找出其中的真實信息,以闡述和討論的方式掌握歷史知識,在綜合分析的過程中凝結歷史智慧。比如講到多極化趨勢時,教師可以結合朝鮮半島的延坪島炮擊事件,創設互動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位新聞記者,請你結合延坪島炮擊這一國際事件,寫一篇新聞報道。學生分為正反雙方展開辯論,圍繞朝鮮半島話題展開討論,并讓學生舉例說出兩極格局結束后多極化趨勢增強在這一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學生可以圍繞朝鮮半島的局勢演變,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并列舉一部分歷史事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把握歷史,在認識史實的基礎上,加強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自己收集資料信息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并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真態度。2.結合重點與熱點問題設計研究課題。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是映照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而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經過對歷史的學習讓學生從客觀、深層的角度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關于歷史重點與熱點問題的研究,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研究方向:全球民族主義的發展、中國與美國的關系、甘肅境內的古絲綢之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民創業和科技創新等等。此類研究性課題能夠考查學生對于熱點問題以及相關知識的把握程度,同時還能引導學生了解各地的歷史變遷情況,深化學生對于祖國的感情。學生在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中,經歷自主查閱多方面的資料和史實,也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實地探索等多種形式,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步步得出結論,最終形成調查報告。3.以綜合評估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關于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采用書面記錄的形式,比如撰寫專題論文、調查報告等。同時也可以采用口頭表達的形式,比如開展答辯會、辯論賽、小組討論活動、或表演課堂歷史劇等。形式可謂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例如教師講到“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這一研究課題時,就可以讓學生撰寫一篇關于該課題的小論文,也可以讓學生分組展開辯論,一方探討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另一方則指出其失敗之處。此外,研究性學習所強調的就是把學生視為主體,并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體驗。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后,其創新精神與實踐水平都可以得到提升。因此,針對研究性學習的評估實際就是對傳統的教學評價進行創新,從而樹立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評估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是主體的多元性,因為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大多是被動接受知識。而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真正的主體,由教師進行引導。所以,評價的主體不能僅僅是教師,還應當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第二是角度的多維性,以往的評價大多只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是一維的。而研究性學習就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全面發展,所以應當從知、行、意、情等多方面做出評估,以此展示完善的研究成果。

三、結語

研究性學習有其獨特的特點和意義,將該學習法運用到高中歷史學習中,可以實現學習成效的提升。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依據教材,立足學情,科學合理的采用有效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探索和分析的過程中促進個人歷史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陳輝,郭子其.研究性學習視域下高中歷史問題教學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0):81-86.

作者:王忠誠 單位:福建省惠安縣嘉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