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6-09 04:50:52
導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僅是讓學生具備滿足自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綜合能力,更是現代人應當具備的良好能力。高中屬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時期,就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初步探討,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從而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學科素養歷史教學策略
在現如今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環節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加強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應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方面。然而,許多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中仍然在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式很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作為歷史教師應努力研究新型的教學模式。
一、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內涵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歷史發展的過程具有非常清晰的脈絡,把歷史長河中的所有史實記牢,這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史實本身進行仔細地分析,還要通過科學的理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討歷史問題。當然,如果想要將所有歷史知識都深入了解一番從而追求達到一個具有客觀性的歷史史實,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但是,如果學生真正具備了一定的學科核心素養,就能夠真正深入理解歷史的本質,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作為歷史教師只有加強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力,才能真正達成教學的有效性。
二、關于提升教師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環節中逐漸具備的擁有歷史學科特點的突出能力,是歷史綜合知識、方法和技能、情感和價值觀的共同展現。所以,歷史教學不僅能鍛煉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見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如今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渴望,所以教師需從自身角度逐漸改善教學模式。1.教師需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作為歷史教師應加強對自身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且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首先應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儲備及一定理論高度的歷史分析能力,才能夠科學地指導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史觀分析歷史問題,不隨便美化或貶低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學會全面而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首先,教師應熟練掌握國家進行教育改革的內容,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并且加強注重對于自身精神內涵的培養,利用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達成教學目標。其次,歷史教師在課前教學準備過程中時應充分了解掌握相關的歷史史實,如在進行《辛亥革命》這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閱讀相關的書籍、資料,如金沖及、胡繩武合寫的四卷本《辛亥革命史稿》。只有自身專業知識豐富,才能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并且將整個歷史事件完整地呈現給學生。2.教師要具備教學方法創新意識。教師的創新思想意識是加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基礎。首先,在備課階段,應重新整合教材,把自己所要講述的知識進行結構重建,將更加清晰的知識脈絡展示給學生,以此方便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內容。對于所學知識歷史背景和意義的把握,可以選取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述,要重點探討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意義。其次,在知識的講授環節中要具有一定的選擇性,尋找合理的教學策略。如在進行《新文化運動》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有關《新青年》的圖片作為導入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選取影片《建黨偉業》中關于新文化運動過程中胡適、辜鴻銘等人關于“新文學與舊文學的爭論”片段,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新文化運動在近代文化傳播過程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3.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反思。教師進行授課,課前需提前做好教學內容、活動展示、鞏固練習等相關內容的規劃。課后還要及時進行課堂教學的總結。教學過程中可使用錄音等方法,將自己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并在課后及時修正完善。除此之外,對于精彩的講課內容也要收藏起來,以此作為提升專業水平的契機,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水準。例如,在學習“蘇聯斯大林體制”這一知識點時,教學設計從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延伸到斯大林體制的確立,教學過程中需簡化其中較為繁雜的措施,重點分析斯大林體制實施的原因與影響。課堂教學結束之際,通過“習題闖關”等方式,檢驗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且在課后觀看教學實錄,及時改正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加強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1.適當改進學習評價方式。以往傳統的歷史教學,學生的學業成績是評價學生優秀與否的關鍵標準。在學校開展的各種考試中都以成績論英雄,所以大大忽視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極易使學生將歷史知識碎片化。一張簡單的試卷不能夠完全涵蓋全部的歷史內容,這種方式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摒棄這種方式,更加關注學生對于歷史本質的把握??梢赃m當改進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方式,關注過程性評價。如引導學生關注學術界熱點問題,開展歷史知識辯論、歷史論文撰寫等活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2.指導學生深入閱讀歷史學專著。高中生學習過程中,每個月能夠開展一次自主閱讀課將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如指導學生閱讀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將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史是如何形成的,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歷史的統一性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論提出的重要意義。學生通過一定的閱讀之后,寫下自己獨特的感受,教師在比基礎上進行客觀評價,并且當作過程性評價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如果有學生對某一問題感興趣,如“近代中西方國力興衰易位之原因”,教師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其提供方法指導,幫助其完成。3.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積累和史學理論的學習。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普遍存在歷史知識積累不夠,無法深入分析理解歷史問題。如果作為教師只是將知識一帶而過,那么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也失去了理論深度。歷史學科學習包含兩個方面任務:一是對于歷史知識的認知;二是學生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在重視學生積累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科學史觀,即唯物史觀的學習。引導學生充分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等理論,并將科學理論與所學知識相結合,強化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意識,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及家國情懷。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對于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提升,也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現如今還處于起步過程,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恒,不斷創新教學觀念、開展教學實踐,就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亮.例談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中學課程資源,2019,(01):49.
[2]趙紫薇.關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107.
[3]譚友清.關于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研究[J].學周刊,2018,(26):26.
[4]顏毛毛.高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及其培養[J].文教資料,2018,(20):201.
作者:孟曙光 單位: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
- 上一篇:高中歷史教學學生主體性研究
- 下一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歷史教學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