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05 08:43:00
導語:歷史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弘揚人文精神,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在我國,各界有識之士近年來對此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他們呼吁要高度重視人文教育,加強人文學科的建設,把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學內涵是什么?如何在當前我國人文學科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實現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擬就自己比較了解的歷史教育談一點看法。
1、人文教育提出的國際國內背景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人文教育的盛衰都與社會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都與一個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均衡發展有關。近代西方社會由于片面追求物質發展,使教育中的商業主義與職業主義泛濫。在教育功利性的驅使下,人們只重視教育的經濟價值,而沒有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在實現了物質生活富裕之后,人們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與心靈的空虛。年輕的一代僅僅關注物質生活和物質享樂,對其他方面則日趨冷漠。物質生活提高了,卻出現了道德水準的下降、個人主義的不斷膨脹、社會責任感的大為減退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鑒于此,美國、日本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提出要重視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國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理應引以為戒,然而,從我國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區的實際情況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實。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失誤就是“教育”的失誤。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種失誤理解為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失誤。從實際來看,我國的各類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人文教育的現象,其中中學搞的是“應試教育”,一切為了升學,為了考試,歷史、藝術、倫理、哲學等人文科學在中學的課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虛設。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蘊的流失已成為所有關心人文學科教育人士內心深處的一大憂慮。
2、人文教育的內涵
對于“人文”概念較為普遍的理解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所謂“文化”絕不單純就“知識”而言,更特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與人文教育相聯系的是人文科學和人文素質。一般認為人文科學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人文素質是“人文科學、人文教育在教育對象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成果,也稱文化素質,包括語言及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政治理論修養、歷史與哲學修養”等。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p>
我們強調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學教育的價值,人文教育應該是與科學教育并重的豐富的人類文化內蘊的博采。
首先,從科技進步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看,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時代的進步,決定了人與科學密不可分的聯系,決定了人們在科技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以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學的態度投身社會。崇尚科學已成為人們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說已經成為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崇尚科學的人類文明意識的普遍提升,自然決定了人文科學內涵鮮明的時代特點,決定了崇尚科學的教育、科學精神的培養成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其次,從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二者的關系看,科學知識積累的多少,是內化為人的科學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條件,但科學知識并不等同于科學精神,科學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等學科客觀規律的總結,它屬于知識體系,而科學精神是人們在接受了科學知識的教育,在科學知識的不斷積累過程中,尤其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正確分析、選擇、判斷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它毫無疑問應當屬于人文科學的范疇,屬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應是充分重視人的科學精神的培養、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種對人的終身教育。
二、歷史教育如何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過上面對人文教育科學內涵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區別并不體現在學科的劃分。屬于自然科學的學科如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甚至建筑學和環境科學等同樣可以具有人文主義的內涵;同樣,人文學科也可以具有科學性,歷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兼具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學科??茖W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根本區別在于思維方式和認識事物方式的不同??茖W體現的是人類的工具理性,人文則體現價值理性;科學求真,人文向善;科學訓練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學辨析因果,力圖解釋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聯系,人文則評價得失成敗,致力于改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科學強調是非對錯,人文注重好壞善惡;科學著眼于人類生活的外部環境,而人文關心的則是人的精神世界。從目前我國各種層次的歷史教育來看,顯然更加側重于科學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獲得的更多的是科學思維的訓練,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養。同時,由于“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能力”在教學評價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之成為各級教育教學管理機構對學生進行歷史考試和對教師的歷史教學進行評估的惟一標準和主要內容。在這種評價體系的引導下,人性良知、人格尊嚴、倫理道德和公民義務等等人文要義被無情地從歷史教學內容中剔除出去,從而使得歷史教育越來越難以負擔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歷史教育真正實現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筆者以為,以下幾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歷史教學內容。目前歷史課教學內容的主旨在于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而“規律”本身歸屬科學性的范疇。其實,對于人類生存具有永恒意義,體現著超越時代、民族和階級的絕對價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應該納入歷史教學的內容,甚至成為主要內容。比如為募集癌癥研究資金而發起的“希望的馬拉松”長跑活動及其創始人,比如捐獻車禍遇難親屬的器官救治他人等,這些都體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體現了對于生命的珍視,對于同類的愛心,對于疾病和厄運不屈的斗爭精神,是應該讓一代又一代人都記住并且發揚光大的。
第二,對歷史現象及人物進行評價時應當加上道德維度,既要承認它推動或阻礙歷史進步的客觀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動機和機制,看到它對于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影響,認識它在道義上的是非善惡。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作為農業資本主義化的一種方式,它的歷史作用無疑應當肯定,但是對于當時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英國農民來說,這是一個極其殘酷、極其痛苦的被剝奪過程,馬克思形容為“羊吃人”。而法國大革命中將土地分給廣大農民,在當時來講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決土地問題方式,但是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它對以后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響。“歷史的”評價與“道德的”評價結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學的態度應該兩者同時并舉,而不要倉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討論。按照教育心理學理論,連“認知”都被視為一個“建構”的過程,那么情感和觀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學習主體,也即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生成”了。換一個角度講,從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場出發,在教育過程中也應當摒棄那種耳提面命的填鴨方式,而提倡讓受教育者自覺主動地、有選擇地“樂從”。況且在當前傳媒發達、社會關系復雜的背景下,學生在學校之外還會受到形形色色的觀念、意識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師一張嘴根本敵不過那許許多多張嘴,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
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質。這里所說的教育者包括三種人,即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歷史學家和教科書編寫者、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是主導的一方,相對于另一方學生來講,教育者往往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起著決定的作用。如果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質不高,可想而知,上述三點就沒有可能實行,人文教育的目標也就沒有可能實現。日本某些缺乏人文精神的歷史學者和教科書編寫者篡改歷史,拒絕在教科書中如實反映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事實,致使日本年輕一代對于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缺乏了解。而《異端的權利》、《昨日的世界》不僅作為歷史讀物膾炙人口,而且作為人文主義的經典之作而進入人類精神文明的寶庫,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義者,所以他才能在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爬梳出最有人文價值的教育素材?!靶标柟帕w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痹谥袊糯@些民間說唱藝人在用口述方式將歷史一代代記敘下來的同時,也以其樸素的是非功過評判為普通百姓樹立起了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完成了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傳承。古今中外這些例子都說明了教育者本身具備深湛的人文修養的重要性。
- 上一篇:歷史分層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調水局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