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現代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05 09:43:00
導語:歷史教學現代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的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強化學生的記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有效途徑。下面就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所產生的效果,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賞心悅目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活動,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如我在講授《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內容時,先播放一首學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受到南泥灣由“草莽叢生、野獸出沒”被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的過程。聽完后,教師問學生: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什么階段?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正面臨什么困難?面對這種困難,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措施?結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學。又如講《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時,先播放電視紀錄片《拒絕,遠離毒害》讓學生明白鴉片之害;再放電影《林則徐》中有關“禁煙”、“銷煙”的歷史背景及林則徐采取的禁煙措施片斷。進而引導學生看書思考: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向中國輸入鴉片?清政府對待鴉片的態度如何?鴉片戰爭的爆發因何而起?讓學生看書展開討論,主動發言,教師給予輔導補充,這樣課堂氣氛活躍。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很好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突破教學難點。
歷史教材中有時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無從下手的苦衷。
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記住。我在課堂上使用下載的多媒體課件(FLASH動畫)分別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經過的地域用畫的小帆船在經過的路線上行走,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展示出時間和人物畫象,學生看了演示動畫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且能記住時間和航海家。起到了其它教學手段不能達到的效果。
又如講授“西安事變”內容時,西安事變發生后,國內各派的態度是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點,我播放了記錄片《西安事變》中的五個片斷:(1)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實行“兵諫”,扣留;(2)宋美齡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而斡旋;(3)親日的何應欽兵圍西安,派飛機轟炸渭南、華縣;(4)率中共代表團去西安調停;(5)張學良送到南京。進而提問學生:張、楊既然實行“兵諫”,但為什么不處決蔣?宋美齡和何應欽同屬國民黨人,為什么宋慶齡希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而何應欽則要用武力解決西安事變?是中國共產黨最兇惡的敵人,大革命時屠殺大量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為什么共產黨還要派代表團去西安調停,也希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學生聯系五個電影片斷,經過看書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問題,弄清了國內各派別對西安事變的態度及目的,從而解決了難點問題。對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從全民族利益出發的偉大決策有充分了解。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的規律性聯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素質的基本要求。多媒體表現力強,信息量大,可以在課堂再現歷史場景,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最終形成一種能力。
如講“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內容時,先播放有關介紹金字塔的錄像,引導學生觀察:金字塔外觀宏偉、莊嚴;內部結構復雜,裝飾精致;工程堅固耐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金字塔象征著什么?在地處沙漠地區、沒有任何現代機械設備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它的建造體現什么?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積極發言,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建造方案。既學到了知識,鍛煉了思維,又使思想得到升華。
又如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節內容時,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這樣幾個鏡頭:鄧世昌等北洋水師官兵海上奮勇抗敵,壯烈烈國;李鴻章下令北洋水師“避戰自?!?;慈禧太后籌備六十大壽慶典,大肆鋪張;挪用海軍軍費,建造公園;北洋水師在威海衛全軍覆滅。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北洋水師為什么在短時間里,就毀滅在日本侵略軍手里呢?學生通過思考,聯系李鴻章退縮避戰、慈禧太后鋪張浪費的鏡頭,得出結論:清政府的腐朽統治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的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歷史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養和塑學生具備良好的品德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作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四項基本原則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的課堂教學,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和環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優勢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而利用電教手段,就能解決上述難點?,F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地再現歷史場景,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講“鴉片戰爭“內容時,可播放電影《林則徐》中的幾個鏡頭:官兵吸食鴉片,精神不振,戰斗力削弱;政府白銀外流,影響清政府的財政入;人們吸食鴉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的認識,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自覺地受到防毒反毒的教育。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來臨,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會自主學習成為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起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列出閱讀提綱,指導學生閱讀,教師再針對提綱提出的問題,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很強的閱讀能力。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等高層能力的基礎。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閱讀、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現代教育技術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于學生,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能在在他們的大腦皮層中留下了很多較深刻的歷史現象痕跡,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歷史知識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F代教育技術與不斷改革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一定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 上一篇:歷史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 下一篇:歷史教學創新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