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復習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2 11:08:00
導語:思想史復習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重視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提高思想史復習教學的起點。歷史復習教學不同于歷史研究和常規性歷史教學。歷史研究和常規性歷史教學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上升到抽象,而歷史復習教學有時便不一定要從具體的現象和材料開始。具體的事物往往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從具體的東西入手,不容易抓住問題的實質,反而會造成認識上的混亂。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的抽象和概括,在思想史復習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從一個個概念入手,在準確理解歷史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前提下,運用邏輯的方法,即從簡單的歷史范疇逐步進入到比較復雜的具體的歷史范疇,這樣便能使學生一進門就抓住問題的實質,并層層延展,對具體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以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思辯能力,從而將思想史復習教學置于一個較高的起點上。例如:“絕對平均主義”是小生產者要求平均享有社會一切財富的幻想,只要對這個歷史概念內涵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就有助于學生分析判斷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失敗的必然性。因為這種思想是農民小生產者幻想的產物,它不可能使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相反,它將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小農經濟的水平上,把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具有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后性,這種落后的理論武器最終不能將農民戰爭引上勝利的軌道,如明末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便是例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它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直接相違背,帶有落后性和破壞性,這就為科學認識1958年我國在生產關系方面的失誤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理論觀照。如:“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是概括孫中山前后期思想的兩個基本概念。“三民主義”的重大缺陷是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內容,而“新三民主義”則在三大政策的基礎上容納了這樣一項重大內容。了解了這兩個概念在外延上的差異,學生便能判斷這兩種思想孰高孰低,并以之分析孫中山前后期革命斗爭的成敗得失及內外政策所體現的不同政治色彩。如:“空想社會主義”是19世紀在歐洲產生的一種新的社會思潮,對“空想社會主義”基本概念的了解,必須深入到對這種思想體系合理內核及局限性的全面把握。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合理內核,才會明白它為什么會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只有深刻地領會了它的局限性,才能根據歷史事實,科學地推斷出空想社會主義為什么必須而且必然會被科學共產主義所取代。
二、縱向深入,突出思想史
復習教學的深度。
思想的發展大多數是呈線型的。為避免對一部思想史流于作單薄的知識記憶,教師應借助于基本理論的指導,啟發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對各種思想的發展作小切口、深分析,以突出思想史教學的深度。具體來說:
1.鉤沉索隱,深入探討各種思想產生的原因。
思想史上的各種思想流派,從廣義上來說都屬于各個時代社會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歷史條件不同,社會意識也就不同。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是分析解剖各種思想產生原因的最有力的理論武器。因此,只有讓學生透視當時的社會存在,才能揭示各種思想產生的具體原因;只有揭示了各種思想產生的原因,才能進一步把握這些思想所顯示的不同時代特征。以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例:其時社會存在的總體特征是生產的發展,科學水平的提高,以及諸侯割據和社會矛盾的錯綜復雜等等。這種大變革的社會存在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里,便產生了諸子之間就各種社會問題而展開的“百家爭鳴”。如:在天道觀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由于天文歷法的進步,鐵器的廣泛使用及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在思想領域里,便產生了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和“人定勝天”的理論。在社會變革問題上,莊子的“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學說反映了沒落貴族在奴隸制度徹底瓦解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前途完全絕望的悲觀情緒;而孟子的“民為貴”思想和“勞心勞力”思想,則充分反映了在封建制度確立的戰國時期,被解放了的勞動者人身地位的提高和對新的封建剝削制度的肯定。在戰爭問題上,戰國是戰亂頻仍的時代,各諸侯國對戰爭問題的重視,產生了服務于這種需要的兵家思想;而國與國之間的互相攻伐,破壞了正常的生產秩序,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產生了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長期的兼并戰爭和人民對割據混戰的厭惡,使中國歷史產生了統一的趨勢,適應這種需要,產生了韓非子的“今勝于古”的進步歷史觀和反對割據、要求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
在分析某些特殊思想產生的原因時,教師亦應指導學生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如在揭示宗教盛行的原因時,教師就應著重指出:同世俗的社會政治思想一樣,非世俗的宗教思想的盛行也是社會存在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反映。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為例,其時佛教的盛行即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著密切的關系,具體來說,一是由于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飽受戰亂的痛苦,需要得到宗教的安慰;二是由于社會矛盾尖銳,統治階級需要利用宗教麻痹人民。這樣,世俗社會的不同需求,導致了佛教的空前盛行。
一種思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其思想本身也處于不斷的演變修正過程之中。因此,在接觸到這些具體內容時,教師必須向學生分析導致這種演變的階段性原因。再以宗教為例,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已成為束縛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枷鎖,針對這種情況,西歐各國展開了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運動,經過改造而產生的新教是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相比天主教而言,它的教義更能體現資產階級的需要。
2.不拘一格,全面地評價各種思想的歷史作用。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也起著巨大的能動作用。這種能動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史實,按不同的標準,對不同思想的作用分別作出四種不同的評價。
①進步作用。衡量一種思想進步與否,關鍵的是要看它是否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是否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一言以蔽之,先進的思想總是對歷史發展起巨大的推動作用。如韓非子的政治思想之于秦朝中央集權的建立,啟蒙思想之于法國大革命的進行,科學共產主義之于國際共運的開展,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之于當代中國的騰飛,等等。
②阻礙作用。同先進的思想相反,錯誤的思想因其同歷史發展規律背道而馳,而總是起著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如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思想的推行,使中國革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理論為害更甚,它的泛濫幾乎給人類帶來一場滅頂之災。
③不同階段的不同作用。思想的發展雖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但不同階段的思想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不同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因此,同一思想體系在不同時期也就會起不同的作用,在分析評價這一思想體系的發展時,就不能一概而論,而應具體階段具體評價。以儒家思想為例,它曾在兩千余年封建社會里發揮過不同的作用。漢唐時期,適應大一統的需要,它對維護國家的統一起了巨大的粘合作用;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它成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精神堡壘;降至近代,它甚至成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一塊遮羞布。
④提供歷史的反思。各種思想不但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當時的社會,而且還會為歷史的發展提供長期的反思。如中國古代史上,秦朝因對法家思想的過分強調而流于嚴刑苛法,二世而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經過利害的權衡,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選擇了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在中國近代史上,隨著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改良主義、西方式的民主共和思想不能挽救中華民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以之來指導中國革命。
三、橫向拓寬,展示思想史
復習教學的廣度。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思潮。它一經產生,總是對同時期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產生廣泛的精神滲透。教學中,只有透視這種橫向的滲透,才能讓學生觸摸到該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總體特征。以明清時期為例,由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在思想界產生了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這種新思潮對明清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全面的滲透。表現在文學上,出現了以揭示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為主題的長篇小說《紅樓夢》;表現在戲劇上,產生了以歌頌反抗禮教、追求幸福生活為中心內容的戲劇作品《牡丹亭》;而在繪畫上,則涌現出不拘成法、個性突出的“揚州畫派”。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明清時期的文化是以反封建為總體特征的。
1.把握思想流派之間的相互碰撞。
思想的發展不是呈單線的,在同一時期的思想界,新舊并陳的各種思想往往會發生交叉碰撞,并發生激烈的論戰。復習這一類內容,大致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①梳理史料,擬定專題。如中國近現代史的論戰內容可以擬定為五個專題:頑固派與洋務派的論戰;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問題”與“主義”之爭;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等。
②歸納要點,揭示實質。如在“問題”與“主義”的論戰中,通過篩選史料,可以將胡適的主要觀點歸納為:一是在反對空談的幌子下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二是反對用政治革命的辦法對中國社會實行根本的變革。的回擊則針鋒相對:一是既要研究實際問題,也要宣傳理想主義;二是社會問題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將一個個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在把握論戰要點的基礎上,再由史到論,把握論戰的實質:“問題”與“主義”的爭論,辨清了真假社會主義學說,其實質是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的論戰,是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2.追蹤思想的橫向輸出。
思想的橫向輸出,指的是一種著名的思想體系形成之后,超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傳。復習這一類內容,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切入:
①曲徑通幽,理順線索。思想輸出的線索,零星出沒在課本各章節的相關內容中。只有追蹤勾勒,才能使學生融會貫通如繩串珠地掌握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這之后,它開始走向世界。其輸出線索有二:一是在歐美廣泛傳播,啟蒙思想家所宣揚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及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對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二是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鼓勵了那里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這樣,在統一的時代精神座標系上,就可以將中外近代史上許多次政治運動準確定位,從而找到彼此之間的血脈貫通之處。
②跟蹤剖析,求同立異。思想在橫向輸出過程中,總要打上輸入國的社會烙印,而使其具有一些全新的特點的。對此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完整把握一種思想在不同國度傳播消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共性和個性特征。例如:馬克思主義創立以后,它先后傳到了俄國和中國。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和中國的王明等人都沒有科學地解決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和中國化的問題,而這一難題是由列寧和來解決的,他們分別創立了俄國式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從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到思想,其基本原理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它們之間的共性;另一方面,列寧主義和思想又分別是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同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指導革命的一些具體策略上,它們往往因國情的不同而又有所不同——如在革命道路問題上,俄國是由城市到農村,而中國則是由農村包圍城市,這是他們之間的個性。
- 上一篇:社會教育與歷史教學論文
- 下一篇:歷史地名教學價值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