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培養歷史思維品質
時間:2022-07-25 05:48:00
導語:淺析培養歷史思維品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高考歷史命題的指導思想是“逐漸強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思維能力呢?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此話題談幾點看法,以供同仁參考。
1.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教材是教學的“藍本”,也是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但歷史教材僅僅是記錄客觀世界的載體,并非客觀世界的本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把握教材的內蘊,超越教材,盡可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再現客觀世界的本身。例如,在講完隋朝統一的基本史實后,先設問:為什么隋朝能實現統一全國的大業?經過認真的分析、綜合、比較,學生回顧了西晉末以來,國家長期分裂的史實,理解了“統一”這一概念的內涵:不僅應包括其歷史過程,還包含其空間地理意義。接下來,我更進一步設問:隨朝的統一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為什么?這樣,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更客觀地理解了這一歷史事件,認識到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是適應歷史發展客觀要求的,是社會的進步。這樣,學生對隋朝統一的重大意義自然也會理解得更深刻。如果再追問:隋朝的政策、措施對我國封建歷史的發展有哪些開創性貢獻?學生的思維進一步被激活,學生對隋朝在我國歷史上“承上啟下”的積極意義就會有較全面深入的理解。
總之,只有抓住教材中的關鍵字句,披文見義,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才能讓學生既知道“有什么”、“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從而在歷史教學中達到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目的。
2.加強史實的歸納延伸,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在學習中,有的學生喜歡鉆牛角尖,片面地看待問題,在思考、解答問題時,常常顧此失彼,舍本求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思維的廣闊性。一個普通的歷史問題,也包含著眾多事物、事件,牽涉到許多因素和矛盾,只有多方面進行分析思考,才能抓住本質,把握全局,進而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筆者常引導學生把教材中分散、孤立的歷史事實、概念加以歸納、整理,把它們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中,形成不同層次,不同線索的知識框架,并加以延伸,尋求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有目的地揭示歷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例如介紹完鴉片戰爭的經過后,就追問學生為什么中國是正義戰爭,有幾十萬軍隊,有林則徐為首的愛國官兵的堅持抗戰,有許多愛國志士舍身保國,卻打不贏呢?從而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國內外原因:一方面,國內原因是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清政府政治腐敗,官吏昏庸,軍備松弛,科技落后,財政危險,代表著封建落后的滿清王朝是不可能引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的。另一方面,國際原因是世界上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英國工業發展水平最高,掌握著先進的科學技術,代表著最先進的社會生產力,雖然遠道而來,軍隊數量不多,但是他們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因此在堅船利炮的進攻下,中國被打敗了,使學生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論述朝鮮戰爭時,引導學生思考: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糾集了十五國軍隊,企圖以朝鮮半島為跳板,把剛誕生的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中。當時美國也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怎么又被相對弱小的中朝聯合軍隊打敗了呢?引導學生總結得出:美國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遭到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的反對,而中國、朝鮮是當時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代表著先進的社會制度,以為首的新中國領導人,已形成強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在正義面前,中朝人民并肩戰斗,前仆后繼,終于撲滅了反動派的侵略火焰,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過對鴉片戰爭與朝鮮戰爭的分析、比較,使學生不僅掌握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而且知道“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從而增強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3.使用巧妙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具有思維批判性的人善于獨立思考,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言論和行動,有正確的是非觀念,既能堅持正確的觀點,又能放棄錯誤的觀點。
在教學中,可以借助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如對歷史人物的功過及有爭議的歷史事件的評價,學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對于這些問題,我們應引導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環境來分析和比較,還要引導學生以正確全面的認識去批駁主觀片面的看法,以一些學生的疑問或見解喚起共鳴或反對,以細致豐富的思想去滋養粗糙單薄的想法。
歷史學科的資政、教化功能決定了歷史教學要體現時代感。將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也成了歷史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應當把時代信息,尤其是與歷史相聯系的信息及時地引進課堂,進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靈活地采用教學方法,特別是那些富有創新意義的方法,學生思維的批判性自然可以得到培養和鍛煉。
4.配以適當示范和練習,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具有思維變通性的人,思維活躍,思路敏捷,方法多樣,善于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調整方案,獲取最佳效果。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思考題作為突破口,以范促練,以練拓寬,啟發學生的解題思路,豐富、完善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技巧,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在講完《三國鼎立》這一課后,要求學生設計一幅三國鼎立的示意圖,學生參考三國建國年表,設計一個三角形,按三國魏、蜀、吳的地理位置,把國名、建國皇帝、建國年代、都城,形象地標示在圖上,三國鼎立的局面就一目了然了。這樣,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圖示不但直觀地反映出魏國在北部,蜀國在西南部,吳國在東南部等許多知識點,而且對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主要原因有了深入了解,再講解在這次戰役中強大的曹操被打敗,力量遭削弱,退回北方,孫權在江東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在西南發展勢力就易如反掌了。
綜上所述,由于筆者在歷史科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把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變通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上下功夫,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上一篇:詮釋中職會計教育的改革
- 下一篇:構建學生旅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