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學專業教育革新
時間:2022-12-26 03:00:00
導語:學校歷史學專業教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中極具傳統特色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受市場經濟和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漸與其人才培養的目標脫節:歷史學專業的社會功用和教化作用日漸降低;史學專業學生就業難、待遇低;歷史教育教學欠缺生機,鮮有學生熱愛,難于學以致用……上述種種尷尬已成為阻礙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教育教學科學化發展的瓶頸,克服這些不足,探索一條歷史學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之路,對今后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的發展,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歷史學專業教育教學現存不足
縱觀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教育教學的發展現狀,其主要不足突出表現在歷史學科教育目標“脫節”,教學方式“陳舊”這兩個方面。
1.歷史學科教育目標與社會發展需求脫節,導致“歷史無用論”泛濫
任何學科的設置,都將“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歷史學科的教育目標應符合這一標準。然而,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整個社會對歷史學科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標準和需求。這已然不同于傳統時代史學人才培養相對獨立、重意識形態、強理論積淀的要求。新時期的歷史學科教育目標,不僅要培養出理論知識完備的人才,而且還要求每個史學人才能從社會實際出發,用所學向社會發展提供有益見解,并增加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互動。也就是說,新時期的歷史學教育,需要將歷史學科擺在一種社會“顯學科”的地位,通過人才的培養最終實現社會的直接、現實需求。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依舊按照傳統歷史學科教育目標培養人才,歷史學科教育不但現實應用性差,不占有“顯學”學科地位,而且人才的培養也與“服務社會”理念相互脫節,這種明顯滯后的教育觀念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嚴重脫節,在傳統與實際需求的矛盾中,歷史學科的實用性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其教化功能,很多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甚至不是出于對歷史學科的熱愛,他們或者是由于專業調劑,或者是僅僅為一紙文憑,那么,對于本身對歷史缺乏興趣的學生而言,傳統的培養模式是無法達到“育人”的目的。于是,歷史學科喪失了本身的社會實用價值,“歷史無用論”日漸泛濫。
2.歷史學科教學方式機械單一,人才培養活力盡失
我國高校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一向寬泛龐雜,面面俱到,授課內容涉及大量的史料和史實。然而高校歷史學科的教育方式卻與中學歷史課無異,即采用機械式“灌輸”的方式為主,教師上課一味地將龐雜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學生則是被動地聽課、記筆記。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課堂教學呆板乏味,偶爾出現一些課堂討論和學習互動,也多是一些根本無法激發學生創造性的陳舊話題,或者討論和互動本身就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并不見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簡言之,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出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主動性,更不用說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此外,我國高校長期以來歷史學科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多以一份試卷、一次考試來考察學生的學業水平,考核內容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考完試做完試卷之后,那些短期內突擊背誦和記憶的知識,因為得不到有效的實踐應用,基本上就又“還給了書本”。長此以往,學生表面掌握了歷史學科的理論知識,實則得到的只是將自己禁錮在有限的歷史事件的記憶中,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人才培養活力盡失。
二、對高校歷史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針對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突出問題,需要從根本上轉變當前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思路,突出歷史學科的社會現實意義,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革,培養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史學人才。
1.明確歷史學科教育目標,優化歷史專業課程設計
當前歷史學科的教育目標,不斷滲透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它要求史學人才不僅具備傳統意義培養模式下豐厚的理論積淀,更要求他們能將歷史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提出有益社會發展的見解,同時加強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效互動,從而促進其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在這種學科教育目標的要求下,高校歷史學專業既要改善傳統意義上的教育目標,又必須科學合理地優化歷史學專業課程設計,從而為社會輸送適應性史學人才。
首先,要從課程理論改革出發。眾所周知,歷史學科的理論知識抽象程度高,思辨色彩濃厚,又極為駁雜和枯燥?,F有的理論專業課程設計,大多是空洞地闡釋某一理論,就理論本身來講解理論;或者就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花大量的時間全方位展開某一門通史或專門史,而忽略學生乃至社會的實際需求。這樣的結果,就是使得當前的歷史學科教育教學難于聯系實際,進而讓整個歷史理論課程枯燥無味。
對其進行改革,主要是強調歷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倡通過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來審明某一歷史理論,結合一些“開放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模式,并利用現代化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一種相對自由和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地吸收歷史理論知識,并運用這些理論知識來分析現實問題,再嘗試去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這樣不僅能變“乏味”為興趣,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所學轉化成了實踐應用知識,真正達到培養人才的教育目標。
其次,歷史學科專業課程的優化,要以就業導向作為參考,即以學生的社會應用和服務性為參考。歷史學科的教育目標是“人才”的培養,而所謂“歷史人才”,就是其歷史專業教育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并能滿足其個體未來發展的需要。當前中國高校里,極少有專業的設置能直接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而歷史學作為一門當下普遍認為“偏冷”的專業,尤為直接地面臨同樣的尷尬:歷史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待遇不高、專業特色應用能力不明顯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幾乎很少有高中畢業生能主動選擇學習歷史專業,加之存在“歷史無用論”的不良社會認識,學生的歷史專業學習興趣不斷降低,教師也隨之喪失了歷史的教學熱情。破解歷史專業的就業難題,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是當前歷史學科教育目標實現的本質需求。一方面,在歷史學科的課程設置上要不失傳統,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的前提下,達到歷史學科自古以來的教化功能:陶冶學生情操,教會學生做人;另一方面,全面考察社會對歷史人才的實際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從學生入校起,就幫助其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制定合理的大學發展規劃,讓學生對擇業、考研、考公務員、自主創業等不同的就業發展目標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讓他們真正看到歷史的魅力,能站在自己的專業角度完成對相關職業的定位和追求,最終使自己達到社會“人才”的標準。
此外,還必須選拔理論功底厚、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教師,擔任歷史學科的專業教學工作。規范授課,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是明確歷史學科教育目標,優化歷史專業課程設計的必要前提。
2.改進歷史學科教學方式,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現代教學理論提倡“以學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專業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去”,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這有別于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導、為權威的知識傳播模式,強調教師只扮演“引導者”和“知識推薦者”的角色,而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具體到歷史學科本身,則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這種教學方式的變革。
一是有針對性地改革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歷史熱情。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博大龐雜,但并非全部內容都與現實需求和學生的需要相適應。從“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出發,對當前歷史學科教學內容應予以優化,突出重點,合理取舍,做到通史和專門史的相互協調,既不能花費大量時間去細致入微、面面俱到講通史,又不能把專門史完全交給學生去自主學習。要合理地根據學校的特色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合理安排通史與專門史的學習,是二者有機結合,相互搭配,相得益彰。此外,對一些前沿理論和研究成果,也要及時組織學生探討學習,在一種開放式的合作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歷史熱情。
二是改變現有的歷史學科考核評價方式,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歷史學科考核評價方式一直難以突出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本著“培養綜合型人才”的要求出發,對歷史學科的考核評價方式,應進行多角度的綜合,試卷考試類的考核方式要占有學業評價體系的一部分,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情況進行評定:采用研究報告、課程論文、實踐調查、小組討論等形式,達成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三是讓高校歷史教學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實現歷史學科的社會服務價值。當前歷史學科教育旨在培養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效見解的人才,那么就要求我們史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走向社會,對社會建設發展中具體存在的問題進行史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所需,服務社會全面建設發展。讓歷史學課程教學走出教室,讓學生們深入實地調研,再適時相互交流、開展討論,并分析整合學習研究成果。這一過程使得歷史學科的學習變得更加開放,也更加貼近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讓史學專業的學生能直接體會到歷史研究的重要價值,有效地加強了學生對自己專業方向的認同,能促進史學專業學生做出有價值,令社會滿意的研究成果。
當然,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針對歷史學科的改革也在不斷探索和深入,并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改革,是歷史學科自身發展的基礎,也為培養高素質史學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永不衰老的主題,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唯有通過一定的改革,才會促使一門學科不斷發展,才能培養出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使其真正符合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 上一篇:深究美術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
- 下一篇:模擬電子技術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