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改開放型作業

時間:2022-06-12 08:49:00

導語:歷史課改開放型作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課改開放型作業

隨著新課改在陜西省展開,教學內容和方式都進入全面改革時期。新課改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很必要。過去采用的作業模式像“死記硬背”、“題海戰術”都無法滿足新的要求;教師強制性布置作業,學生機械完成任務的狀況也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不利。因此,探索一種歷史作業的新模式成為新課改背景下的必然需求。

手抄報是一種內容更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的作業形式,用手抄報的形式來總結一個專題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體認識并深化他們的認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培養自己獨立的學習概括能力、暢所欲言發表看法和評價。此外,相對于傳統的作業形式,手抄報這種新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在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對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合作解決問題、版面設計、書畫能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以學生制作《王安石變法》的手抄報為例,全班同學進行分組學習研究,此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也能夠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均等參與其中,展示才能。

首先,要對本組制作的手抄報有個整體的規劃。同學們要在對所學內容進行概括整理的基礎之上,擬出框架,并合理的進行拓展延伸,利用課外的資料包括歷史背景、歷史故事、圖片等,豐富和充實歷史事件、深化主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提煉,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指明研究的方向。例如王安石變法這一歷史事件大致可以劃分出以下幾個部分:變法的歷史背景、變法的措施、變法的結果,以及結果出現的原因、對變法的評價、變法對于今天的意義等。學生可參考這樣的思路,對知識自主地進行梳理,確立好手抄報的總體格局。

其次,即是“按圖紙施工”,將規劃付諸行動,在此過程中,同學們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用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來闡述歷史史實,并發表具有個性化獨到見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探索出了不同的方式,既完整清晰地表達了觀點,又不乏生動有趣的氣息,能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記憶深刻。例如學生制作的一份關于王安石變法的手抄報,用“朝廷宣傳標語”的方式,展現變法的措施,如關于理財的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開墾荒地,農田增產福澤百代”,關于強兵的保甲法“兵農合一齊護治安,兵將互助共御外敵”,關于取士的改革“改科舉、整太學、聚斂人才;求發展、倡務實、惟才用人”形象生動地說明變法內容,且展現了學生們不俗的語言功底和概括能力;他們引用王安石的詩句來說明變法成果:變法前“悲秋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變法后“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去皆種黍”,肯定了變法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他們還引用“兩宮太后向神宗控訴變法圖”來揭示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守舊勢力的阻撓。

再如學生制作的另一份手抄報,將變法的歷程用“時事新聞”(變法措施)、“人物訪談”(王安石談話錄—展示變法的起因和變法中遇到的種種阻力)、“深入剖析”(提示變法失敗的原因),“歷史縱橫”(王安石變法與商鞅變法的比較)、“明鏡之鑒”(變法帶來的啟示)幾個模塊組合起來,完整地展示了變法的歷史事件和框架,生動而準確。這些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充分表現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熟練程度,同時對他們深化認識提供了良好舞臺。在這一過程中,合理地分配任務與充分地集合民智尤為重要。

最后的任務就是合作匯總,修改補充,并通過學生們的書畫能力豐富片面內容。張貼各小組的成果,進行交流討論和完善總結。手抄報的作業形式,是在新課改理念下,為轉變學生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一種作業形式的嘗試,在學生們幾次實踐的過程中,它再現出了超越傳統作業的新優勢。手抄報的形式,改變了以往學生作業的“題海戰術”,大大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不僅如此,它還拋開了枯燥的問答形式,以一種生動的模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考察,包括對知識的掌握和熟練程度、組織和概括能力、準確把握知識重心的能力、提出自我觀點和作出個性評價的能力等,并且更容易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和牢固。這些優勢都是傳統的作業形式無法達到的。此外,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值得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