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定位與轉型

時間:2022-02-27 05:06:5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定位與轉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定位與轉型

摘要:中學階段所學的歷史知識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是其歷史知識的基礎甚至全部。換句話說,中學歷史知識可以培養一個學生的歷史觀甚至價值觀,對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歷史人物的言論行為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引導甚至能成為一個參考因素。但是目前我國中學課堂的歷史教學暴露出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扼殺了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也和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相悖,因此,如何改變歷史教學現狀對于教學的主導者——歷史教師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挑明當前我國歷史課堂暴露出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當前實際提出教師的角色定位,最后對于教師如何做到角色轉型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學歷史;現狀;教師角色;定位和轉型

一、中學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1、課堂形式單一,多媒體缺乏

幾十年來,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似乎一成不變,都是教師帶著一張嘴,拿著一只粉筆在黑板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著歷史事件、介紹著歷史人物,然后分析該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或者總結該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判。教師的講解和分析成為了真理,學生在學業和考試的壓力之下,只能死記硬背,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過多時間去思考、去評判,都是將教師的話記錄下來然后結合課本知識回去強記,目的只是為了能在考試中得到一個更高的分數。這種現狀是很悲哀的,學生學習的目的不該是為了應付考試,每門課程的設置都有自身的意義,歷史課程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銘記歷史,這樣才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才不會忘本。其次,還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觀,讓學生以史為鑒,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定的參考。但是,當前的歷史教學形式無法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當我們提到一個歷史事件時,很多學生都能將該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解釋得很清楚,但是卻不能將很多歷史事件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學習出現了斷層的問題。

2、歷史教師越俎代庖,將自己的看法嫁接給學生

歷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理應站在一個客觀公正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角度去從事自己的歷史教學,但遺憾的是,人是感情動物,對一切事物都帶有自己的一定看法,歷史教師也不另外。在其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看法片面的傳播給學生,但是,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檢驗,只是將教師的分析作為真理強記下來,這樣學生對于該歷史事件或者該歷史人物的看法也就變得片面。比如在講解國共第二次合作時,很多教師會為國民黨鳴不平,過度洗白,一味強調在抗日期間國民黨的貢獻遠遠大于共產黨,甚至評判共產黨漁翁得利,沒有國民黨的幫助,不會取得最后的勝利。這種看法的荒謬度我們姑且不去評判,但是這種荒謬的看法在學生群體中扎根,激起部分學生對于共產黨的憤懣,在日后則表現得更加激進。

3、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狹隘、抽象,不具發散性

中學歷史課本一般是按照事件順序根據古、今、中、外來進行編排的,教師在講解時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一步步展開,對于某一歷史事件的分析也十分透徹,學生對于某一段歷史的理解也比較全面。但是,我們的學生總是將歷史事件割裂開來處理,無法看到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對于這一問題,筆者想舉一個西方歷史教學中的一個案例:美國一次歷史考試曾出過這樣一道題目,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么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個方面分析。很多學生都分析道“如果窩闊臺沒有死,那么黑死病就不會傳播到歐洲,修女和神父就不會死,人們就不會去懷疑上帝的存在,也就不會有席卷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意大利和西班牙就不會強大,日耳曼和奧匈帝國就不會出現在歷史舞臺之上……”回答得頗具高度,讓人眼前一亮,我想這種答案在中國學生的回答里應該是鮮有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歷史教學十分狹隘,一是一,二是二,機械地傳播歷史知識,千品一律地分析歷史意義,卻不能將諸多歷史結合在一起來考量。另一方面,學生都是被動地去等待教師講解,沒有自己課下獨立的思考和總結,也從來不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沒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成為考試的機器。

二、歷史教師的角色定位

1、歷史教師應該充當學生和課本之間的橋梁,激發學生對于課本的興趣

中學歷史的綜合性強,同時也是幾代歷史學家和研究者的心血,自然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學生如果能將書本上的知識掌握,其歷史基礎便很扎實。但問題在于很多學生對于教材沒有過高的興趣,教師說到哪里他們就看哪里,不愿自己主動去閱讀,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幫助了。歷史教師應該扮演學生和課本之間的橋梁,將課本上較為抽象的、難懂的部分用現代化的方式重新展示給學生,并且和現實緊密結合在一起,拉近學生和歷史事件的距離,使歷史事件不再成為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這種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近感,更加愿意去學習。同時教師要從心理因素去排除學生對于教材的恐懼,不要讓學生認為閱讀課本是一種負擔,要讓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享受。此外,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隱藏著的深層次歷史問題,讓學生知道教材的內容遠不止人眼能看到的部分,還有很多有待開發和挖掘的部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主動去尋找教材隱含的內涵。具體的做法就是做誘餌,故意提出很多問題,拋磚引玉。

2、教師要做拓寬學生視野的鑰匙

教材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教材的編者很難在幾本書中將所有的歷史提及到。但是中華五千年的厚重歷史和世界的歷史知識卻是無限的。對于某些歷史事件,在篇幅局限的情況下,很難面面俱到,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列書單讓學生在課外進行一定的閱讀來拓寬視野,去看看別人的評判和標準,這樣才能更加公正、多角度地區分析一個歷史事件,同時自己的理解也不會片面,而是更加深刻。但是,教師對于書單的羅列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首先,要和教材的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能天馬星空,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夠一定程度上對教材的理解有輔助作用;其次,書單的羅列在數量上要少,質量上要精。中學生的學業壓力十分繁重,除了歷史課程還有諸多其他課程需要學習,因此不能占用太多時間,這就要求數量要少。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之下,書本作為商品其質量也不如從前,歷史書籍更是種類繁多,教師應該做出一定的篩選;最后,對于書單,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來,不能強迫學生去閱讀,否則只會讓學生更加討厭歷史課程,有違初衷。

3、教師應該充當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者,由課堂的領導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

當前歷史課堂上,教師的分析不容置疑,一直被當作真理,學生很少會去考慮教師的分析是否存在問題,長期以往學生就不會自己主動思考,更不會有創新意識,這種教學模式只會訓練出新時代的“掉書袋”,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不一樣的聲音。問題的提出對于師生雙方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學生主動去思考了,會記憶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師在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會重新思考,轉換角度,從而得到更深的理解,對于自己也是一種進步。

三、如何實現歷史教師角色的轉變

1、改進歷史教學方式,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

筆者前面提到,當前歷史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學生負責聽課和記筆記。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抹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不能將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在備課時花更多的時間,查找相關的文獻資料和影像資料,將這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思維。比如說,對于一件工藝品,教材上即便進行多么詳細的文字說明,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是抽象的,不如一張圖片來的明了。再比如,可以通過播放百家講壇片段的方式,讓學生對于某一段歷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具體。

2、教師應該豐富學生學習歷史的途徑,擺脫死記硬背的模式

筆者認為這是歷史教師進行角色轉換的關鍵。學習歷史的方式有很多,傳統的,大家都是對課本知識進行記憶,但是很快就會因為時間的問題而淡忘。教師應該間接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換一種形式來讓學生學習歷史。首先,教師可以對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或者辯論,教師在這場討論中扮演者參與者的角色。比如,李鴻忠究竟是賣國賊還是大清良臣?再比如你認為曹操是亂世梟雄嗎?隋煬帝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等。這些辯論會不斷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為了取得辯論的勝利,學生會在課下搜集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其次,可以開展歷史人物板報、演講和征文比賽等形式,讓歷史走進學生中去,使其不再成為誰在書本中的文字。

作者:王興龍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周青山: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教師角色的定位與轉換[J].改革與開放,2010(9)

[2]王根林: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換[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5(4)

[3]司霖霞:中學歷史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行為轉變雛議[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6)

[4]胡燕:談中學歷史課堂上教師的角色[J].中國校外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