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分析

時間:2022-02-03 02:47:08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分析

摘要:人格教育是教育工作內容的重點。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在傳授學生不同文化知識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新課標的實施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教育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確保教育的全面性,在每個課程教學中都能確保學生文化知識和人格教育的傳授。初中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格的重要科目,教師在歷史課程中能夠更好的運用歷史知識對學生的人格進行教育,從而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人格教育;全面發展

人格是個體能力、氣質、性格、理想、價值與興趣方面的整合。人格教育是對個體道德行為規范和良好性格的養成過程,也是人作為權利主體資格的訓練過程。人格是需要從小進行的一種投資,雖不能通過物質方面直接體現出來,但通過個體今后贏得的榮譽和尊敬能夠充分展現出來?!吨袑W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使學生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人格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人格教育的含義及特性

人格教育主要是通過事例和講解,從而養成優秀公民所需的道德和真理特性。通過人格教育來教授核心價值觀,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并且應當將其融入到整個教學生活和課程當中。教育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1]。在當代社會中,對學生人格的培養,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初中學生是青春期的主要階段,身心發育還不成熟,是幫助學生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初中教育階段,通過教學對學生傳授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能夠實現對學生進行良好人格教育的目的。

二、初中歷史教學實施人格教育的優越性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人格養成具有重大影響。針對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優勢。1.初中學生自身特點。由于初中學生的身心都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還未形成完整、全面的價值觀。雖然初中生的整體成長還不夠成熟,但是他們已經能夠對于各類事件和生活,形成自我的初步認識。同時,能夠認識到自身發展在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能夠將自身與社會的進步相聯系。在此基礎之上,初中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能夠對歷史有初步的了解,還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國家發展的過往歷程,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明確自身的發展情況。教師通過教學內容和知識的傳授,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社會以及事件,完全符合初中學生的發展需求。2.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性能。不同的歷史時代都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和特點,歷史教學的課程內容豐富、故事性強,能夠充分引起初中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2]。歷史教學主要以歷史事件的講解為主,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對整體事件的理解,認清歷史實情。這種教育途徑,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過去國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吸取其中的教訓,對歷史知識中蘊含的道理有進一步的理解。因此,歷史知識能夠更好的對學生進行人格的教育,充分發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人格教育的實施方法

1.改革教學方法。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革,能夠使歷史教學更好的培養學生人格。在初中教學中,不同的學科都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其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學科的不同其教學目標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歷史教學應當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此來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發育特點,進行適當的教學方法改革。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教師應當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促進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幻燈片的方式,在課堂中通過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為學展示更加生動、形象的歷史事件,使學生增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將學生搜集的資料在課堂中進行播放。通過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方式,使課本知識立體化、生動化,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實的體會到八國聯軍侵華時的具體場景,感受到當時國人所處環境[3]。電影《火燒圓明園》清晰的再現了當時歷史事件的大量場景,客觀地反映了當時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具體情況,對學生的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還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能夠有效的轉變學生學習知識的思路,使學習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不僅順應了時展,還能夠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2.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歷史是生動的,同時也是枯燥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歷史事件的發展特點、事件內容、歷史人物等等,以生動的方式為學生講述。而單純的講述歷史事件不但無法達到教學目標,還會使學生失去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重視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新課程開始之前,讓小組之間進行問題的探討,教師也應當與學生進行相互討論,從而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同時,教師也應當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回答和提出問題,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師也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四、總結

初中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發展的基礎,其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還需要擁有健全的人格。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培養,不僅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還要進行人格教育的教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初中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的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桂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育人[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52.

[2]徐昌林.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新理念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6):277.

[3]黃莉.開展歷史人物教學活動塑造初中學生健全人格[J].基礎教育研究,2007(01):40‐41.

作者:龐威 單位: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