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農民生活歷史畫卷佳作的歷史條件
時間:2022-07-14 04:09:23
導語:漢代農民生活歷史畫卷佳作的歷史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陳冬仿的《漢代農民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所謂“十年磨一劍”,作者通過自己讀博士期間的努力及之后持續執著耕耘,最終完成這一精品力作,并獲得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的資助,充分顯示出該著作所具有的學術價值。該著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及生態生活等五個層面對漢代農民生活進行系統的研究與分析,進而揭示出當時農民生活的特點與漢代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通覽全書,筆者認為呈現以下顯著特點:
一、內容特色鮮明
長期以來,農民生活問題都是古代史研究領域的薄弱環節,雖然古代農民問題的研究曾被稱為史界的“五朵金花”之一,但也僅囿于農民戰爭的范疇。目前學界對漢代農民生活進行系統研究的尚不多見。個別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于琨奇先生的《秦漢小農與小農經濟》和《戰國秦漢小農經濟研究》、謝國楨先生的《兩漢社會生活概述》和馬新先生的《兩漢鄉村社會史》,但這些著作都沒有以農民為明確主體而對其生活的各個層面進行系統研究。相較于此,《漢代農民生活研究》對漢代農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及生態生活等生活的不同層面進行系統考察,全景式描繪出漢代農民的生活畫卷,并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角度開啟歷史研究的新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領域研究的不足,進一步拓展了漢代社會史的研究視野,豐富了學術內容。在研究主體方面,誠如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當前漢史學界對于生活在鄉村社會中的“民”的關注明顯不夠,較少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對漢代農民生活進行系統研究,從而缺乏對漢代鄉村社會及農民生活的整體認知,且對漢代農民包羅萬象的生活形態很少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角度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對其借鑒價值挖掘尚不充分。而農民占據著漢代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沒有對他們的足夠關注,這樣的鄉村社會研究深度是會打折扣的?;诖耍稘h代農民生活研究》這部著作以“農民”為研究主體,把歷史寫成“以人為中心的歷史”,成為該著作的突出特色之一。研究漢代農民生活,最主要問題是史料匱乏,文獻記載不足。作者能夠勾沉索隱,在運用常規史學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輔以大量的考古資料,盡可能還原漢代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有以下創新:一是運用案例分析法,做到從點到線,再帶動面的研究,如著作中以漢代中等農戶為例對其主要的消費活動進行估算來掌握其經濟狀況,在此基礎上對其他層次農民的生活水平進行較為可信的分析和推導,使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當時不同層次農民的經濟狀況,從而對農民生活有更加立體的認識;二是多學科綜合研究法,漢代農民生活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作者在運用歷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實證研究基礎上,還綜合運用社會學、文獻學、民俗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從不同視角對所研究問題進行全面的剖析和探索。
二、學術價值獨特
眾所周知,社會生活本身具有強烈的傳承性,能夠過上美好生活是古往今來人們的共同向往。而鄉村社會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點,也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焦點。農民作為鄉村社會的主體,對其生活進行系統考察,無疑是探索漢代社會發展和變遷的又一門徑。該著作資料翔實,寓論于史,以小見大,由下看上,堅持理論與史料相統一,歷史與邏輯相結合,對漢代農民生活進行系統研究,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又具有積極的現實借鑒意義。具體而言:一是源于生活本身的復雜性、豐富性和傳承性。一般而言,人們在生活習俗方面具有強烈的傳承性,漢代農民的不同生活形態是對由農耕文化所形成的安土重遷特性的一種最好詮釋。因此,對漢代農民不同生活形態進行考察,既填補了對漢代最底層人士———農民的生活進行系統研究的空白,擴展了漢代社會史的研究視野,又可以引領我們去感知那份厚重的鄉土人情,促使我們對當今農村農民及其生活狀態進行一定的反思和思考,從而有助于我們更深入了解有關生活習俗的淵源關系及傳統農耕文化的深刻內涵,對今天重新構建農村的“共同體精神”、如何“留得住鄉愁”具有一定的歷史借鑒價值。二是以史為鑒是我們研究和了解歷史的重要意義之所在。包羅萬象的漢代農民生活形態,既是對先秦歷史文化的繼承,又是在新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的發展,并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基于此,該著作通過對漢代農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生活等方面的系統考察,發掘出漢代農民不同的生活形態及其現代參考價值。尤其是漢代農民在生態觀念、婚喪禮俗及國家認同等方面,對現代農村農民在促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層面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三、研究觀點新穎
作者以漢代農民生活狀況為研究對象和主體,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推陳出新,所論頗多新見。一是對漢代農民經濟生活考察。漢代農民的生產活動逐漸形成以種植業為主導,林業、畜牧業、副業、漁業等多種形式并存的特點,并已具有典型的小農經濟特征。隨著漢代私有地權的確立,農民可以合法地占有一小塊土地,但隨著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他們的土地占有量處于動態變化之中,農民的家貲一般在十萬錢以下者居多。二是對漢代農民政治生活的分析。在漢代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統治下,作為編戶齊民的農民不可能遠離政治去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農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來自國家統治理念及各種制度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構成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基于農民群體自身特點和局限性等原因,易對高高在上的皇帝產生崇拜心理,農民的這種政治觀念和意識固然是由其自身因素所造成的,而更為關鍵的是封建統治思想和理念長期浸潤的結果,并隨著他們經濟狀態的變化呈反向態勢發展。三是對漢代農民文化生活探討。漢代農民的精神信仰更多地表現出實用主義色彩。在精神娛樂方面,主要是在農閑和節日期間參與一些簡單易行、不需要場地限制和太多錢財的小型娛樂活動,可以說屬于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式自娛性質的活動,以此獲得身心的短暫調節和放松。漢代農民的精神娛樂活動,既是他們世俗式精神生活的一種外在表現,也是他們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的具體展現。四是對漢代農民社會生活的論述。基于傳統農耕文明形成的安土重遷的特性,農民的交際圈相對較小,多是以“熟人圈”為中心開展人際交往活動。在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下,形成主要以血緣親情即父子、夫妻與兄弟關系為根本,其他人際關系都是以此為基礎而有差序的延伸與派生的人際關系網絡。此外,農民還借助社日和市場等比較開放的公共空間來拓展其交往范圍,滿足他們不同層面的交往需求。五是對漢代農民生態生活的詮敘。指出漢代農民生活的生態環境具有“生態宜居”的特色;為確保農業豐收,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樸素的“大農業觀”和保護自然以實現萬物并育的“大環境觀”;通過對農民居住的聚落形態的實體考察,分析生態環境對農民居住形態的影響,及由此看出因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及其所具有的傳承性等特點??傮w而言,本書雖有微瑕,但不掩瑜。作為一部具有較高品位的學術佳作,對于推動漢代農民生活研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都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和學術價值,這也是作者的一大貢獻。
作者:甄盡忠
- 上一篇: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
- 下一篇: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