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主題公園規劃理念探究
時間:2022-09-24 09:58:37
導語:歷史文化主題公園規劃理念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依托歷史文化資源規劃開發的主題公園逐漸成為各大城市提升旅游潛力、強化城市文化形象、帶動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是以特定歷史時期或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為主題,集觀光休閑和體驗參與為一體,通過對場所、空間、建筑、活動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規劃設計,將實態或虛態歷史文化遺存轉化為旅游景點的現代旅游目的地。當前國內對歷史文化結合旅游產業進行開發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對遺產本體的保護利用,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這種利用方式強調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但較多受到場地和遺產保護原則的限制;二是對遺產周邊環境的開發利用,如龍門石窟等地周邊的商業街;三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這種利用方式不涉及遺產本體,在復原歷史場景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代表案例有西安的大唐芙蓉園等。本文即以如何在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實現歷史文化遺存的物態化與公眾化為研究對象。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時間的沙汰中失去了物質載體,如何在主題公園的規劃設計中,為歷史文化遺存提供物質載體,將無形文化遺產轉化為旅游景點,向社會公眾開放,是在當前主題公園大量建設的背景下,規劃師與建筑師共同面臨的挑戰。此外,當前我國建成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在總體規劃上多采用舞臺即景式、景點集成式的手法,存在景點組織片段化、無邏輯堆砌景點等不足。
1.2項目背景
除了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背景外,本文的另一研究背景是淮北隋唐運河古鎮項目?;幢笔羞^去是全國重點煤炭基地,近年來因煤炭資源銳減,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淮北由能源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勢在必行。此外,淮北因大面積采煤塌陷而導致湖泊與濕地的出現,成為發展生態城市可利用的一個有利條件?;幢彼逄七\河古鎮項目就是在城市轉型、湖泊資源可被利用的情況下,由淮北市政府投資建設,委托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進行策劃的生態旅游項目。設計期間,恰逢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東南大學建筑學院作為大運河申遺的主要單位之一,擁有大量與運河相關的科研及考古發掘成果。對此建筑學院向業主提出將項目定位為運河文化主題公園,以大運河申遺成功為契機,深度開發運河文化旅游資源,將運河古鎮規劃設計為全面展示隋唐大運河漕運水利設施與管理設施,展現運河市鎮建設與社會生活風貌的古運河文化主題公園。為此項目組開展了對歷史文化遺存開發與利用方式的探索,以期提升項目的文化、科學、經濟價值,對隋唐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2.研究方法
如何在規劃設計中融入科研及考古發掘成果,為已消失的運河文化遺存的開發和利用開辟多元化路徑,是隋唐運河古鎮規劃設計的核心,也是本文著重探討的內容。關于如何開發和利用無形文化遺產,本文借鑒了實驗考古理論。實驗考古是運用實驗手段復原重構考古發掘的古代工具、武器、房屋、堡壘、村落等諸多古代遺存類型,以探索古人生產生活模式以及思維方式的一門學科。實驗考古對象十分廣泛,涉及一切與人類相關的歷史遺存。近年來實驗考古走向公眾的趨勢逐年增強,許多國家建立了公眾實驗考古基地,其中最為著名的案例是英國的巴斯特古代農場。該項目復原重構了鐵器時代農場圓屋,再現了古代農耕、養殖、畜牧等行為活動,引發了公眾的熱烈參與。歷史文化遺存常被視為博物館中的展品或是考古學家的研究標本,而不是可被公眾親身體驗的場所,實驗考古理論為歷史文化遺存走進公眾視野,讓非專業的社會公眾接受和理解歷史文化內涵提供了新思路。實驗考古的目的就是通過為歷史文化遺存賦予物質載體,全面真實地展示并延續文化遺存的歷史信息,實現歷史文化在當代的科普價值與教育價值。
3.研究成果
本文結合淮北隋唐運河古鎮規劃設計項目,分別從總體規劃和建筑設計兩個層面探究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規劃理念與手法。、隋唐古鎮基地選址位于淮北市相山區,基地內部有一自然河流——躍進河,內部無相關運河遺存。設計范圍如圖紅線范圍所示,基地面積為18公頃。項目除了依據城市規劃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劃設計外,還將參照大量與隋唐運河遺存及隋唐時期建筑與市政建設相關的研究資料。規劃主要遵循全景畫卷式的運河古鎮敘事和連貫完整的空間景觀意向兩個規劃原則。為塑造全景畫卷式的運河古鎮面貌,項目組在總體規劃層面提出了基于時間發展脈絡組織景點的規劃理念。由于任何自然形成的村鎮聚落,其空間形態都將遵循一個時間發展脈絡,這一點啟示我們可以在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規劃中加入時間維度,構建符合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背景的時間發展脈絡,創造連貫完整的空間意向,以此突破在景點組織上片段化的缺陷。本項目引入時間脈絡串聯隋唐古鎮各個景點的理念,并采用了角色設定和編寫歷史腳本兩個具體策略。將隋唐運河古鎮命名為相河鎮,將基地原有的兩條河道——躍進河與宿丁路邊溝分別命名為隋唐大運河的通濟渠段和相河,以縱橫兩條水路模擬運河河道,以此編寫古鎮由商代至清末明初逐步發展的歷史腳本。古鎮起始于商朝,商朝的第三代國君相土駕車東巡至淮北,愛其水土而依山筑城,建立相國,將河道命名為相河,隋朝時期,在相河和通濟渠的水口處形成了北街草市(;唐代隨著漕運水利設施、管理設施的建立,商業手工業的繁榮,佛教建筑的興盛,沿通濟渠和相河相繼形成了漕倉堰閘、官營磨坊、東街、驛站等建筑設施,以及五鳳門、三佛閣等佛教建筑、;到兩宋時期,由于自由貿易的發達,古鎮達到鼎盛,形成了南街,祠廟園林建筑在這一時期大大興盛,龍王廟、二圣宮、相王寺等相繼成立,元明清三代,通濟渠逐漸廢棄,相河鎮衰退為地區性商業中心,清末民國隨著近代化歷程以及國外宗教的輸入,相河外灘與基督教堂等相繼成立。、基于實驗考古思維方式的再創造的代表案例是漕倉堰閘組景。漕倉堰閘由轉般漕倉、拖船堰埭、斗門船閘組成,表現的是與古代漕運制度相關的一系列設施。轉般漕倉反映古代漕運倉儲制度,轉般倉設置在運河邊,用于糧食的倉儲,日本現存飛鳥、奈良時期的倉敖建筑遺存可作為復原參照。轉般倉的復原建造依托于人工設計的一個圓形閘塘,包含一座位于閘塘中央發揮儲備糧食作用的正倉,六座沿圓形閘塘周邊的各色小倉。正倉采用高臺基座上的架空木結構,唐式八角攢尖瓦頂,鄰水處環以回廊,用于卸貨與搬運。拖船堰埭表現古代拖船過堰技術。堰埭是古時為解決河道兩側水位差,用條石砌成較緩的平滑坡面,用人力或畜力拖拉,是早期的升船設備。本項目依據古畫復原了四組堰埭,堰上配備有人力轆轤、牛力轆轤和電動轆轤,游客可親自動手體驗拖船過堰的過程。斗門船閘表現古代船閘技術。斗門船閘是用于節制水量和調節水深,便于船只克服水位差而順利通航的設備。本項目根據西河閘等斗門船閘的考古學資料,復原設計了兩個木斗門單閘,共同組成復閘,以轉般漕倉的圓形水面為閘塘,作為游船進出運河主航道和古鎮內部水系的船閘。基于實驗考古思維方式再創造的漕倉堰閘組景區,將結合運河水上游線,便于公眾參與體驗多個與古代漕運相關的歷史場景。游船首先從木斗門單閘進入閘塘內,在轉般倉鄰水平臺處??浚慰蜕习队^察位于閘塘中央的正倉和位于閘塘四周的各色小倉;隨后另一側木斗門單閘打開,調節水深至內河水位后,游船進入內河,抵達堰埭,堰上配備有人力轆轤、牛力轆轤和電動轆轤,供游客體驗拖船過堰的過程;過堰后游船回到外部水系,繼續水上游覽其他景點。
4.結語
本文在理論層面上,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的研究,提煉出了實驗考古理論在歷史文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中的具體運用方法,為淮北隋唐運河古鎮的規劃設計提供理論指導。實踐層面上,通過實驗考古理論在隋唐運河古鎮規劃設計中的具體運用,為今后同類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的規劃設計提供可行性參考,為傳承與發揚歷史文化提供新路徑。由于國內外運用實驗考古理論進行歷史文化主題公園規劃設計的研究資料相對匱乏,本論文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嘗試。提出的基于實驗考古思維方式進行復原重構的理念和方法,有待在今后實際工程中進一步考證與完善。
作者:唐芃 李新建 李漢忠 顧笑 朱悅簫 單位:東南大學建筑學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 南京博物院古建研究所
- 上一篇:創先爭優踐行“三嚴三實”黨政報告
- 下一篇:干部隊伍作風建設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