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發展策略研究

時間:2022-09-25 08:53:26

導語:歷史文化名村發展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名村發展策略研究

一、概述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目前已經評選了六批,評選數量逐年增加,已達到276個村莊,浙江省共有28個村莊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獨特的傳統風貌與地方特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位于桐廬縣江南鎮的深澳村是其中之一,深澳村在歷史村落保護與發展中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路,本文以深澳村為例,探討歷史文化名村在保護的前提下如何發展?為其它歷史文化名村的發展作個參考。

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發展的困境

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的意義在于:促進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提高居民和社會對傳統村落保護意義的認識,保留傳統文化記憶,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永續利用造福原住民。

(一)保護模式限制了村莊的發展

歷史文化名村幾百年留存下來的聚居模式與環境風貌、民俗風情等,在現代生活的沖擊下已經顯露出困境,農耕時代的文明,以“慢生活”為特征的生活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節奏。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始終貫徹“修舊如舊”,維持原貌的原則,導致很多老房子“不能動”“不能用”。但傳統的木結構建筑采光與通風條件不足;隔聲、隔熱效果差;市政基礎設施不足,村莊周圍自然環境被破壞,村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居住于老房子中的大部分是經濟條件較差的村民,迫切需要改善生活條件;村內的大部分青壯年出去務工,很多傳統技藝失傳,空心村現象嚴重。

(二)村莊保護模式雷同,古建修復水平低,降低了村莊應有的文化品味

國家和各級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對傳統村落進行修復,為趕工期,抓進度,在修復風格、利用方式、產業定位、發展規劃等方面都未能認真深入,匆匆而就造成大量粗制濫造的產品。負責村莊保護工程實施的村干部大多對于古建保護的認識不夠,“依葫蘆畫瓢”現象比較普遍,受到建設資金、建筑施工技藝、建設進度等因素的制約,導致修復質量不高。例如古建修復這一塊,木料的選擇談不上考究,工藝也差強人意,建筑的構配件依原貌修復,雖然可得形式上的延續,但是做工比較粗糙,所用木料較差,耐久性和耐腐蝕性均存在問題;所用的木柱開裂現象比較普遍。破壞了古建筑應有的和諧美,失去了歷史村落應有的厚重感和歷史感。在古道修復上,因大部分古道為卵石鋪就,但傳統的卵石路用料考究,石子大小均勻,圖案拼貼精細。修復的卵石路,在用料上,大小均勻的卵石比較難買到,施工工藝粗糙,導致卵石路類型的古道修復效果欠佳。

(三)發展模式單一,村莊活力不足

歷史文化名村開發的前提是不能破壞村莊的原始風貌,導致很多村莊單純依靠旅游來發展經濟,引入游客參觀古民居,古祠堂等,依賴村莊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吸引游客,達到村莊發展的目的。但是同一地區的村莊建筑風貌相似度較高,江南平原地區,普遍的民居形式都是白墻灰瓦,馬頭墻,加上村莊的原有的格局與街巷,導致游客審美疲勞,村莊發展越來越受到限制。

(四)空心村現象嚴重,非物質遺存嚴重缺失

開發旅游的村莊,各個傳統店鋪擺滿了很多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來的小工藝品,價格便宜,質量欠佳,無論到哪里旅游都能買到同樣的商品,本地特色的小手工藝品、特色飲食等不見蹤影,很多傳統手工藝幾乎失傳,本土的文化與記憶在消失,急功近利的心態明顯。依靠旅游帶動的輻射經濟后勁不足,很多村莊的旅游開發以失敗而告終。

三、深澳村發展策略分析

深澳村在村莊保護與發展方面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獨特之路,村莊的保護與發展進入到“以保護促發展,以發展強保護”的良性循環,通過對深澳村保護與發展策略的分析,試圖找出一條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發展的和諧之路。

(一)深澳村簡介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南岸天子崗北麓,地處丘陵,南高北低。是申屠家族的血緣村落,村莊的獨特之處在于,在千年之前建村伊始,村莊先規劃水系,再建設村莊,水系由供排水雙系統組成,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取水、用水,非常方便,可貴的是時至今日,水系在村民的生活中仍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長800米的暗渠貫穿整個村莊,拱頂全用卵石砌成,每隔一定距離,就開一個水埠,當地人稱為“沃口”(圖2-3),深澳因此得名,2006年被評選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二)村莊保護

全村平面呈長方形,中有南北走向老街,長200余米,寬約3米,卵石鋪面。老街兩側各有3條弄堂,使村落建筑形成“非”字形布局?,F存古建筑群有16萬平方米,明、清堂屋100余座,結構保留基本完整,多為民居,部分為祠堂、廟庵。建筑形式類同,多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間可相互以角門、后門相通,外觀簡樸,但梁架、門窗木雕十分講究(圖4)。村莊具有很高的保護研究與審美價值。深澳村在進行村莊保護時,一方面加大對古建筑的保護力度,一方面加快新農村建設,走出了一條古建筑保護與新農村建設融合發展的新道路。村內保留了歷史古街的原貌,卵石路進行修復,并對申屠氏祠堂進行了重建。村口的建筑,有一些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建的農居,磚石結構,典型的浙江農民房樣式,對于這類建筑,深澳村采用的做法是,不強行改建成仿古建筑,只是控制建筑的高度和村莊整體風貌相協調,讓村莊留下各個時展的印記。避免了為了實現“風貌協調”而全部改成仿古建筑的“一刀切”的做法。

(三)產業發展方面

依托古建筑資源和村莊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澳村開發了“古風古韻”主題旅游產業。“觀賞明清建筑、走青石板路,探秘地下水系,品麻糍、糊麥粿、油炸饅頭等江南美食”。將古人留下的藝術與文化瑰寶,與傳統的飲食文化結合起來,促進村莊發展。與深澳毗鄰的荻浦村2007年被一并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村莊之間距離較近,在產業發展中,互為補充,形成規模效應。荻浦村里閑置的牛欄房,產生了美麗經濟,村里將保存下來的牛棚進行裝修改造,利用了牛棚原來的結構與材料,保留牛棚最原始的粗獷、質樸的個性,配以現代的設施與飲品,挖掘了“牛欄咖啡”(圖5)。為游客提供一種異于城市的空間體驗,喚起對農村生活的興趣與追憶,投入使用后,受到游客的廣泛好評。荻浦的“花?!睆拇禾斓缴钋?,種植不同花種,油菜花、格?;ā⑾蛉湛?、虞美人等,爭相開放,面積達數百畝,甚為壯觀。兩村互相呼應,形成規模旅游經濟,后續還在陸續開發一些新的項目,古村落旅游外加觀賞農業互相支撐,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興該村不斷挖掘文化內涵,一方面深入挖掘申屠氏來源、民俗民風等文化,另一方面整理申屠氏族譜。并制作了各類宣傳手冊及導游地圖,對村民進行更高層次的素質培訓。深澳的傳統風俗有時節(豐收節)、水龍會,舞獅、龍等。傳統手工藝有造坑邊紙、繡花、貼畫等。當地的節慶活動被重新發掘,周圍的幾個村莊相距較近,節慶活動的時間都不相同,各村輪番慶祝節日,可以讓游客更多的參與到節慶活動中去,增加了參與感,體驗性的深度游讓來過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廣效果。也讓深澳古村積淀的文化內核呈現和演繹在現代人面前。

四、對其他歷史文化名村發展的啟示

歷史文化名村歷經幾百年的風雨而不衰,在其選址、村莊建設等方面有其獨特的地方,選址大多是鐘靈毓秀之地,自然環境優美,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村莊布局講究相地、尊重自然,體現“天人合一”;建筑設計巧妙,雕刻精美。是智慧與美學的結晶。村莊的發展應挖掘潛在優勢,主打特色牌。目前中國的歷史文化名村較多,同一地區的村莊建筑模式與形態相似,如果僅靠建筑,街巷本身來吸引游客,難免會審美疲勞,利用村莊的其它產業特色為支撐,形成吸引游客的合力才是村莊長久發展的權宜之計。

(一)延續村莊肌理、因地制宜

村莊肌理是架構在豐富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互動關系之上的鄉村聚居格局,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價值,包括建筑、道路、廣場等及自然環境所構成的空間。因此在歷史文化村落的建設中,首先應該保護村莊肌理模式的連貫性和鄉土建筑風格的統一性為主的一系列物質空間、功能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等。保護歷史古跡,不僅是單純的“修舊如舊”,應該以專業和發展的眼光,針對建筑的不同等級,區別對待;保護和更新村莊內主要的特色街巷系統,使其宜人的空間尺度得到延續;清理水網、河道等水系,增加村莊的靈性;廣泛運用地方建筑材料,增加村莊的地域屬性,為適應村莊的發展,還應精心營造豐富的公共空間,滿足村民休閑娛樂的精神需求;傳承與發揚民俗文化,增加歷史文化名村的內涵要以發展的眼光,打造“活態”村莊。

(二)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應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很多歷史文化村落單獨依靠旅游發展經濟,這實際上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傳統建筑大多是磚木結構的,經歷時間的考驗,真正保存完整的少之又少;浙江地區的歷史文化村落量較多,風格相似,因此僅僅依靠村落中的古建筑、景觀小品、民俗并不能保證村莊的吸引力與號召力。事實證明,很多歷史文化村落改造與修復都是失敗的,游客沒有引進來,歷史文化村落的滄桑感厚重感反倒在建設中破壞了。要保持村莊的活力,不僅要依靠村莊本身的歷史與文化魅力,還需要有獨立運行的產業,既可以滿足自身的發展,還可以和旅游相結合,攻守兼備。提倡生態無污染的產業,例如開發生態農業,觀賞農業;水系豐富的,合理開發生態養殖業。避免污染性企業,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游客的體驗與參與性,注重產業模式鏈狀發展。目前生態農莊、民宿等項目正在蓬勃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體驗方式。利用村民閑置的房子,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家耕種的樂趣,呼吸鄉間清新的空氣,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為游客增加了鄉村的體驗模式,延長了產業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民俗與節慶活動

不僅要從村莊的物質載體——空間環境、建筑、村內古道、設施小品等方面進行修復,同時要保留村莊的民俗、節慶活動等非物質遺產,吸引原住民回來居住,為村莊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打造“活態村莊”否則歷史文化村落修復好之后也只是一個軀殼,沒有靈魂與活力。利用村中已有的公共建筑開展文化大禮堂,廣泛開展傳統曲藝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挖掘特色飲食,特色手工藝,并不斷使之發揚光大,歷史文化名村既有燦爛的外在藝術魅力,又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四)政策的導向性

政府主管部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保證村莊的健康、良性發展,同時吸引本村人回村創業,使本村的傳統工藝和民俗得到傳承和發展,并為本村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提供支撐。沒有居民的名村只剩房子,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形成活的生活場景。

五、結論

每個歷史文化名村都是我們的瑰寶,每個村莊都要經歷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發展的陣痛,將特色做成產業,深入挖掘村莊的文化內涵與自然稟賦,并進行拓展,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實現對歷史村落更好的保護,只有被賦予了時代印記的村落,才能充滿生命力。

作者:倪貝貝 李熙 王秀萍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