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

時間:2022-03-01 03:42:05

導語:淺談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文化的保護格外關注。就歷史文化村鎮而言,想要讓文化得以延續,能夠保護其發展,就應該針對歷史文化村鎮做好保護規劃,能夠懂得保護規劃的內涵與定位,才能夠實施規劃管理。然后,本文通過實證的分析,對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進行具體的探討,希望能夠對今后的保護規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0引言

截至2012年,全國自然村共計3207個,其中,很多村鎮都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目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數量還只是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村鎮中的很小一部分,在未來,還需要對保護做好進一步的規劃,才能夠讓保護進行到底,讓歷史文化村鎮繼續的發展下去。

1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內涵與定位

通過對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的分析來看,在具體的保護規劃內容與編制的深度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村鎮保護規劃是從總體規劃中劃分出一個轉向;有的村鎮保護規劃則是包含了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兼顧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另外,也有的村鎮保護規劃只圍繞旅游市場或者是歷史建筑進行開發。所以,在實際的保護規劃之前,需要對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的內涵與定位加以明確[1]。在我國,城鄉規劃由總體規劃、修建性規劃以及控制性規劃組成,其中,控制性詳細規劃是真正具備法律控制力的規劃。但是,在現階段的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之中,保護規劃最缺乏的就是法律控制力。通過調研發現,很多歷史文化村鎮在擁有保護規劃上,還擁有控制性的詳細規劃,同時還認為保護規劃只需要進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而新建設行為則按照控制性的規劃來開展。保護規劃與建設規劃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規劃系統。當前的社會背景是片面的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但是其結果卻很明顯,在保護規劃之中設想的對象是得不到最有效的保護的,新的建設行為卻在持續的破壞歷史文化村鎮的空間,甚至還可能對保護對象的本身帶來破壞,使得保護規劃只能夠成為一種擺設。所以,在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工作中,應該定位在控制性的詳細規劃層面上進行保護規劃的定位,同時還應該適當地增加保護性的控制指標,按照《城鄉規劃法》,一般的鄉鎮都需要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不過村莊的規劃應該更具針對性。不過,歷史文化村鎮需要特殊性的處理,為了確保順利的實施保護規劃,除開保護規劃比愛你只之外,就不得在進行其余的詳細控制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不必在實施村莊規劃。雖然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包含了一般的控制性規劃中的所有內容,但是強調更偏向于各類型的控制內容。綜上所述,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應當以保護為核心,確保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相互協調。它不僅提出了詳細的控制規劃要求,同時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控制要求,其目標就是為了實現真正的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相互協調。

2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的管理措施

2.1法律法規

與歷史文化存在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經歷了一個相對長久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的《文物保護法》到后面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辦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到現階段的《歷史文化名城名村保護條例》的頒布實施,在后續階段,各級政府部門也相繼推出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條例[2]。隨著時間的發展,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也在逐漸的完備。

2.2鄉規民約

在近現代,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法律法規逐步完備,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鄉規民約發揮了保護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遺產的關鍵性作用。并且,這一部分的鄉規民約的獎懲措施非常具體,同時也擁有極強的操作性,對于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遺產有著良好的保護。如,在2007年,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有過這樣的規定,一旦在本轄區范圍內造成了火災,就需要按照120斤的豬肉、米酒、糯米和蔬菜來進行處罰,并且鳴鑼一年,造成的損失還需要上報處理。

2.3經濟政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無論是城市,還是邊遠的鄉村,市場經濟觀念已經深入到人心。所以,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工作也應該發揮經濟杠桿和經濟規律的作用。同時,制定一些與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相關聯的經濟政策,往往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中間組織

古代,我國的政權組織機構到縣衙為止,縣級以下的鄉村主要是依靠鄉紳階層來治理。目前,國內的政權體系也是到鄉鎮政府為止,村莊事務主要是依靠村委會和村小組來組織。同樣,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也需要中間組織來實施具體的保護規劃。如,最近幾年,部分民族村鎮建立了生態博物館,這些就需要中間組織機構的支持,這樣才能夠讓生態博物館建立更加順暢,如中山市翠享村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3]。

3適度開發下的廣州小洲村保護發展規劃

3.1突顯歷史文化藝術特色,優先宏觀規劃,實施動態規劃,落實規劃方向

對于廣州小洲村來說,水就是歷史文化最好的載體,要懂得保護其原生態的水網格局,能夠保護兩岸與河涌的自然生態格局,并且以此建立出環狀的通暢水網,這樣才能滿足河涌的水位要求。其中,最需要要突顯與保護的是“街—河—屋”的特色風情,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天后宮、玉虛宮、大宗祠這三個標志性的建筑需要重點的保護,做好復原設計,確保能夠恢復其原有的形制,保存其結構特色,提升制作工藝水平,并且,合理的利用舊材料,確保其原真性。同時,還要兼顧觀光、旅游與休閑的需要,適當地引入經濟開發。如,原本規劃之中的停車場所能夠提供的車位根本無法滿足實際的需求。所以,增加新碼頭和停車場,恢復古碼頭,甚至是引入電瓶車、游船等環保型交通工具,就可以緩解這一問題,這樣還可以增加輸送、輪渡等多個產業[4]??偠灾Wo規劃應該與城市規劃管理無縫連接,這樣才可以避免保護規劃與城市規劃出現脫節的現象,從而導致保護內容與措施無法真正落實,尤其是在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以及道路等用地方面的調整需要格外的注意。通過相應的調整,就可以將保護規劃與城市規劃管理之間存在的矛盾進一步緩解,實現不通過層次與要素的保護,這樣不僅有利于城市規劃管理實施,同時也能夠促進保護規劃的順利開展。

3.2維護水鄉品牌形象,嚴禁隨意拆建

在廣州小洲村內部,以古代的村內祠堂、門樓、廟宇、碼頭、古樹、古井等為主,承載著小洲村獨有的歷史韻味。正是因為這樣的水鄉古風,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讓租住的藝術難以割舍。但是部分村民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眼前的租金,不惜花錢大肆拆建。因為這是村民的個人行為,所以,在統一規劃上,新建的樓房無法與水鄉古風相互的協調,甚至就連色調都無法與景色相互的融合。但是很多村民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一味地追求面積達、建設快、租金高,對于小洲村的整體品牌形象并不關注,忽視歷史文化特色的存在。這樣的刻意破壞,對于小洲村的局部空間形態造成了破壞,同時,對于品牌形象和整體的布局規劃也造成影響,所以,必須要制止這樣的行為,將生活區與混合區嚴格的區分開來,特別是規劃好混合區與之中的河涌地帶、廣場地帶、復合地帶的建筑基調與建筑高度,做好河涌地帶的重點修繕保護,達到美化水鄉的目的(如圖2)。其中,重點測繪、復原與保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對村內的道路、公共建筑等進行調整,確保整體的布局結構和色調古樸視覺環境效果不守影響,否則,小洲村就會很快的失去歷史風韻文化品牌,無法保持現代化城市之中的城中村。在這一方面,需要采取復原設計與分類保護的相互結合。一直以來,文化組織關心的是當地居民社會生活中對歷史建筑的再利用,這是因為歷史建筑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的傳承載體,也是全社會的共享資源。歷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會涉及到社會、文化與經濟等多個方面,但是開展規劃設計就應該抓住其中的關鍵點。相對來說,小洲村的歷史建筑,就應該根據范圍來開展差異化保護,采取相應的修繕、保留、拆除以及整修等。如,根據“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于“玉虛宮”和“大宗祠”等重點的歷史建筑就可以進行古建筑的測繪與復原處理;在外觀特征不改變的前提下,通過傳統風貌的維修整治以及歷史環境要素,進行重點范圍之中一般歷史建筑的整修、保留或者是拆除處理。在50份游客面對面的問卷調查中得到結果如下:到過小洲村的游客80%喜歡小洲村的民族建筑,87%的游客喜歡嶺南水鄉形態,小洲村的古樸寧靜的環境也吸引了72%的游客,也有43%的游客喜歡小洲村的文化藝術創意氛圍,小洲村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53%的游客喜歡。所以,就調查結果顯示,小洲村保護發展規劃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具體分析,要懂得規劃與保護相互的結合,不能夠一味地追求經濟、美觀,而需要考慮到在修繕、改造、拆除之后會是怎樣的一副場景。所以,對于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應該站在宏觀規劃的角度上,進行統一的思考與分析,才能夠找準方向,針對實際情況做好保護規劃,也只有這樣才操作,才能夠讓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在滿足經濟需求的同時,盡可能的保存更多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羅瑜斌,肖大威.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技術流程的思考[J].華中建筑,2010(01):161-165.

[2]劉艷麗,陳芳,張金荃.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途徑探討———參與式社區規劃途徑的適用性[J].城市發展研究,2010(01):148-153.

[3]張艷玲.歷史文化村鎮評價體系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

[4]張萬玲.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經濟途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作者:楊靜蓉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