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空間改造提升策略分析

時間:2022-08-23 09:21:55

導語:歷史文化空間改造提升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空間改造提升策略分析

摘要:從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邊緣空間的現實情況入手,探討了邊緣空間的重要價值,針對邊緣空間存在的問題引入了中醫針灸療法,利用針灸學定穴—疏絡—調和的基本原理對其邊緣空間改造提升方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期望將其推廣到歷史文化街區及城市規劃的更大領域。

關鍵詞:邊緣空間,針灸學,歷史文化街區,寬窄巷子

歷史文化街區邊緣空間是歷史文化街區周邊與城市的過渡空間,對歷史文化街區起著門戶與防衛作用。而歷史文化街區邊緣空間現多呈現一種不連續的空間現象,邊緣效益難發揮。加之人們對邊緣空間的研究和設計還存在很多問題,不免產生弊病。邊緣空間如同有機體,在不破壞“有機秩序”的基礎上,引入中醫“針灸”療法,依據“虛則補,實則瀉”的原則,定穴—疏絡—調和,小尺度介入邊緣空間的改造提升,進而達到治療邊緣空間疾病的目的。本文以寬窄巷子為例,探討在針灸學視角下如何進行歷史文化街區邊緣空間的改造提升。

1城市針灸與城市改造提升的契合

1.1城市針灸概述

用生物學的理念來剖析我們的城市,建筑組細胞、道路構骨架、管網通血液、景觀養精神……城市經絡通則發展暢,而城市也會“生病”,現代城市已非一張白紙,用西醫的“切割療法”雖然效率高,但破壞了有機體的自然秩序。和西醫處理方法不同,中醫把有機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平衡系統,其針灸療法認為當有機體發生疾病時,陰陽失調、腑臟失和都與經絡、穴位有密切關系,按針灸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通經絡,調氣血,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城市針灸即是將這一模式運用于城市設計,更有針對性、更細微地介入城市環境,施以良性刺激,促進城市協調運轉。

1.2觸媒理論

城市中每個要素都是緊密聯系的,一個要素的動態變化會影響或帶動其他要素的改變,該元素即為“觸媒”。如城市中地鐵線的建設會推動沿線的發展,從而產生連帶反應。并非城市觸媒均能發揮積極效應,它能夠引導或壓制某片區的城市建設。如果將邊緣空間看做線形觸媒,運用城市針灸理念,找準產生消極效應的觸媒空間作為穴位點,打通邊緣空間的微循環,點線結合,激發邊緣空間活力,引導其良性發展。

1.3城市邊緣效應

現代城市不論規模大小,其土地利用都存在一種由里向外衰弱的過程[3]。從城市規劃設計方面看,邊緣空間作為城市中兩種異質空間的緩沖或碰撞地帶,性質相異的要素聚集其中,形成復雜的體系,同時這一地帶的空間環境也會變得十分豐富[4]。歷史文化街區的邊緣空間既銜接著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風貌和文化底蘊,同時兼容現代城市多功能、高效率、能量交換頻繁的特征,吸收的信息量之大,強烈吸引著城市流。

2寬窄巷子邊緣空間狀況

2.1寬窄巷子簡介

“三城相重,兩江環抱”的成都古城格局現只剩下少部分街道與河網,而寬窄巷子還保留著百年原真的院落建筑及老式街巷。這里是老成都慢生活的情景空間,喝上一杯蓋碗茶,和三五好友擺著龍門陣,品味老成都的閑適生活。寬窄巷子更是成都人共同的心理依托,其與文殊院、錦里并稱為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街區。

2.2寬窄巷子邊緣空間的界定

國內外對各種因素的考慮不同,邊緣空間的界定方法也不同。法國于1943年開始關注古建筑的邊界區域,通過立法規定古建筑外圍500m作為歷史建筑的邊界區域;日本重視對傳統建筑群的保護,傳統建筑群和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相似,日本通過視域法判別,即以行人在保護范圍內的主要道路上的視線可達范圍劃定邊界區域;我國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界限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三個圈層,依據我國的現有體制,文物古跡占有的空間范圍即保護范圍,在此范圍內不得破壞歷史所形成的風貌。綜合考慮法國和日本對邊緣空間的劃定,以及我國歷史文化街區邊界劃分原則,本研究以寬窄巷子邊緣空間為例,其核心保護區北起成都畫院,南至井巷子,西到下同仁路,東臨長順上街,將邊緣空間定義為核心保護區與建設控制區的過渡空間,具有一定的寬度,與核心保護區具有相同的城市肌理并在功能上彼此聯系,兼有二者的雙重屬性。

2.3寬窄巷子邊緣空間現狀

凱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將城市物質形態要素歸納為區域、邊界、道路、節點和標志物五大要素[6]。鑒于此,本文對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邊緣空間現狀的研究分為點、線、面三部分,對應城市針灸學,往往是通過有機體的整體面貌感知機體內部產生病變,循著經絡判斷出醫治的穴位,基于實地調研,對于空間的感知也是從整體到局部。面———空間系統??臻g系統包括景觀系統、道路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形態系統等。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邊緣作為一個完整的空間系統,各子系統已開始產生病變,在下同仁路西側與西郊河東側所限定的條狀空間中,由于忽視綠化建設,景觀規劃缺少系統性,與核心區優美的綠化景觀形成強烈反差;在交通組織方面,實業街與西安中路一巷之間西郊河西側的道路過窄,僅限行人通過,未與實業街、西安中路一巷形成完善的機動車交通體系。線———界面。界面是通過視覺上的直觀展示,使人們對城市形象有直觀的感受,其包括街道、濱水界限、城市輪廓線等。本文以街道為例作具體闡述。位于寬窄巷子北部的泡桐樹街,從形式上看,與成都千篇一律的底商加居民樓的街道模式一致,缺少特色;從業態上看,餐營業、服裝業、建材業等并存,業態雜亂,缺少主題;從風貌上看,6層~7層的老式小區與寬窄巷子傳統建筑在風格、體量、形式等方面差異巨大,風貌過渡生硬。同時雖然邊緣空間的街巷仍保留著少城的魚骨狀結構,但由于小區圍墻的阻隔,使街巷空間脫節,街道的連續性與方向性較弱。點———要素點。整個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的邊緣空間缺乏激活片區發展的潛力點,這些潛力點或公共空間、公共建筑或交通設施等。在中同仁路與實業街交匯處,抗戰時期的防空洞遺址被高墻阻隔,由于對歷史復興缺乏考慮,而成為一段湮沒的歷史;在金河路的柿子巷口矗立一座仿歐式建筑,現已廢棄,造成歐式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在風貌上的強烈沖突;在下同仁路旁,緊挨寬窄巷子出入口設置了一處停車場,該停車場位于交通流量極大的交叉路口,不僅增加了交通負擔,而且由于管理不善,地表未做硬化而塵土飛揚、垃圾隨意堆放,嚴重破壞了寬窄巷子的形象(見圖1~圖3)。

3城市針灸理論指導下的邊緣空間城市設計策略

3.1找準穴位,活血化瘀

城市針灸學視角下,對寬窄巷子邊緣空間改造的關鍵是尋找可能存在的針灸治療點,辯證問題穴位,對癥下藥。這些穴位正是上文所述的要素點,首先,扎根本土,梳理基地內有價值的空間,如防空洞遺址、歐式建筑等歷史節點,考慮歷史復興,對其不符合時展的功能進行置換,綜合考慮現狀、使用者、使用頻率進行功能復合,實行開發式保護,如將防空洞遺址改建為遺址公園、歐式建筑開發為主題民宿面向外來游客。最后,壯大上述要素點,形成線上支撐點,通過聯結這些要素點形成網絡化、系統化的潛力空間。在面對邊緣空間這個復雜的有機體時,大規模的重建破壞了有機體的內在平衡,而確定敏感穴位,以“微創式”手法細致準確地治療邊緣地區的局部病變,通過局部點的治療而帶動整個邊緣區的發展。

3.2疏通經絡,脈道暢通

現已辨出病因,找到關鍵穴位并活血化瘀。依據中醫針灸學中的經絡學說,除了五臟六腑外,人體還遍布十二經絡,而經絡是聯通臟腑,運氣通血的通道。邊緣空間的界面如同人體經絡,現經絡梗塞,需疏通經絡。因地制宜,針對基地經絡阻塞情況,采取以下措施疏通。對于基地的傳統肌理,完整保留。少城片區別具一格的魚骨狀路網結構沉淀著兩千多年的蜀國文化。對于基地的交通系統,推進步行優先的交通體系,結合綠地設置步道,通過串聯不同的街區,提高步行交通系統的可達性。同時為改善機動車交通,部分路段機動車單向通行,減少交通負擔。地鐵出入口與公交??奎c相聯系,結合公交??奎c完善自行車??吭O施,實現多維立體換乘。對于街道界面,在業態上以文創產業為基礎,重點改造一、二層空間,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礎上,引入空中走廊,打通局部組團;在建筑風貌上,通過提煉寬窄巷子的傳統元素,如獅子和蝙蝠造型的大門把手、深褐色的磚墻顏色、店鋪門口的石獅子、石鼓等,將其運用于街巷墻體、店面裝飾中也不失為一種巧妙的風貌過渡的方法。

3.3陰陽調和,調暢氣機

中醫并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顧全局究其根本的蹩足郎中,中醫講究陰陽調和。運用針灸療法在定穴—疏絡后,有機體的基本機能恢復,此時需調和有機體各部分,使其達到平衡狀態,促進有機體的的穩定發展。對于調和之術,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是明確基地定位,邊緣空間也是一種功能復合的城市空間,《馬丘比丘憲章》指出,城市規劃的目的是綜合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項基本功能,努力創造一個多功能、綜合的城市環境。針對寬窄巷子的邊緣空間,在理順其四項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明確邊緣空間的定位———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的門戶,據此提煉出具有文化價值的資源,展現其門戶形象。其次是塑造豐富的社區生活,在社區中可以通過增加社區綠地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和休閑設施;開放口袋公園使市民在都市的喧囂中感受靜謐。

4結語

雖然歷史文化街區的邊緣空間在過去的發展中未受到重視,成為城市設計中的一個空白區域,滋生許多弊病,但是邊緣空間作為核心區域的門戶,起著催化核心空間、融合相鄰空間的作用,有著重要地位。借鑒中醫的針灸療法,小尺度介入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邊緣空間,通過定穴—疏絡—調和的手法,促進邊緣空間的良性循環。

作者:張海琳 趙 垚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

參考文獻:

[1]郭娜,趙建國.辨證論治在針灸臨床中的應用[J].吉林中醫藥,2013,33(1):78-79.

[2]李和平,李金龍.城市邊緣區發展的理念、管理制度與規劃方法[J].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2004,26(3):1-5.

[3]隋芊蕙.我國高校校園空間邊緣效應理論研究[D].山東:山東建筑大學,2013.

[4]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