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與人文素養研究
時間:2022-12-05 10:08:49
導語:歷史文化與人文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江陰歷史文化的代表
(一)誠信守諾千古傳唱———延陵季子長眠于此。在眾多歷史名人中,筆者認為最能代表江陰歷史文化的正是被稱為“第一位開發江陰的歷史名人”季子。季子原名季札,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德者、賢者,春秋時期吳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一生有三件事被廣為傳誦:三讓王位、出使列國、徐墓掛劍,體現了至德、禮讓、誠信和睿智。在傳統的儒家觀念中,泰伯、仲雍以及延陵的季札同為至德之表率,被稱為“至德第三人”,為后人仰慕典范??鬃勇劶咀又拢鵀樗踢^碑文。如今,季子墓保存完好,立于江陰申港申浦河西畔,“季札掛劍”以誠信禮儀譽滿天下的故事流傳至今。(二)百折不屈追夢一生———游圣徐霞客起航地。明朝徐霞客為了探尋長江源頭,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以一腔愛國熱情踏上了屬于他的征途。一路歷經艱險,歷經三十幾年,游遍了祖國各地。在那個以當官、為國赴死、忠君愛國為正途的朝代里,他拋棄世俗觀念,選擇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祖國,把自己對祖國的愛都落實在了自己的行動上。對山水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這在今天看來無疑也是一種愛國精神。其著作《徐霞客游記》被稱為“世間真文字、奇文字、大文字”。徐霞客身上有我們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思想,他矢志不渝,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真理的探索。即使在生命遇到危險的那一刻,也未停止過對事業的追求。(三)誓死抗清成就忠義之邦。江陰被稱為“忠義之邦”源于明朝末年抗清的守城之戰。面對清兵“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人”的蠻橫告示,江陰人民振臂高呼“頭可斷,發不可剃”,閻應元、程明遇帶領江陰的百姓守城抗清,整整堅持了八十一天,清朝軍隊損兵折將七萬余人。江陰城破之后,閻、陳二人慷慨赴死,全城百姓壯烈犧牲,僅存男女老少五十三人。江陰人以血染的風采光耀史冊,忠烈之氣與天地共存??滴跄觊g,康熙皇帝感于江陰百姓的忠肝義膽,欽命篆刻“忠義之邦”四個大字,鑲嵌于江陰南門的門額上。(四)中國民樂之鄉、英杰輩出———劉氏三兄弟。20世紀初,中國政治舞臺風云變幻,波瀾壯闊,文化藝術領域也是星光燦爛,英杰輩出。其中江陰的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三兄弟在新文化運動中荷戟前行,頗多建樹,為白話文、新詩、語音學、考古、攝影、民族器樂演奏與制作創新、民族音樂創作等進行了大量的開創性、奠基性的探索,被海內外譽為“劉氏三杰”。劉氏三兄弟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建樹,并且為了自己的愛好、理想窮其一生。(五)明清設學政衙署,人文薈萃、底蘊豐厚。江陰自古為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邑、英才薈萃之地。明清更是設立學署,重教崇文之氣愈濃。自宋至清,先后出文進士415名,武進士14名。宋代,江陰青陽葛氏一門祖孫五世連第進士13名,皆有著述。近現代江陰更是人才輩出,胡山源、吳文藻、蔣新松皆出自江陰。這些優秀歷史文化就在大學生的身邊,沒有疏離感和陌生感,更容易激發大學生的探究沖動,并成為效仿的榜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人文素養。
二、江陰歷史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一)豐富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江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史稱馬家浜文化。在江陰還發現了高城墩文化遺址、佘城文化遺址,它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吳文化。境內名勝古跡保護完好,文物藏品豐富。季子墓、徐霞客故居、劉氏兄弟故居供人瞻仰緬懷,出土的陶器、漆器、銅器、玉器、金銀器、書法畫作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和智慧,這些極大地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豐富了文化知識。(二)學習霞客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徐霞客拋棄功名利祿,不畏艱險,踏遍千山萬水,窮其一生探尋長江源頭,考察祖國地質地貌,在他身上體現了科學精神、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務實精神。這些精神無論是從國家對大學生的期望,還是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來說都是迫切需要的。徐霞客為青年學生樹立了榜樣,他的經歷鼓勵大學生不要墨守成規,要大膽創新,終會有一分收獲。在他身上,大學生可以學到重實踐的精神,不迷信固有結論,通過實踐大膽求證,這也是時代所需要的品格。他身上所體現的一種愛國情懷更值得大學生學習,他不畏千辛萬苦,用腳丈量祖國的山山水水,把對祖國的熱愛切實落到實際行動中。(三)欣賞劉氏杰作,豐富藝術涵養。江陰人士劉天華是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歌舞引》《飛花點翠》等。劉天華一生創作了10首二胡曲,嘗試“中西調和”音樂風格,他的作品立足于傳統、兼容并蓄,具有開拓精神。他的音樂對后來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他的《空山鳥語》《光明行》等五首曲子的音樂風格就是劉天華“中西調和”的新音樂風格的代表作。大學生通過對其藝術作品的欣賞可以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四)學“忠義之氣”,立“愛國愛家”之志。江陰千百年來不乏忠義之士,為捍衛正義不惜犧牲生命。明末清初,因全城百姓同仇敵愾抗清又獲“忠義之邦”之稱。從“東林后七君子”廖昌其和李應升的拼死諫奏,到抗清守城之戰的八十一天,無不是江陰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故事。在重新認識江陰的歷史之后,“愛國愛家”有了現實可尋的人物事件支撐,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愛國愛家”之志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五)學“季禮掛劍”,樹“守誠守信”之德。季禮掛劍的故事是:“延陵季子出使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在晉國完成了出使任務,返還,可是徐國國君卻已經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陵季子說:‘上次我經過這里,徐國國君想要這把寶劍,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于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但繼位的徐國國君不肯接受,于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守誠是真實不虛妄、誠實不作假,是誠信的基礎。守信是言而有信、遵守諾言,是誠信的本質。季子一不失信于亡故之人,二不失信于心中之諾。季禮掛劍將“守誠守信”的真諦演繹得淋漓盡致。今天,誠信的品德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通過季子掛劍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誠信品德的寶貴,樹立對誠信的價值認同,并在學習生活中踐行,讓中華美德得以發揚傳承。
作者:戚環宇 傅益文 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江陰政協文史委編.江陰歷史文化精華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4.
- 上一篇:歷史文化與當代教學分析
- 下一篇:歷史文化名城繼承與延續